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 第2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及待地将面包、饼干、香烟等,用足力气向对岸扔过去,但无奈河流宽阔,一件件都落在河中,随着河水向东漂流而去。中国民众气愤之极,把愤懑、怨恨的心情都发泄到号称“中立”的租界英军身上。
  租界“中立”
  四行仓库处于一个十分特殊的位置,是中国地界(华界)与公共租界(租界)的交界处。仓库东面以北西藏路(原虞洽卿路)中间为界,设置铁丝网,路西边为华界,路东边为租界。南面以苏州河为界,河北岸为华界,河南岸为租界。
  苏南及上海一带具有典型的江南景色,水网纵横,河港密布,主要河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吴淞江。这二条河流均源出于太湖,在上海外滩汇合,向东自吴淞口流入东海。相传吴淞江近海一段古称沪渎;又因其西部为战国时期楚国春申君的领地,故上海简称沪或申。吴淞江流经这块土地数千年,孕育和见证了这个昔日的小渔村逐步发展为国际著名大都市的曲折历史。吴淞江是苏州与上海之间交通运输的重要水道,全长125公里,上海人习惯称它为苏州河。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敌狂我无畏,国旗壮军威(2)
苏州河(即吴淞江)流到四行仓库这一带,河道宽阔,达到近百米,加以雨季时上游水量充沛,下游还有潮汐涌入,故水势平缓,给两岸居民灌溉和饮用以方便,也是苏沪间交通运输和市内驳运最繁忙的一段河道。昔日,上海的许多工业产品、机械及各类物资,都由河道运往苏南和内地;同时内地的粮食、土产与农副产品,也经由苏州河运往上海。如今,四行仓库及周围地区炮火连天,战斗正在激烈进行,河上运输的船舶只能停航,纷纷停靠在上游和下游的各处码头、驳岸边等待。
  多少年来,一直不停地流淌在这片土地上的苏州河,已经成为分割上海的一条分界线,河流的两岸被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河北岸的华界,到处是漫天的大火,浓烟滚滚,遮天蔽日。敌人炮火的狂轰和火灾的破坏,几乎毁坏了所有的房屋,一片碎瓦颓墙废墟遍地的凄惨景象。日军虽然占领了闸北、虹口、杨树浦,但两个半月的激战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88师在闸北的抵抗,更是使“皇军”的威风扫地。恼羞成怒的日寇,以疯狂的手段,残害中国的平民百姓,肆意发泄其野蛮的*。据当时报纸报道,日本鬼子常以搜查为名,封锁各处路口,挨家挨户,逐屋搜索和稽查,稍有怀疑者,立即予以枪毙;每户人员均逐一登记,到晚间再行查对,人员如有增加或减少,即全部枪杀;男子肩上或手上的老茧,如与枪身摩擦或扣扳机的部位吻合,即予以枪杀。中国民众的财产和箱笼物件均被劫掠一空。年轻女子或被奸淫,或被掳走,受尽其残暴的蹂躏。不论男女老幼,一概要在大腿上加盖“日本”二字的火印,不愿加盖者,立即枪毙。凶残的日本强盗,杀人如同儿戏,把中国老百姓当牲畜一样对待。抢劫、杀人、*,到处放火,把苏州河北岸华界的土地变成了血淋淋的人间地狱。
  河南岸是公共租界,则是一派完全不同的景象。大多数的中国民众在帝国主义者管理的租界里谋生,辛勤劳动的血汗被榨取。战争爆发后逃入租界的三百多万“难民”则过着艰难困苦的日子。而一部分发了横财的外国冒险家,不管战争如何进行,照旧过着他们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掌管租界大权的英美等国,在“中立”的幌子下,企图置身事外,不想让战火影响他们在这块“冒险家乐园”内的美好生活。
  上海从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发展为黄浦江入海口的小镇,后来发展成一个县城,以老城厢为中心,周围十里。随着外国资本的不断进入,经济日益繁荣,逐步成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城市,人们便以“十里洋场”来形容它的喧闹和繁华。而上海最热闹的地区都集中在租界。
  帝国主义列强以舰炮轰开了满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缔结不平等条约,以经商和“借住”为名,在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和城市长期或永久占用土地,形成“租界”。它不同于帝国主义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勒索的“租借地”和“割让地”,租界的领土主权仍属于中国。很多书籍在谈到“租界”、“租借地”、“割让地”时,常有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
  鸦片战争后,1842年(清道光2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即《中英江宁条约》),割让香港,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对外通商,英国可派驻领事。还规定英国商人同其眷属可以在五处通商口岸寄居。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英国派驻上海的第一任领事巴尔富(退役上尉,很多书让误译为巴富尔。),以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作借口向上海道台宫慕久提出,要求“租用”一块专供英商占有的居留地。经过两年谈判,在巴尔富软硬兼施的欺骗讹诈下,1845年11月29日,双方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并由上海道公布。明文划定紧靠上海县城北面的一块土地准予租给英国人作建筑及居住之用,以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厂以南为界(苏州河口南岸到现北京东路以北,为李姓人开的船舶修理厂。一些书上误称为“李家庄”)。次年9月,又议定这块地以边路(今河南中路)为西界,东面到江边(今外滩一带)。这块地面积约830亩,后来就称为“英租界”,这也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设立租界的起始。1848年10月,英国领事阿礼国又借口“青浦事件”,和上海道台麟桂议定,把地界向西延伸到泥城浜(今西藏路),向北扩展到苏州河南岸,使英租界面积达到2820亩。 。 想看书来

敌狂我无畏,国旗壮军威(3)
1849年,法国驻沪领事敏体尼向上海道台提出,划定洋泾浜以南地区986亩土地为“法租界”。美国于1848年,由派驻上海的领事华尔考,在“门户开放,利益均沾”的借口下,逼迫上海道台将虹口一带划定为“美租界”。至1863年9月21日(清同治二年八月初九),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由英美领事为首共同管理租界事务。
  太平军占领南京后,1853年(清咸丰三年)英美驻沪领事在“武装中立”的借口下,在租界内成立由英国军官担任队长的“上海义勇队”(Shanghai Volunteer Corps,又称万国商团)和“协防委员会”,在租界建筑永久性的“防御”工事。同年9月7日,上海小刀会起义,响应太平军。租界当局宣布“中立”,声称小刀会与清军都不准进入租界。后清朝官员承认“租界不可侵犯”的原则。自此,中国在租界内所保有的主权和利益,逐渐受到侵犯和排斥。
  1854年7月8日,英美法三国领事片面修改《上海租地章程》,未经与上海道会商即公布施行。公共租界的租地范围扩展为3808亩。新章程规定“更夫”改变为巡捕并可向居民抽收税捐。上海公共租界成立工部局,由各国领事兼任董事,下设若干委员会,如防卫委员会、道路码头委员会等。英美领事等又乘机擅自将其裁判权范围伸展到租界内中国人的民刑诉讼案件。1869年4月,上海道和英美法三国领事签订了《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在租界内设立会审公廨,审理有关民刑案件。法租界成立了公董局。至此,租界事实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掌控的“国中之国”。
  以后,公共租界不断扩张其地界,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挪威等国先后挤入;早具侵略野心的日本人,比照英美法各国的待遇,在虹口北四川路、吴淞路、汇山码头一带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法租界一直独立存在,未并入公共租界内,同时也不断扩张,向东扩展到黄浦江边,自洋泾浜向南则扩展到陆家浜北岸。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面积已达到48625亩,常住人口150万人。上海的工厂、商行、银行、钱庄、码头、船坞以及市政水电等公共设施,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租界区域内。帝国主义列强也通过集中了最主要的工业基础、最繁华的商业区和国内最大金融区的上海“两租界”,榨取了中国人民的无数血汗,攫取了我国的大量资源和财富,成为名副其实的吸血管和毒瘤。
  万国商团从一成立就成为租界当局*小刀会起义、对付太平军的工具,开始时全由外国人组成,有英国队、美国队、意大利队、日本队、苏格兰队、骑兵队、运输队等。后来在工部局华董力争下,成立中华队,由300多名中国人组成。除了这些义务性质,不支薪酬的队员外,万国商团还成立白俄队。雇佣白俄为团丁,支给薪金。万国商团共有二千多人,与分驻各处兵营及军舰上的各国海军陆战队,共同对付中国人,维护租界当局的利益。
  “八一三”战役爆发前一天(8月12日)下午四时,万国商团通过电台通知队员携带枪支弹药,全副武装到指定地点集合,当晚,即派往苏州河南岸一带加强防卫和巡逻。租界当局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以图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10月26日,我大军撤退,次日,四行仓库战斗发生,原驻在北火车站附近克伦海路兵营的英军百余人,在队长、英国军官约翰逊带领下,防守西藏路桥。桥北堍马路西侧,租界英军建有一座碉堡,是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建造,有三四层楼高,内有铁梯通向楼顶,设有瞭望口及射击孔。英军10余人,在一名小队长率领下驻守该碉堡,与光复路北侧、四行仓库东南角烟纸店二楼窗口的我军可以互相喊话。

敌狂我无畏,国旗壮军威(4)
四行仓库战斗的发展,使租界英军“中立”的立场发生了松动。一方面,英军军官几乎不放弃一切机会,不断劝说谢晋元、杨瑞符放下武器,率部通过租界退出战斗,但均被拒绝。另一方面,我军表现出来的宁死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