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曰(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柏杨曰(一)- 第6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民对法律的信心。

  刘良是当时第一号头目,尊贵仅次于太上皇,在如此强大的权势之下,赵?

  不肯屈服,他所承受的压力,不亚于苦刑拷打下的贯高(参考前一九八年)。我们不强调他比贯高更难支撑,但至少都是同等程度的难以支撑,他是中国最早期为法治奋斗的英雄。刘秀虽然最后赦出李子春,使善政不终,但赵?已尽了全力,只无法抵挡那种父子型的封建亲情。何况,李子春两个孙儿已付出生命的代价。

  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刘良这种人物。没有这个政权,他便没有荣华富贵。可是,他却努力破坏保护这个政权的法律。


  三代处理方法

  皇后郭圣通既被罢黜(参考四一年),郭圣通生的皇太子刘,心怀恐惧,不能自安。郅恽建议说:「长久的坐在不稳定的座位上,使老爹为难,有违孝道。

  一味拖延,更可能激起危险的反应,不如辞去太子,退避到亲王地位,专心奉养娘亲。」刘接受劝告。刘秀下诏同意。

  袁宏曰:「国家之所以设立太子,在于尊重正统,维系民心。除非有天下皆知的大罪极恶,不可以变动。刘秀中兴汉王朝的大业,自应遵循传统,作后世效法的榜样。而今,刘的品德,并没有亏欠。刘秀床上的宠爱太多,以致使嫡长子丧失他应有的位置,是一件错误措施。幸好,刘贬降亲王,谦让恭敬的美德,更为明显。刘阳(刘庄)继承大统,兄弟友爱之情,更是亲密。虽然长幼换位,一个人兴起,一个人贬谪,可是父子弟兄之间,感情浓厚,毫无间隙。即令用三代(夏商周)的方法来处理,也不会比这个更好。」

  如果用「三代」的方法处理,那可是一片血腥,姬历为了夺嫡,竟把亲兄吴太伯逼得逃入蛮荒。


  董宣

  陈留郡(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镇)人董宣,当洛阳(首都所在县)县长。

  刘秀姐姐湖阳公主刘黄的家奴,仗着权势,白天杀人,躲藏在刘黄家,无法逮捕。

  后来,刘黄出门,用那个家奴陪坐乘车,董宣在夏门(洛阳城北西头第一门)外万寿亭等候,拦住公主的车队,要求逮捕家奴。刘黄不许,董宣用佩刀画地,大声数落刘黄所犯的错误,就在刘黄面前,喝令家奴下车,当场诛杀。刘黄又羞又气,前往皇宫,向老弟哭诉她被一个地方小官欺负。刘秀像爆炸了一样,传唤董宣,准备乱棍打死。董宣叩头说:「请准许我说一句话再死。」刘秀说:「什么话?」董宣说:「陛下以高贵的恩德,完成中兴大业,却放纵家奴,在光天化日之下杀人,怎么能够治理天下?我不需要乱棍,就此自杀。」用头向房柱猛撞,血流满面。刘秀怒气稍微平息,教禁宫贴身侍从宦官(小黄门)拦住他,但是要他向刘黄叩头,表示道歉。董宣拒绝,刘秀命人强按他的脖子,董宣双手支撑地面,誓不低头。刘黄向刘秀叫说:「你当一介小民时,藏匿逃犯,官员连大门口都不敢到,而今当了天子,难道一个县长都管不住?」刘秀笑说:「这就是天子跟小民不一样的地方。」于是,下令:「硬脖子县长出去!」赏赐董宣钱三十万,董宣全部分散给手下官吏。由于董宣胆大包天,不畏惧强梁,京师(首都洛阳)

  的皇亲国戚,无不震栗。

  如果不是董宣的道德勇气,那个被豪门家奴白昼杀死的冤魂,还不是白白丧生?如果不是刘秀最后醒悟,顶天立地的正直法官董宣,岂不白白死于乱棍之下?

  在这个流传千年的「强项令(硬脖子县长)」佳话之中,步步埋伏杀机。一个环节瓦解,便成悲剧。

  「人治」之必然失败的原因在此,董宣之流的官员,不可多见,刘秀之流的首领,更不可多见。而刘黄这种不识大体的泼妇,以及狗仗人势的家奴,却比驴毛都多。西洋文明的「法治」,正是治国良法,为什么西洋人能?而中国人偏偏不能?


  吴汉

  纪元四四年,吴汉逝世。刘秀命隆重安葬,礼仪跟当初安葬全国最高统帅(大将军)霍光,完全相同(参考前六八年)。

  吴汉强壮有力,每次追随刘秀出征,刘秀如果还没有安顿,他就小心的站在一旁。其他将领们发现战况不利时,很多人都恐慌失色,不能保持正常仪态。只吴汉表情,跟平常一样,而更加强保养武器,激励士气。刘秀派人去看最高指挥官(吴汉)干什么?回报说:正在整修攻击装备。刘秀叹息说:「吴汉的行为,使人满意,他一个人简直可以对抗一个国家。」吴汉每次出兵,早上接到命令,傍晚就踏上征途,根本没有时间收拾行装。在中央政府时,谨慎小心,内在充实与外在修养,表现于举止之间。吴汉有次出征,妻子在后方购买田产。吴汉回来,责备她说:「大军在外,官兵困乏,为什么我们却买这么多土地房舍?」遂把田宅分赠给兄弟跟舅父家。所以,能够胜任他的职务,大富大贵,寿终天年。

  杀敌可敬,杀降不可恕,杀妇女儿童更不可恕。吴汉不过一个杀降、杀妇女、杀儿童的凶手,本质上,土匪头目而已。唯一跟土匪头目不同的是,他站对了边。

  歌颂不应该歌颂的人,将败坏一个民族的品质。


  马援

  纪元四九年,伏波将军马援的南征兵团,抵达临乡(湖南省桃源县),遇上瘟疫,染病卧床,遂即逝世。最初,马援曾经患病,虎贲警卫指挥官(虎贲中郎将)梁松,前来问候,在病榻前叩头,马援没有答礼。梁松告辞后,马援的儿子们问说:「梁松,是皇上的女婿(梁松娶刘秀的女儿舞阴公主刘义王),是政府显贵,部长级以下高官,对他都敬畏交加,只您为什么对他不肯答礼?」马援说:「我是他爹梁统的老朋友,他虽然地位尊贵,怎能不论辈份!」马援既死,梁松开始报复,罗织罪状,陷害马援。东汉帝刘秀被刺激得火冒三丈,下诏收回马援新息侯印信(即撤除侯爵)。又有人检举马援私运珍珠跟有纹彩的犀牛角;刘秀的愤怒更火上加油。马援的妻子儿女受到这种可怕突变的打击,惊骇恐怖,不敢把马援棺柩,运回祖宗坟地安葬。

  范晔曰:「马援,声名传播三辅(关中地区),只身周旋二帝(刘秀、公孙述)。等到决定方向,贡献谋略,归附明主,满足「负鼎」的愿望,认为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负鼎」:「鼎」,古代的大锅。纪元前十八世纪夏王朝末年,一代贤才伊尹,认为商部落酋长子天乙,是一位有才干的领袖,可能推翻夏王朝政府的暴政,统一全国。想往晋见,却没有人推荐。听说子天乙是一位美食主义者,伊尹就带着烹饪用具,当然包括锅碗瓢盆,去给子天乙当厨师。后来,子天乙成了商王朝一任帝,伊尹也成了千古留芳的宰相)。然而,他规劝别人如何避灾免祸,可谓高等智慧,却无法使自己躲开谗言间隙。难道身在功名场合,就束手无策?大概是这样的,利害跟自己无干,容易看得清楚,了解透彻。对某事没有私心,而纯用大义判断,结论一定凌厉。如果能把观察别人的态度,观察自己,然后用待自己的恕道,去待别人,情义自然明显。」

  王夫之曰:「刘秀对于功臣,恩德至重,给他们崇高的地位,使他们身家平安,名声永在,却独对马援这么刻薄,莫非是马援自食其果?竭尽全力,为别人打下江山,最后却受到谴责的,或者是君王恐惧他太强大,或者是君王愤怒他态度太傲慢。而马援全都不是,只不过对马援厌恶了而已。李耳,不是一个了解天地运转道理的人,但在世俗生活中,却可发现,他往往有精辟的见解。他有一句话说:「功成,名就,身退。」是他观察阴阳运转,屈伸交替,对人生历程提炼出来最完美的一项法则。马援平定隗嚣、平定公孙述,北方抵挡匈奴侵略,南方击破交趾变民反抗,难道还不够?武陵蛮族起兵,刘秀怜惜马援年老,不允许他前往,马援坚决请缨。这时候,天下已经安定,马援也已功成名就,应该保全自己的身体,不再受到损伤,以报父母双亲,满足自己的高贵爵位和丰富的财产,拥戴上面的君王。何必非「马革裹尸」,才感到快意?刘秀于是肯定:马援不珍惜自己的尊贵。不珍惜自己尊贵的人,最受英明的主子厌恶。很明显的,如果不是贪图战争中的掳掠利益,为什么总是留恋戎马,而不知道戒除?载运珍珠的诬蔑,有它的原因。年纪已老而贪得无厌,驱使别人的军队,去称心快意,当然引起别人反感。所以身死名辱,家族几乎不保。只因马援违背四季兴衰的运转,拒抗寒暑进退的程序,好战乐杀,而忘掉生命的庄严。这是「逆天行事」。李耳的言论,岂会骗人?易经给我们的指示是:建立基础固然重要,还要抓住时机,这是最精华的论点。形势前进要考虑,时机还没有到却先懈怠,便抓不住。形势后退也要考虑,时机已经丧失而仍在辛辛苦苦追寻,也抓不住。「太阳已经偏西,不敲着瓦制的乐器自娱,就有败坏的悲哀。大凶。」莫非正是形容马援?」

  马援一生都在战场,但他对国家的贡献,与其说在军事,毋宁说在文化,「马革裹尸」成语,就出自马援之口,千余年来,鼓舞青年扞卫国家的壮志。「画虎不成反类狗」成语,则出自马援之笔,一直是响在人们耳畔的警钟。从他写给侄儿信中,虽然告诫不可以效法杜保,他只是考虑到英雄豪杰事业,层面太高,不易效法而已。对杜保固同样尊敬,并没有贬词,显示马援的胸襟和见解,都超人一等。

  然而,却在他身死战场之后,触起政治风暴,带给当世以及后世最大的震惊。

  刘秀性情平和,不容易动怒,而独独在马援事件上,失去常态,不可理喻,连马援夫人六次上书,苦苦辩解,哀哀求情的报告,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