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木兮木有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有木兮木有枝- 第5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她呆了半晌,知道躲不过,终,低头细声道:“敷儿……此刻……不想说。”

他好整以暇地仰卧于枕上,望着自个身上小小的人儿,一张小脸,由白变红,再由通红,转为惨白。

他心内太息一声,面上,却露出一抹深沉的笑意,压下渐起的疑思,手指轻抚过她的面颊,点头道:“好,本王等着你想说之日。”

她垂着脖颈,不吭声。好半天,才勉强绽出一朵笑颜,却是那般苍白无力。

他看一眼外殿的方向,沉声再道:“本王,即刻就要动身前往大同。”

大同?她不自觉僵了身子。

他淡然再接道:“朱能、谭渊等人已率大部先去,本王原本应于三日前与他们一同前往。”言及此处,一双长臂,已松了对她的钳制,翻身坐起,就要披衣下地。

她在他身后,睁大一双杏目,轻道:“燕王,是为了罗敷么?”

他披上长袍,拢一拢身后散垂的长发,回身,半真半假地笑道:“尔,这样以为?”

她登时又涨红了脸,背过小脸,假意看向别处,以避过他眼中的锋芒。

他大步走向外室,眼角余光,看见身后之人,急急地用衣物掩住身子,蜷缩于锦被之中,满脸的伤意。

可是他不得不走。

北平,东北为辽东,西北为大同。要确保证北平城的无忧,解除后患以专心南下,须得先控制住这两个军事重镇。

李景隆率军南遁,此时,正是他扩充势力扩疆辟土的绝好时机。

在举计之初,他首选的是辽东。

用兵之道,向以伐谋为上。

彼时,驻守辽东的正是吴高和杨文两人。他以离间计分别给这二人去信,故意将二人的信对掉了一下。给杨文的信,送给吴高,信中对杨文肆意毁辱。而给吴高的信,却送给杨文,信中对吴高极力赞美。二人接到信后,果然齐齐中计,不但互生猜忌,更都把他的去信上交给了朝廷。

可叹朱允炆和他满朝的文臣武将,竟无一人辨得是他的计谋,只对吴高产生了疑虑。

先削吴高之爵,再遣广西。徒剩杨文一将,独守辽东。

此一计,不仅为他解除了杨文的犄角之助,更使得辽东军中人心涣散,互为罅隙。进退都无据,更遑论出兵与他为敌。

整个辽东,等于一枚死棋。

既然他朱允炆助他拿下辽东,他的下一个目标,当然是大同。

他所有的谍报俱称,李景隆正在德州大肆招兵买马,填补前战空缺,一心一意,以期明年大举。

面对此等形势,诸将中,有不少人以为,李景隆大军即至,燕军当有所防备,此时,更不应离开北平。而他则以为,李景隆即便要大举,也要等到明年春暖。燕军,若能于此时进攻大同,大同一告急,必会向李景隆求援。依他对李九江的了解,小子必然来援。大同苦寒之地,南卒脆弱不堪,使贼疲于奔命,则冻馁逃散者必多。自古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此兵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也。等到这些不耐严寒的南军千里赴援,他再率军狙之,李军,则必败无疑。

故,腊月二十七,他便命朱能谭渊等人率二十万大军先往大同。二十九日,燕军行至广昌,守将汤胜等举城以降。

此刻,他的燕军大部,想必已兵临蔚州城下。

他耽搁了这许日,此刻,他须要快马加鞭,一路疾驰,方能如期赶至蔚州与其会合。

第五卷 鼙鼓 第七章 可怜南北路(2)

他之所以留在北平,并非为了她方才所言。

时至岁末,他的数十万燕军,跟着他寒来暑往,往生赴死,转战至今,岂会没有倦意归心?

自古,得人心者,方能久立。他当然深谙此意。

自他兴兵征战,无数将士为之抛头洒血,致使天下不宁。无论是南军,还是他的北军,俱死伤无数。

他固然可以假借“清君侧,除佞臣”之名,发起靖难之役,并蛊惑天下藩王、武将之心助其起事。但,天下耳目可欺,而天地鬼神之心不可欺。何况,久战之人,难免思归,要想笼络人心军心,更不是那几篇叫朱允炆等人束手无措的檄文就可以达成的。

为了收揽人心,他特命指挥耿孝等人领兵一万,于年前,赶赴郑村坝各战场。收骸骨十余万,无论南北军,一律葬于北山之原。封树其墓,禁人樵牧,有发掘者,俱按死罪治。更于前日,亲赴北山,抚恤家属,搭起数里凉棚,亲自祭奠阵亡将士。命道衍于阵前,为他诵读燕王亲自撰写的祭文。

这一幕,虽好比做戏,但,他自是要做给那天下人看,做给那些南军北军眼看。一旦人心归向,何愁天下不归?

治人,先治心。正因为如此,他麾下的三十万燕军才会如此骁勇善战,每每临危,却可以置生死于不顾。

收骸骨,祭亡士,而这些,丝毫不会妨碍他再次举兵,于苦寒之地再起战事。

他要的是这天下,没有人可以同他争,也没有人能够争得过他。

她眼看着他大步而出,耳畔,隐隐传来殿门轻启之声,随之,是宫人们陆续进入的细小动静。

她蹑足下地,匆匆挽了发髻,环顾四周,却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衫。

正踌躇间,却见云萝执了一件罗裙自外而入。她终是郝然,垂下眼睫,略略侧过小脸,不敢与之目接。

云萝只低头服侍,一张容长脸上,始终含着那淡淡的笑意,那一层笑意,经年累月,似从未远离过她的面庞。

刚简单收拾停当,就见他的身影缓步而入,显是已经洗漱完毕。一袭袍衫新换过,虽一宿无眠,高大挺拔的身形,比之先前,似又消瘦了些许,却,丝毫不减那副惊世的气度与俊美。

离别,又在眼前。

云萝早退到外厢,她的满身,衣衫不及之所,与以往一样,一处一处,俱是他烙下的痕迹。

他看在眼中,眸内,方释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她缓缓自榻前起身,才立起,始觉周身,竟无半分气力。强撑着刚想走向他,才移步,没成想就一脚踏空,整个人,斜斜跌于他的数步之外。

一只小小的丝履,因着失足,滑落出好远。

他却不曾先来扶她,而是,走至那只丝履前,一只手弯腰拎起。嘴角,略略上扬,眸内,分明是不可置信的促狭之意。

再,几步走至她跟前,蹲下身子,视线,落在她那一只玲珑的天足之上。

她随着他看去,待看见自个细白的脚趾,忍不住瑟缩了一下。之前,她因着担心他离去,一时穿得太急,竟忘了套上锦袜。

可是,他依旧不曾问出,仿似,她本应该有此天足一般。掷下手中的丝履,轻拍下手掌,再直起身,含笑斥道:“亏你出自名门。”

话音甫落,人,已经掉转身,大步而出。

建文二年,正月初二,燕军直抵蔚州,城守不下。

蔚州指挥李诚,号称“冲天李”者,匿水沟中,搜得之。燕王朱棣见而释之,李诚愿献城自效,遂遣归。

岂知,李诚刚回城,即被官军察觉,被收下狱。

不见其至,诸将皆欲攻城,燕王道:“观其守备,非旬日不能拔(意:攻下),兵钝威挫,难以得志。以计恐之,则人心自解,兵法所谓城有所不攻是也。”

因见城外有旧筑台,上建有楼,其上,更驾有飞桥跨接于城,桥毁而台存。燕王,遂命大军以此台为隐蔽,令各军用布囊塞满雪土,从台上推下。待堆得与城同高时,便乘之入城。燕军在高台上,再用霹雳车飞石轰击城墙,城墙,震裂。

城中守将王忠、李远等举城以降。燕王遂禁侵扰,城中肃然,一毫无犯。

二月初二,燕王擢升尉州降将卫指挥同知王忠、张远、李远为北平都指挥司都指挥佥事,令他们仍领本部精锐与燕军同攻大同。并,遣人送其家属回北平。

一来,他对这几位降将并非完全信任,升官重用是为笼络,但也必须要有制驭。命人将这些人的家属送至北平,名为优待,实为人质。

大明殿内,因下设地暖,经冬,如春。

她眼睁睁望着他的背影,自知根本追不得,也追不及。只,匍匐于煦暖的青石地上,强自抑着心头之痛。

他和他,如此迥异,一早一晚,参差出现在她的生命之内。她不知该幸还是恨,他来得如此之迟。

她实非轻狂之人,奈何心内有鬼,心内既有了鬼,足下,自是潦倒不定。

那一年,正是四月春之将暮。

不过一个晚间,二婶却打发人来叫她去。

她携了贴身的一个丫鬟,惴惴不安地去了,刚走至他的书房跟前,就不敢再往前移步。屋内之人,虽压低了嗓音在讲话,可她清晰听得,一字一句,听得分毫不差。

先是二婶的声音。

“上一次,你说是八字不配,这一个,八字刚刚好,你又说她年纪太小。”

随即,是他的声音传来,带着压抑的薄怒:“她还是个孩子,连十三岁都不足,你当真要她嫁这么远?”

“天下女儿谁人不嫁,晚嫁不如早嫁,难不成你要留她一辈子?”

二婶的声音并不过分高,仍然带着几分婉约的柔意,但,听在他与她的耳内,却分明是利刃。

屋内人不答,屋外的她,悄悄握紧衣袖,紧得她几乎透不过气来。

他忽然冷道:“无论怎样我都不会应。管它男方家世模样再好,须得等她年满十五岁方可谈婚论嫁。我答应过大哥大嫂,即便……她一生不嫁,我们方家也一样养得起她!”

他早已经对她避而不见,此刻,这一番“强留”实是为了她。

二婶却急了,好生再劝道:“希直,母亲也和我是一个意思。”

他刚要再发作,她忽然推开面前那道虚掩的门扉,留下丫鬟,独自一人轻轻走至屋内。

他和二婶闻声,同时转过头来。

二婶的面色登时苍白了若许,而他,似比先前又瘦削了许多,一双眼眸默然望着她,中有千言万语,却只能默然。

她仰起小脸,望着二婶,轻道:“二叔,竟忘了?寒枝是六月初五的生辰,早满了十四岁了。”

一语既出,他的身子,似晃了晃,眸中,俱是毫不掩饰的痛楚之色。二婶,也没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