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 第2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行仓库战斗的发展,使租界英军“中立”的立场发生了松动。一方面,英军军官几乎不放弃一切机会,不断劝说谢晋元、杨瑞符放下武器,率部通过租界退出战斗,但均被拒绝。另一方面,我军表现出来的宁死不屈精神,令英军刮目相看。前二天战斗中,几百名华军同仇敌忾、有我无敌的气概,也着实令人敬佩。像张姓战士舍身炸毁敌坦克、陈树生跳入敌丛与20余名日军同归于尽、一名战士孤胆救出平民二人,杀敌三名、谢晋元冷枪狙击毙敌二人……都是军人的典范和楷模。驻守桥头的英军无不翘起大拇指、交口称赞。作为军人也曾听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一连英军在希腊与德奥军队作战,为掩护大军撤退,全部壮烈牺牲;还有一队法国军人,坚守巴黎郊区的凡尔赛要塞,抵抗德军进攻,宁死不退。这些载入战史的事例,只是听说,谁都没有见过。而眼前华军八百壮士的英勇却是活生生的事实,掩护撤退任务完成后,至少有二个小时可以从容退出战场,但他们宁死不退,要与敌人拼斗到底。他们已把骄横的日本人打得十分狼狈,这些华军真是好样的,是真正的英雄。
  租界英军心态的变化,使他们表现出一定的人类的同情心,逐渐改变了他们对中国民众的态度,改而采取眼开眼闭的立场。
  慰 问 壮 士
  密集的枪声吸引了上海民众的目光,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西藏中路泥城桥(今北京路口)一带,都想一睹八百壮士杀敌的风采。租界当局在该处路口设置了第一道警戒线,由几十名守卫上海煤气公司的巡捕房巡捕和特别巡捕(Shanghai Municipal Police Special,简称*PS,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是义务性质的,类似义务警察)防守。随着中国民众越聚越多,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这些巡捕哑口无言,在数千人的蜂拥下,第一道警戒线很快便失去作用。但是第二道防线却无法冲破,美国海军陆战队、英军和万国商团中华队的队员在西藏路桥南堍及沿苏州河岸一带,以移动式铁丝网将桥头及岸边封锁。中国民众只能在警戒线外,远望河北岸四行仓库的战斗情景。
  靠近河边,能远远的看到四行仓库,人们的心情也安静了下来。苏州河南岸马路边、空地上,观战的人群一层层的挤得密密麻麻。从早到晚,大家忘记了喝水吃饭,不顾深秋天气的秋雨凉风。后面的人想尽各种办法,有的垫块石头,伸长脖子,有的爬在树上,都想看看我军杀敌的英姿。西藏中路上一辆破旧的公共汽车,放在那里从没有人过问,如今也成了人们观战的立足点,一二十个青年人站在上面,一边看,一边大声地报告给下面的人听,把对岸战斗的情形描述得有声有色。附近高楼及一些房屋的朝北窗口,都挤满了观战的人。他们看到八百壮士勇敢杀敌,打得日军遗尸累累,狼狈而逃时,就拍手欢呼,唱歌庆祝;看见我军战士舍身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就满含热泪,高呼口号。上海民众的抗战热情从未有过如此的高涨,八百壮士英勇奋战的四行仓库成为既灭敌人威风又展现中国军人英雄形象的大舞台,成为鼓舞上海人民团结抗敌的大课堂,450万上海人民从八百壮士身上看到了不怕牺牲、奋起抗战,最后战胜日寇的希望。上海《新闻报》10月30日曾发表社论,说到谢团杨营死守闸北孤垒之意义,表达了民众的心声。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敌狂我无畏,国旗壮军威(5)
此次88师退出闸北之际,担任掩护之谢团杨营,于举军尽撤之后,仍坚守四行仓库,为闸北保全斗绝一隅之孤垒。其事甚艰,其用心绝苦。隔岸之英军,以其已陷绝地,劝其撤退,暂时容留于租界。而谢团杨营以枪械系军人之生命,堡垒即系殉职处所,此举虽属友邦善意,亦坚决拒绝所请。
  谢团杨营将士之义烈,可谓超出于当年东北义勇军之上矣。往者守卢沟桥之吉星文团,曾有以卢沟桥为坟墓之壮语,惜以高级将领之依违,未酬其志。今日该营处四面楚歌之中,以数百人与悍敌相拒,即在不习军事者,也明知其无幸存之望。
  国民一闻谢团杨营之坚守孤垒,兴奋至于极地,感激至于极地。足证今日国民之“与敌偕亡”心理,实已普遍而深切。故一遇将士能适应此要求者,直视为圣贤豪杰而膜拜。诚愿该营死守孤垒之忠贞,如电流之迅速,感应于全国200万军人,则神州大陆,其或不致终为胡骑所蹂躏乎。
  苏州河南岸从东边的西藏路,一直到西边的乌镇路桥、新闸路一带,马路、空地及楼房之间的空隙处,凡是能够隔河遥望到四行仓库的地方,无不人山人海。自朝至暮,观战的民众整日的成千累万。谢团副为方便于持久作战,发出需要糖、盐和光饼的呼吁并由电台广播以后,上海的青年和参加战地服务的童子军热心奔走,号召民众响应。茶楼、酒馆和老虎灶(泡开水和喝茶的地方)人们谈论的都是八百壮士英勇杀敌的话题。中外人士争先恐后,纷纷馈赠食品,捐钱捐物。成群结队的男女老幼自动携带饼干、面包、罐头、糖果等食物,市抗敌后援会、市商会、中国青年会、童子军战时服务团等处门口,各种慰问物品堆积如山。发动捐献的有职业界救亡协会、文化界救亡协会、海关华员战时服务团等团体;有卡德路邮局、内河航运处、永大银行、中国保险公司、潮州同乡会、华美药房、煤气公司、煤业公司、老介福绸缎局、公共汽车公司、信大阜记面粉厂、新新公司、内衣公司等数百家企业的职工。一些生活十分困难的苦力、黄包车夫也纷纷捐款;新闸路的三个大饼摊主,停业一天,做了六七百只大饼赠送给八百壮士;最难能可贵的是虞洽卿路第80难民收容所244名难民节食半天,节存9元2角2分,广东路第101号收容所712人绝食一天,节存65元,先后送交地方协会,委托代办物品,接济四行仓库内苦守之孤军。爱文义路、白克路、北京路、牯岺路等七条马路的大多数里弄居民,均自动节食一天,以节省之费用,挨户募集,或以捐款或购买水果及食品,送至净土庵慰劳处,设法送入仓库。
  在沪的各国外侨也踊跃捐赠。一外籍妇女将香烟一扎,自河南岸投掷于北岸,可惜落于苏州河中。一德国籍妇女,以汽车装载大量面包和食品。开到苏州河边,要亲自送给四行孤军,后交托守桥英军代送,并说她愿意源源不断予以接济。在上海出版的英文《大美日报》记者,要求准许其入住四行仓库,与我壮士共同生活,以便将我军英勇杀敌之轰烈行为,公诸于全世界。可见,我孤军死守四行仓库之举,不仅受到我国民众的热烈拥护,且已为世界各国人士所钦敬。
  抗敌后援会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29军宋哲元、张自忠等奋起抗战。上海各界人士抗日热情十分高涨,在原有各行业的社团外,纷纷提出成立支援抗战的民间组织。除成立上海文化界、职业界、戏剧界、游艺界、学生界等救亡协会以及各行各业的许多抗敌后援会外。7月22日,还由上海的总工会、市商会、市农会、学生会、文教、自由职业、慈善团体、宗教等组织共500多个团体联合成立“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设执行委员121人,常务委员45人,从中推选王晓籁、黄炎培、杜月笙、钱新之、潘公展、张寿镛、童行白、柯干臣等九人为主席团主持日常工作。秘书长为陶百川。另设监察委员25人,由虞洽卿、潘序伦、吴开先等担任。下设各相关委员会,如:筹募委员会(主委杜月笙)、慰劳委员会(王晓籁)、设计委员会(郭沫若)、技术委员会(朱学范)及宣传、救护、供应、交通、组织等委员会。在国共合作、团结抗敌的前提下,各党派团体、无党派人士和基层代表都积极投身支援前线的活动,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英勇战斗,上海民众闻风而动,捐赠物品在各委员会门口堆积如山,如何送入仓库成为关键。 。。

敌狂我无畏,国旗壮军威(6)
市抗敌后援会由供应委员会主要负责军需物品及慰劳品的募集和发放,办公地点设在虞洽卿路(今西藏中路)的上海市商会内。委员大多为工商界人士,主委金润庠(市商会常委)、副主委为陈小蝶(家庭工业社经理)。市抗敌后援会主席团一般中午在国际饭店举行工作聚餐会,主席团成员及各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参加,上海市长俞鸿钧也常参加主席团会议。谢晋元致俞鸿钧市长的信发表后,上海民众纷纷响应其呼吁,市抗敌后援会和市商会向上海市政府商请协助,市政府当即派秘书张廷荣会同市抗敌后援会供应委员会干事曹志功,到西藏中路上海煤气公司,与在该处的租界工部局及万国商团临时办事处负责的英国人商议约定,为避人耳目,允许在晚间*以后,由商团派人护送,设法送入仓库。工部局并发给临时通行证数张,给市供应委员会备用。
  28日晚上十一时,租界实行*以后,街上已无行人和车辆,负责运送物资的市商会童子军团将各种食品、药品、慰问信、报纸等装满十几个大麻袋,用牛皮纸包好一面大尺寸的国旗和一根长竹竿,两辆卡车从宁波同乡会出发,绕道河南路桥,大卡车即熄灯缓行,过桥向西沿苏州河北岸(北苏州路),到达西藏路桥北堍,将物资卸下。由童子军战时服务团第50团团长叶春年带领叶德馨、张文彬、胡惠祥、罗文光、王国祥、何明九六位团员,匍匐前进,爬过西藏路,用粗长麻绳将一大包一大包的物资拖到仓库外的烟纸店门口,卸去一块排门。几名士兵接受了童子军送去的国旗、长竹竿及十几个麻袋的物资。直到凌晨二时,童子军团员才完成任务,返回团部。
  大量的面包、饼干、馒头、炒米、罐头、水果、香烟等食品纷纷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