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儿不为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儿不为奴- 第83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忘过收复江南。赵祥伟是何等聪明之人,一听这话,自是明白自家这以前从未上过门的远亲八成是满州人的细作。

    那远亲一番话说动了赵祥伟,赵家之所以有现在的劫难,完全是太平军的报复,因为当年赵家曾帮助过大清。所以赵家想要回到从前,夺回自家的产业和田地,就必须相助大清反攻江南。要不然,太平军在一日,赵家就永无出头之日。远亲消息广,他明确告诉赵祥伟,太平军那里新出了一个规定,凡是涉及“通虏案”的,子子孙孙都不得科举。这意味着,哪怕赵祥伟不想要回家产,不想替父亲报仇,只想安安生生做一个大明朝的顺民,他赵家从今往后也别想再有什么“光宗耀祖”的事了。

    断人科举之路,比杀人父母更甚!

    经过漫长的一夜煎熬,赵祥伟终于做出一个他自己都害怕的决定,那就是和自家那远亲一起,为大清效命,用毕生之力和赵家这上百口人和太平军拼到底。

    元宵节次日,那远亲带着一满州大人物悄悄到了赵家,从此,赵家就成了满州细作在横沥的一个秘密联络点。外界谁也不知道此事,有关父亲赵瑞平已死的消息,赵祥伟除了透露给了两个弟弟外,连夫人都没敢告诉。

    这日天色刚晚,赵祥伟就一个人到了府上东边一间有几年不曾住过人的院子里。

    院子里有人,正是赵祥伟说的那个满州大人物。这人是昨天夜里来的赵家,赵祥伟并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自家那远亲称呼此人为“明珠大人”。

    明珠大人正是在华亭西林禅寺被于百恩撞见的那位“纳兰兄”,满州正黄旗人,全名纳兰明珠,其祖父曾是叶赫部的统领,其姑奶奶就是被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纳为妃子的孟古哲哲,而这位孟古哲哲就是清太宗皇帝洪太的生母。换言之,洪太和明珠的父亲是嫡亲表兄弟。明珠本人也是娶了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为妻,论辈份,是现在在北。京即位的康熙帝的姑父。

    明珠是去年七月奉顺治皇帝之命潜来江南的,这几个月他一直在松江和苏州活动,私下联络了不少对太平军清欠心怀不满的士绅地主。一些举家逃往北地的江南士绅也出人出力协助明珠,甚至在明珠的组织下,这些逃往北地的士绅地主还组织了一支团练,准备一旦江南大乱,便配合清军杀回老家。明珠给这支团练起了个很贴切的名字“还乡团”。

    赵祥伟到院子外时,就有两个黑影靠近,见是他后,黑影迅速闪到阴暗角落。赵祥伟对此并不见怪,他知道这两人是一直贴身保护明珠大人的侍卫。听说这两个侍卫都是大清宫里的三等侍卫,而明珠大人本身则是一等侍卫。

    一等侍卫可是大清了不得的官职,虽是侍卫,可一旦外放,都是能做一地督抚的大人物。明珠大人如今不过二十来岁,端的是年轻有为,若这次在江南立下大功,说不定回去之后就能成为朝中重臣。

    对于大清能够再次渡江而来,赵祥伟是毫不怀疑的。明珠大人对他说的明白,他也看的明白,这一年多,太平军虽然在战场上击败了大清八旗,但却是丧尽了人心。为了勒索浮财,太平军所作所为和当年的李自成流贼是何等相似。自古以来,士绅就是统治基础,更是统治核心,还未听闻得罪士绅,丢了士绅之心还能坐稳江山的。

    得人心者得天下!

    贼秀才倒行逆施,江南士绅敢怒不敢言,终有一日,必群起而攻,叫他贼秀才不得好死!

    想到明珠大人对自己的指点,想到将来大清恢复天下一统后,自己抱上的是何等的满州重柱,赵祥伟不禁有些激动,他轻轻的推开院门,来到了正在翻看《南唐书》的明珠大人面前。

    纳兰明珠喜好收藏古籍,是满州八旗权贵中难得的藏书大家。这次在江南活动之余,他也不忘收集古籍。手中这本《南唐书》就是他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桌上还放着半本他抄录的《南唐书》,字体端正,行文流水,一看就是不俗。赵祥伟注意到明珠大人抄本上印有“穴砚斋”三字,暗道这或许是明珠大人的刻记。

    “坐。”

    纳兰明珠放下《南唐书》,笑着对赵祥伟点了点头。他对赵祥伟十分满意,这几个月来赵祥伟不仅为他提供了落脚和联络地点,还帮他收集了不少松江太平军驻军的情报,都是十分有用的。

    见赵祥伟脸色有些迟疑,明珠便问他道:“有什么事吗?”

    赵祥伟犹豫了一下,吞吞吐吐道:“大人要小人买的竹竿都已齐全了,却不知大人何时要用?”

    “不急,万事虽已俱备,还欠东风。”明珠笑着摇了摇头。

    “却不知东风何时有?”

    赵祥伟迫切想知道明珠大人之前说的江南士绅齐动手的盛况何时来到,他已经按不住心头的激动,想早点加入这件大事。

    明珠看了眼赵祥伟,微微一笑,并不答他,而是轻声吟了一首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赵祥伟不明白明珠大人为何吟这首词,百思不得其解。明珠也不与他解释,只在那作一脸微笑状,脸上满是神彩,直让赵祥伟佩服为天人。

    “你的心思我明白,你放心,那一天,终会到来的。”明珠起身,轻轻拍了拍赵祥伟的肩膀,看着北方的星辰,淡淡道:“好生用心,我不负你赵家,大清也不会负你赵家。”

    “多谢大人!”

    赵祥伟激动的起身,想向眼前这位比自己小了一轮的明珠大人跪拜下去。院门却传来轻微的声音,紧接着一个人影走了过来。这人赵祥伟不识得,径直走到明珠身边,躬身道:“消息走漏了,马大龙他们提前发动了。”

第一千九十四章 不谋财 不占地

    马大龙这名字让赵祥伟有些熟悉,但一时却想不起是何人。半响,才想道莫不是那白鹤寺专门替人讨债的经师马大龙?要真是此人的话,赵祥伟却是有些厌恶的,因为那马大龙乃是教民,平日常带着一帮教民生事,四里八乡的汉人对他们都是十分厌恶,一般不与他们打交道,却不知明珠大人怎生和他们联络了。

    手下传来的紧急消息没有让明珠震动,更没有让他失色,反是极为镇定的坐了下去,很平静的说道:“纸包不住火,松江的事,南人终是会知晓,马大龙他们前番刚领人冲击了嘉定县衙,南人如何会不盯着他们。提前起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大人,那我们怎么办?”

    明珠手下可没有明珠那份镇定,马大龙率领教民提前起事他很是有些惊慌,担心南人的官府会查到他们,从而让这一年来的努力尽付流水。

    明珠沉吟片刻,吩咐手下道:“既然教民已动,这事便拖不得了。世上事总没有十全齐美的,准备的再多,也会意外。你马上派人分头联络各地,立即起事!”顿了一顿,又叮嘱道:“记住,各地起事之后,首攻府县衙门,控制城池,万不能在乡间活动,否则,必被太平军围剿。”

    说完,从一只箱子中取出一叠空白官凭,上面皆盖了清朝吏部的大印。明珠将这些空白官凭交给手下,让他发给各地参与起事的士绅,至于要填何等官职,皆可随意。至于各官大印,却须等事成之后再行刻印,不过若是那些士绅非要不可,也可先以木头刻制,稍后再以铜印替换。

    明珠手下有些激动的接过那叠官凭,好像这叠官凭是无价之宝般。赵祥伟的眼睛也紧紧盯着那叠官凭,目中无比羡慕。待手下出去行事后,明珠转身对赵祥伟道:“你这边也要马上动起来,事成之后,一个松江府总是少不了你的。”

    “多谢大人!”赵祥伟心头一震,连忙谢过明珠,后又进言道:“大人,小人以为那些教民不可信,尤其是那马大龙,乃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之人。”

    明珠点了点头,轻声道:“我知教民不可信,但你可知我为何要联络那些教民?”

    “小人不知,还请大人示下。”

    赵祥伟是真不知道明珠大人为何要联络教民起事,按他的想法,只要发动江南士绅联合起来反抗太平军,有人心之助,至少有六分成功把握。但若是教民也参与其中,恐怕就会让不少士绅感到疑惑,甚至于一些平素就对教民不满的士绅说不得会临阵变卦,不再参与此事。

    纳兰明珠早前一直在北。京,并未来过江南,但对教民,他也十分了解,知道这些人不可靠。从前清廷对教民也是有所提防的,概因这些人有教无国,不论明清,皆非他们心中之国。若说亲近,恐怕也只蒙古人能让教民真诚相待,因为若非蒙元,教民也不会从极西之地不远万里之遥来到中国。也正因为蒙元,教民在元朝时几乎霸占了所有中层官吏之职,江南之地的驻军也皆是教民组成的色目军。

    可以说,在蒙元时期,真正镇压江南汉人的并非元军,而是教民。也因此事,江南的汉人对于教民十分反感,有明一朝,要不是教民参与了靖难,助燕王当了皇帝,恐怕他们早已在江南绝迹,哪还有现在。然而即便明知江南汉人对教民反感厌恶,明珠也必须联络他们,原因很简单,教民比汉人更为团结而矣。

    “教民人数是少,却有教寺主持,人心更齐,一旦起事,便能令行禁止,比之你们汉人更能打。”

    已经决定提前起事了,纳兰明珠也没什么好瞒着赵祥伟的,毕竟教民在初期能发挥大作用,但最终决定成败的还是江南士绅。

    按明珠的说法,教民比汉人更团结,更有组织力。陡然起事,明朝官府无备,教民能在短期内造成极大的破坏力和冲击力,这比分散各地,各怀想法的士绅们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