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葛亮大传-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郝普,字子太,荆州义阳人。刘备西征巴蜀,将郝普留在荆州任零陵太守。
  潘濬,字承明,荆州武陵人。潘濬二十岁左右时随荆州大学者宋忠受学,不到三十岁便被刘表任为部江夏从事。刘备领荆州,以潘濬为治中从事。刘备入蜀,潘濬留下来助关羽管理州事。
  上述十二个人,都是刘备在领荆州刺史期间参加刘备集团的荆州人士。然而,仅仅说明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并没有从上述诸人的事例中发现他们的出仕与诸葛亮的关系。事实上,上述诸人的参加刘备集团,绝大多数都是诸葛亮努力的结果。我们举几例来说明这种关系。
  刘备占领江南四郡,诸葛亮被任为军师中郎将,督统零陵、桂阳、长沙三郡。黄忠在赤壁之战以前,曾属于曹操的长沙太守韩玄,守卫长沙攸县。应当说,黄忠的“委质”刘备,当与诸葛亮有关。廖立是武陵郡人,武陵与零陵比邻,而且廖立的才干确是被诸葛亮所发现和欣赏的。诸葛亮曾评价廖立说:“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因此,廖立任荆州从事和长沙太守,都是诸葛亮提拔的结果。零陵人蒋琬,其家乡正处于诸葛亮统辖之下。蒋琬后来是蜀汉名相,他的才干深受诸葛亮的赏识。据记载,蒋琬随刘备入蜀之后,被任为广都(治今四川成都东南)县长。蒋琬对自己大材小用感到委屈,终日饮酒,不理县事。有一次,刘备外出巡察,突然来到广都县,见蒋琬不理众事,醉酒熏熏,不由得勃然大怒,要对他治罪。诸葛亮听说后,忙为蒋琬求情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这才赦免了他。此虽为刘备入蜀以后的事,但通过此事可以看出诸葛亮对蒋琬的器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蒋琬走出零陵湘乡,出任荆州书佐应是诸葛亮举荐人才的结果。荆州武陵人潘濬,是蒋琬的姨弟,他在蒋琬的家乡湘乡任过县令,他出来任荆州治中从事,当与其姨兄蒋琬同时。
  还须注意,上述诸人中有一类人加入刘备集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诸葛亮的亲友。例如庞统,是庞德公的侄子,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因此,庞统不但与诸葛亮是朋友,还有一层亲戚关系。庞统的弟弟庞林,娶的是襄阳城南习祯的妹妹,由于这层关系,诸葛亮与习祯也属于亲戚关系。马良和马谡是亲兄弟,刘备领荆州时,两人均为荆州从事。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奉命入川支援刘备,马良留在荆州。他曾给诸葛亮写信说:“闻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见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闲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虽非钟期,敢不击节。”在这封信中,马良建议诸葛亮辅佐刘备,选拔英才,施行仁政,实行教化,移风易俗,表示自己愿意像钟子期理解伯牙鼓琴那样,理解支持诸葛亮。可见马良与诸葛亮关系之密切。裴松之对此评论说:马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正因为这种亲戚朋友关系,诸葛亮在劝他们出来为刘备集团效力时,就更具有说服力和号召力。……
  

天府沃野(1)
“天府沃野”是诸葛亮对益州概括性的描绘。他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险塞”一词,概括了益州的地理环境。
  “天府”一词,概括了益州的经济状况。
  最后一句,概括了益州的政治、文化传统。
  生活常识的逻辑告诉我们:对认识对象的高度概括源于对它的透彻了解;对一事物的透彻了解源于对它的周密观察和仔细揣摩;对一事物周密观察和仔细揣摩又源于对它的高度重视。
  诸葛亮对益州是非常重视的,在他的“隆中对”的整盘棋中,益州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棋子。
  荆州固然重要,但仅仅据有荆州,还只是一块孤棋。荆州不仅对刘备重要,对孙权和曹操同样重要。
  曹操以中原为根,虎视眈眈地盯着荆州。
  孙权以江东为根,梦寐以求地想着荆州。
  唯独刘备据有部分荆州后,却无其他地区作根。如果占有益州,把荆州连成一片,整个一盘棋就活了。
  诸葛亮对益州的认识相当正确,对益州的概括相当准确。
  益州具有险峻的地理形势:北面横亘着秦岭和大巴山,东面是广袤的湘鄂山区,南面有丘陵起伏的云贵高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四塞之国。
  有关古籍中这样记载益州:
  巴蜀,陇西郡之南境,内史之南境,其余土境,自汉以后历代开拓氐羌戎夷之地。汉武帝置十三州,此为益州,领郡八。益之为言隘也,言其地隘险。一曰疆壤益大。
  又说:(益州)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王政微缺,跋扈先起。
  西晋文学家左思著《蜀都赋》,这样描写蜀地的险峻:
  夫蜀都者,盖兆基于上世,开国于中古。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带二江之双流,抗峨眉之重阻。水陆所凑,兼六合而交会焉;丰蔚所盛,茂八区而菴霭焉。于前则跨蹑犍、牂,枕交趾。经途所亘,五千余里,山阜相属,含溪怀谷,岗峦纠纷,触石吐云,郁葐蒀以翠微,崛巍巍以峨峨。唐代大诗人李白作《蜀道难》一诗,用文学笔调把益州的险峻描绘得更加淋漓尽致: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索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古籍中平淡无奇的客观记载,诗赋中夸张渲染的生动描述,都说明了一个事实:益州是个四塞险固的地方。
  然而,高山险阻挡不住益州地区文明发展的进程。巴蜀文明的进程,至迟可以上溯到远古传说时期。
  传说黄帝娶西陵之女,名为嫘祖。嫘祖是黄帝正妃,生两个儿子:一个叫青阳,一个叫昌意。青阳居住江水,昌意居住若水,皆在蜀地。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关于禹的出生地,传说中有几种说法,而禹出生在蜀地的传说,说明巴蜀地区与华夏文明起源的关系。
  春秋时期,巴国与秦、楚、邓等俱为诸侯国,它们在长时期内有着政治军事和文化交往,巴国已活跃在西南地区的政治舞台上。
  蜀地的历史记载也很早。“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喾。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春秋时期,周朝统治礼崩乐坏,蜀侯开始称王。传说第一代蜀王名叫蚕丛,第二代叫柏灌,第三代叫鱼凫。传到杜宇时,开始改王称帝,号为望帝。
  

天府沃野(2)
战国初期,秦国已成为西部地区的一个强国。秦惠文王执政时,巴、蜀两国的关系日趋紧张起来。蜀王把自己的弟弟封于汉中,号曰苴侯。苴侯与巴王交好,因为巴国与蜀国有仇,所以蜀王大怒,出兵###苴侯。苴侯兵败,逃往巴国,并向秦国求救。秦惠文王早有灭蜀的打算,在此之前就作了许多工作。他知道蜀王好色,便投其所好,多次给蜀王以美女,以加速蜀王的荒淫,而且还利用蜀王的贪财对蜀国进行侦察。为了探明进入蜀国的道路,秦惠文王做了五头石牛,把金子置在牛尾下,告诉蜀王说,这是五头能拉金子的石牛,如果蜀王喜欢,可以送给他。蜀王大喜,令人把石牛拖回蜀国。沉重的石牛在地上拖过,留下一条进入蜀国的道路,人们把它称作石牛道。公元前316年秋,秦惠文王派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率军伐蜀,进入蜀国所走的正是那条石牛道。蜀王率兵抵御,兵败退走,后被秦军追杀。这年十月,蜀被秦灭亡。平蜀之后,司马错等又乘胜灭掉苴侯与巴国,历史又重演了一幕唇亡齿寒的悲剧。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14),秦惠文王封子通国为蜀侯,任陈壮为蜀相,同时在巴地设巴郡。秦国对巴蜀的统治,即设郡,又封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用。秦国当时已与山东六国发生了广泛密切的联系,巴蜀地区作为秦国的一个行政区域,有利于它与中原文明的交往。不但如此,为了加强在巴蜀地区的统治,秦国还实行移民政策,将秦民万家迁往蜀地,这就直接促进了关中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
  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以后,由于蜀地几经政治风云,秦王不再在蜀地封侯,只设郡守。秦国的郡县制在巴蜀地区彻底实行,秦国对巴蜀的统治更加牢固有效了。
  秦霸西戎,巴蜀地区是秦国的行政单位。秦统一六国,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后,巴蜀又成为统一国家中的行政单位。从秦以后,一直到西汉、东汉,此种情况都无大的变化。尽管由于地理位置、政治地位、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明程度有量的差别,但巴蜀地区很早就被卷入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流之中,其文明发展的进程始终与中原文明同步。
  巴蜀地区有富饶的经济资源。古代土地肥沃,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