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诸葛亮大传- 第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目前的当务之急,不是动员孙权与刘备联合,而是应该排除投降言论对孙权的动摇和干扰,坚定他的抗曹信心与决心,这是与刘备联合的基础。若没这一点,怎能谈得上联合呢?
  这一天,孙权又召集众人商议如何确保江东之事,结果还是老样子,主张降曹的人仍喋喋不休地重弹着老调,惟一的不同,是力主抗曹的鲁肃坐在那里一言不发。聪明的孙权立即察觉到了这个变化,他觉得鲁肃的表现里大有文章。
  果然,散会以后,孙权起身回后宫更衣,刚走到屋檐下,就觉得被人拉了一下,回头一看,原来是鲁肃。孙权立刻拉住鲁肃的手,问道:“卿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鲁肃说:“刚才我仔细听了那些主张降曹人的议论,想来想去,觉得他们除了误将军大事外,实在没有别的内容。这些人是不值得与他们共议大事的。”
  孙权问:“既如此,卿为何刚才不发一言呢?”
  鲁肃回答:“刚才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我在想将军的前程。”鲁肃说:“我们江东所有的人,包括我鲁肃在内,都可以投降曹操,只有将军您一人不能。”
  “为什么呢?”孙权问。
  鲁肃答道:“如果我鲁肃投降了曹操,曹操会让我回到家乡,给我安排官位。根据我的声名及以前的职务,我依然会担任州府的中下曹从事,外出可以坐牛车,身后有办事人员和士兵随从,在士大夫当中交游。如果功劳积累得多了,还有可能当上刺史、郡守一类的大官。而将军您就不同了。您一旦投降了曹操,能到什么地方安身呢?什么样的待遇能像您今天的样子呢?希望您早点下定决心,定下抗曹大计,不要听那些降曹者的议论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联吴抗曹(2)
鲁肃这番话,强烈地震撼着孙权的心灵,那些主张降曹的人,有谁能像鲁肃这样关心着他人的前途呢?想到这里,孙权不由长叹一声,说:“那些降曹人的议论,真是使人失望;而您今天所阐明的道理,正与我的想法相同。我有您这样的人,真是上天所赐予的啊。”……
   。 想看书来

三分荆州(1)
所谓三分荆州,包含两个意思:一个是赤壁之战后,孙、刘、曹三家瓜分荆州;另一个是孙、刘两家对所占荆州地盘的三次重新分配。
  赤壁兵败,曹操留下曹仁、徐晃镇守江陵,乐进镇守襄阳,自己则退回北方。从军事态势看,曹军在荆州处于战略防御,而孙刘联军则转入战略进攻。
  周瑜、刘备率领联军沿长江乘胜向江陵进发,诸葛亮留在江夏,孙吴军屯驻柴桑,分别为刘备和周瑜的后援。
  此刻,诸葛亮在江夏,一方面密切注视着江陵方面的战事,一方面思考着下一步的战略行动。诸葛亮认为,江夏郡绝非久留之地,它靠近孙吴,如果周瑜再拿下江陵,江夏郡正好把孙吴军分成两截,处于孙吴势力的腹心地带。孙吴是不能容下这个肉中刺的,一旦周瑜拿下荆州,孙吴军在外界压力减弱的情况下,会东西夹击拔掉这颗肉中刺。到那时候,诸葛亮等人就危险了。然而现在又必须留在江夏,因为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江夏郡对于刘备发展,有着其他地方无法相比的优势。在江夏郡的西面,只有周瑜率领的三万孙吴军队与曹军作战,而孙吴的大部分军力在江夏郡的东面。诸葛亮率刘备集团主力二万多人驻扎此地,一旦向西南荆州方向发展,动作要比孙吴迅速得多。
  以后的事实证明,诸葛亮先屯驻江夏,以后不失时宜地离开江夏,都是同当时紧张的军事斗争密切相关的。
  孙吴与刘备之间,是一种既有联合又有争斗的关系。
  在孙权集团中,既主张抗御曹操,又主张抑制刘备的代表人物就是周瑜。早在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就驳斥降曹论调,力主抗曹。他对敌我双方优劣的分析,在许多方面与诸葛亮极为相似。所不同的是,诸葛亮明确提出孙刘联合的主张,而周瑜虽未反对联合却始终没有明确提出。这绝不是周瑜的一时疏忽。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周瑜是相当精细的人。据记载,周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缺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一支曲子,个别音符演奏错了都能听出来,说明他不是个粗心的人。举兵抗曹是一部大乐章,如果在周瑜心目中,联刘抗曹是这个大乐章中的重要乐段,他怎会将其忽略呢?有一段记载能说明赤壁之战前周瑜的心境及他与刘备间的微妙关系:
  备(即刘备)从鲁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诸葛亮诣吴未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于水次候望权军。吏望见瑜(即周瑜)船,驰往白备。备曰:“何以知非青、徐军邪?”吏对曰:“以船知之。”备遣人慰劳之。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备谓关羽、张飞曰:“彼欲致我,我今自结于东而不往,非同盟之意也。”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见子敬,可别过之。又孔明已俱来,不过三两日到也。”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
  周瑜率军西上,在樊口与刘备相会,托言军任在身,让刘备前来会见。当刘备见到他遗憾孙吴兵太少时,周瑜又表示三万军已足够用,让刘备看着他如何破曹。这些记载,活脱出周瑜轻视刘备,自信且又自负的少年统帅的心态。还应说明一点,上边的一段记载出自《江表传》,是孙吴人所记史书,在记载刘备方面,自有其失实之处。比如说,刘备与关羽、张飞率两千人随周瑜军迎战曹操,而让诸葛亮率主力“差池在后”,决不是由于刘备怀疑周瑜不能战胜曹操,自为“进退之计”,而是有着更复杂的原因。在周瑜方面,他并不愿意刘备率大军与其共同西上,害怕刘备在与曹军战斗中扩大自己的地盘与力量,因此,愿意让刘备“看着”他如何破曹。在刘备方面,也需要以江夏为抗曹后方,以江夏作为战略发展的基地,所以便顺水推舟,顺应了周瑜的心意。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三分荆州(2)
刘备率领两千人马,与张飞、关羽一起随周瑜西上迎敌,在乌林大破曹兵后,继续溯江西进,一直打到江陵。屹立在长江北岸的江陵古城,城墙高大坚固,城内储备丰饶,加上经验丰富、骁勇善战的曹仁、徐晃等亲自坐镇,攻下江陵谈何容易!
  联军开到江陵,并未立即攻城,而是隔江与曹仁相对。这时,刘备对周瑜说:“(曹)仁守江陵城,城中粮多,足为疾害。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卿分两千人追(随)我,相为从夏水入截仁后,仁闻吾入必走。”刘备的意思是带领一批人马渡过夏水,从侧面包抄江陵,以配合周瑜的正面进攻。刘备仅率两千人马,即使是侧翼,人也略嫌少了些。为了不使周瑜疑心,刘备又提出以张飞率一千人马随周瑜,要周瑜给自己两千人马,实际上等于给刘备增兵一千。
  周瑜同意了。然而,周瑜自有他的打算。《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是这样记载的:
  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即曹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
  从这段记载看,似乎吴军开到江陵隔岸,并未立即与曹军交战,而是派甘宁首先抢占荆州西面门户夷陵。
  那么,联军刚到江陵对岸时,到底与曹军打了没有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与曹仁交战的不是周瑜,而是刘备。《三国志?魏书?曹仁传》说:
  从平荆州,以仁(即曹仁)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拒吴将周瑜。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去贼百余步,迫沟。矫等以为仁当住沟上,为金形势也。仁径渡沟直前,冲入贼围,金等乃得解。余众未尽出,仁复直还突之,拔出金兵,亡其数人,贼众乃退。
  据《周瑜传》记载,吴军开到江陵对岸时,并未立即渡江与曹仁守军交锋,首先派甘宁占领江陵上游夷陵,意在从上游居高临下配合吴军渡江围攻江陵。而《曹仁传》中所记,江陵守军与孙刘盟军前锋部队打得如此激烈。结合《吴录》所记,我们认为,这支与曹仁激烈交锋的联军前锋数千人,正是刘备率领的三千人。裴松之似乎已经觉察此点,所以他将《吴录》那条资料,注在吴军与曹军在江陵隔江相对“兵未交锋”条下。当然,没有主力部队的正面进攻,仅凭三千人要拿下江陵是不可能的。刘备最终只好撤退下来。
  周瑜让刘备率三千人侧攻江陵,有三个目的,第一,利用刘备的力量牵制一下曹仁。第二,想借机以消耗刘备的有生力量。第三,也是最主要的,就是分兵西进,以便为进一步全据荆州作准备。所以,吴军一到江陵南岸时,周瑜立即命大将甘宁西进占据夷陵。夷陵位于今湖北宜昌东南,处于江陵上游,西与益州为邻。听说吴军已到夷陵,益州将袭肃率军前来投降。周瑜打算利用袭肃的兵马加强吕蒙的力量,便上表孙权将袭肃之兵并入吕蒙军。而吕蒙却认为,袭肃有胆有识,而且是慕化远来,不应夺其兵。结果孙权听从了吕蒙的意见。
  曹仁听说吴军占领了夷陵,江陵上游受到威胁,急忙派人前来争夺。当时甘宁守夷陵,新兵旧部加在一起仅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