《餐桌上的养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餐桌上的养生- 第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很典型的“痰浊上扰、蒙蔽清阳”症。传统医学认为:“痰”的成因有很多种,外感六淫,七情所伤以及饮食都可以生成痰浊。范进就是被“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的“喜”所伤——过喜伤心,痰形成后,随气升降流行,痰浊上扰,蒙蔽清阳,就会出现范进那样的痰火扰心、心神被蒙而癫狂的病症。
  痰的致病有三大特点。第一,它是随气流行的。我们知道,气血在人体各处正常运行才能防卫外邪侵犯人体,并营养周身。如果机体产生了“痰”,那么它随气而行,正可谓机体内外无所不至,痰本身是重浊、粘滞的,势必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气血运行不畅,人体就会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的症状。如果“痰”量较少,仅仅在局部凝结,则形成瘰疠(指发生于颈部、下颌部的淋巴结核)、痰核(指发生在颈项、下颌及四肢等部位的结块,不红不肿,不硬不痛,常以单个出现皮下,肿硬如核大)等疾病。
  第二,痰是水湿聚集所致,如果凝滞在机体中,还容易阻遏气的出入,由此影响脏腑机能。例如,肺是以清肃为舒适的,如果痰停在肺中,影响肺气出入,则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症状;而胃气是以降为和的,痰停留在胃里,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第三,痰作为水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它的形成就代表了水液代谢出现了问题。而形成痰之后,它又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反过来影响机体,进一步影响肺、脾、肾的水液代谢功能。如果不加以治疗,任它周而复始,恶性循环,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会有什么结果:比如会影响肾的功能,可致蒸化无力,从而影响人体水液的输布和排泄,使水液进一步停聚于体内,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更为严重;如果痰湿困脾,可致水湿不运,影响脾胃运化水谷的功能。

第二律 宜清淡(3)
说到这里,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章开篇的病例。这位领导为什么会出现那些不适症状呢?
  这是因为,在水液代谢中,肺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清代医家唐宗海称肺为“水之上源”,水液要经肺的宣发作用,如喷泉一般将水液均匀灌溉到人体,才能濡养五脏六腑、全身肌肉,润泽皮肤。若肺的功能失常,失去了输布水液的能力,身体就不能得到正常的濡养滋润。
  肾阳主水液蒸化,水液由肺输布全身,滋养人体后,又集聚于肾,在肾的作用之下,被泌别成清者和浊者两部分。清者,通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回到肺,由肺再布散周身,以维持体内的正常水液量;而浊者则被化生成尿液排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正常,气血旺盛,人体才能有充足的水分濡润。脾胃功能失常,津液生化不足,就像水库没有水源,身体自然得不到滋养。所以只有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液、通达阳气,才能有充足的津液随阳气散布。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看起来肺、肾、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都很密切,但是其中脾的作用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脾胃受损,不能正常运化水液,就必然会形成“痰”。
  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这是因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滞留;反之,一旦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这位领导当任多年,位高权重,平素应酬颇多,肥甘厚味自不在话下,过多的油脂会损伤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脾脏本身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使得脾的运化负担加重,运化水湿功能受损,水湿为患,称“湿困脾土”;再加上脾气虚弱以后,更加不能正常运化新加入的水液,水湿不断地积聚停滞,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称“脾虚生湿”。久而久之,势必导致脾胃消化功能受损,摄入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被消化吸收,而是积滞在脾胃中,于是就会食欲不振了。此外,还可见周身困重、乏力、疲倦、头目不清灵、胸闷腹胀、泄泻、水肿等症状,在外可表现为过敏症状,如湿疹等。
  “痰”与“气”,这些都是中医学上“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但却很有道理。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分析“痰”的本质也未尝不可。经过研究发现,痰的产生、致病与人体免疫学、细胞学、血液流变学、微量元素的摄入、异常糖类、糖复合物以及脂代谢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范进中举》这个故事在现代西医学看来,应该属于精神类疾病。实际上,除精神病外,痰浊与身体免疫、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中风)、癌症、哮喘等现代疾病都有密切关系。这就不难理解这位领导出现血压时高时低的现象了。
  拿脑血管意外(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来说,脑血管意外属中医学“中风”的范畴。众所周知,肥胖、饮食不节、情志、劳逸失常是中风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肥胖的人容易患中风病,这是因为肥胖之人多痰湿,体内痰湿停聚造成气血运行不畅,影响气行、血行,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经脉不通而导致中风病。饮食过油腻、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大餐”吃得多了,油腻、肉类、过量饮酒都可以影响脾胃运化而生痰、生内热。痰阻经络、热甚生风,最容易引起中风。明代张三锡的《医学准绳六要》明确提出:有中风先兆的人,应“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人之物”。 。 想看书来

第二律 宜清淡(4)
如果仔细观察现在的多发病、常见病,你会发现,“痰犯于头”、“痰迷于心”、“痰停脾胃”、“痰滞于肝”、“痰遏于肠”、“痰阻胞宫”、“痰阻咽喉”、“痰阻经络”、“痰凝肌膀”、“痰留皮肤”等这些中医病名皆与现代医学中的疾病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原来,过食油腻的危害有这么大!但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必须经常出去应酬,难免多吃油腻,有什么办法可以补救呢?”他诚心问道。
  我叹了一口气,说道:“中医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宜清淡,这里的清对应着油,也就是让我们平素少食油腻。如果你摄入过多,调养之法还有两种,不过补救总比不过预防。”
  我告诉他的调养之法一是饮食,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注意养成以下的饮食习惯。
  喝温水
  除了减少精制米、面、糖果、甜糕点和油腻食物的摄入外,还要多喝温水,这样可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脾胃的危害。如果嫌水没有味道,那么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不过如果是刚吃完饭,那么注意一定要1~2小时后再喝,否则只会加重胃部负担。
  吃水果
  煎炸或甜点在制作过程中都免不了与油腻“亲密接触”,多吃自然容易伤害脾胃。煎炸食物容易引起脾胃热滞,导致便秘或腹胀;而甜点吃得过多也会导致脾虚生湿,造成虚湿积滞,引发腹泻。对于消化功能失常的人来说,水果相当有效。这里首推橙汁和木瓜,因为它们都有去热滞的作用,因此,你不妨多喝几杯橙汁,或吃木瓜,还可以用*加点蜜枣泡水喝,即香甜可口,又对肠胃有益。需要注意的是:同喝温水一样,如果刚吃饭,那么也要等1~2小时后再饮用。
  食绿色蔬菜
  很多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饭菜时都吃得很多,或者在长久吃不到“大餐”后猛然“开荤”,以为这样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其实正相反,很多膳食纤维都在你的大鱼大肉中流失了。因此要特别注意膳食纤维的补充,要多吃新鲜蔬菜,少吃肉,以补充足够的纤维素。
  进食粗粮
  油腻吃多了,主食就要以粗粮为主,多喝粥和汤,比如小米粥、面条汤、疙瘩汤等,不妨配点咸菜。这些汤汤水水都具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让早已“不堪重负”的脾胃得到休息调整。常言道“好吃不过饺子”,推荐食用素馅饺子,小麦粉擀出来的饺子皮含有丰富的纤维质,馅又包含多种蔬菜,再加上使用蒸、煮之类的烹调手法,自然不用担心油脂,一举多得。
  另外一个调养的方法就是经络按摩,以加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让油腻尽快远离身体!
  揉中脘
  首先找到胸部正中两乳间膻中穴的位置,用力按下时可以感觉到下面是硬硬的胸骨,继续向下循按,不远处会感觉到胸骨的末端消失,中脘穴就位于这个位置与肚脐中央的中点处,刚好位于人体胃脘部。将掌根置于此,稍用力按下,轻轻揉动5~10分钟,可促进消化,缓解胃胀胃痛症状。
  通胃经
  屈膝,沿髌骨向下循按,可以清晰地摸到胫骨。距胫骨外侧边缘一中指宽处就是足阳明胃经小腿部的循行线。在这条线上,髌骨与髌骨下方的韧带(髌韧带)外侧凹陷内是犊鼻穴,自犊鼻向下约一掌处(四指并拢为一掌),即为胃的下合穴足三里,再向下一掌为大肠的下合穴上巨虚,再向下一掌为小肠的下合穴下巨虚。便秘时,按压上巨虚穴多有明显的酸痛或刺痛感。。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二律 宜清淡(5)
通胃经,即通畅足阳明胃经小腿部气血,可自犊鼻沿胃经循行线自上而下点按,反复操作10次后换另外一条腿继续治疗。遇明显酸痛或刺痛感处,不管是不是穴位所在,均要停留片刻,改点按为先点后揉,即用力点按10~15秒后,稍放松力量揉1分钟,然后再继续沿经脉向下点按。
  通胃经,每日治疗次数没有限制,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均可自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