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79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范永斗知道,一旦城破,他难免一死,所以他极力帮助郝效忠守城,比谁都积极。

    从大同逃出来耿,把宁完我害死了,他却成了多尔衮表彰的英雄。

    为了嘉奖他逃出大同,给大清报信,多尔衮加他为宣大巡抚,来主持宣大平叛的事宜。

    同郝效忠的忧郁,范永斗的焦急不同,新上任的宣大巡抚耿大人,内心全无一策,他看着城外的叛军,只有越来越浓烈的恐惧。

    “这样拖下去,城池迟早要破!现在城中已经出现了恐慌,你们赶快再想想办法,保住宣化城!”耿见郝效忠信心不足,心便有些慌了,忽然他又开口问道:“摄政王那边还是没有消息吗?”

    范永斗被困在了宣化城,再没援兵,他便要和宣化一起完蛋,因而他内心也十分焦急,嘴巴都拦了,“求援的信已经送去三封,朝廷原本是要先救我们,不过保定告急,援兵先南下解保定之围。摄政王回信让我们不要担心,朝廷已经调蒙古和朝鲜兵马来援,但是我估计,宣化这边一时半会并不会有援兵过来。”

    耿听了骇然,“这都一个月了,半个人影都没看到!莫不是摄政王已经放弃我们,只是想让我们拖着叛军?”

    “耿大人不要自乱阵脚!”郝效忠本来就对眼下局势十分忧心,听他这么一说,心中更是烦躁。

    多尔滚不了解耿从大同逃出的经过,郝效忠却了解了一些,这厮坑死了宁完我,害得山西局势糜烂,到了宣化除了报信之外,啥作用也没起到。这就样还被摄政王升为宣大巡抚,真是苍天无眼。

    郝效忠看了耿和范永斗一眼,叹了口气道:“摄政王的回信很清楚,朝廷已经调蒙古藩兵南下,敬谨郡王也将从朝鲜赶来,只是消息传达,调动人马需要时间。宣化与京师近在咫尺,朝廷怎么可能放弃宣化?”

    郝效忠一阵烦躁,本来他自己就信心不足,范永斗安慰几句,让他壮了点胆气,现在被耿一搅和,气氛全没了,反到要他过来鼓舞人心。

    “军门说的是!朝廷绝对不会放弃我们!”范永斗立刻挥拳说道。

    耿抿了抿嘴,心里不知道想啥,没在言语。

    姜有光的大营,在宣化西面五里外的一片旷野里,是一座寨墙式的军营,主要是为了防御骑兵的突袭。

    大同镇因为靠近蒙古的关系有不少骑兵,可是数目方面,与清军还是差了许多。

    在北方,清军的骑兵来去如风,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突然杀至,所以为了防备骑兵的冲击,姜有光所铸大营的塞墙,都是修得跟城墙一样。

    姜有光大约有将近三万人,西面的大营驻军两万,北面和南面还有两座小营,各驻兵五千,采用围三缺一的策略。

    自从姜家在大同反正之后,宣大许多军堡,都赶来响应,他本来两万人马,现在已经到了三万之众。

    清军这些年对地方搜刮极狠,宣大的这些堡垒也不例外,这些明朝的军户本来就不富裕,现在更是一个个穷得叮当响,他们响应姜家,多是想来宣化抢一通,好过个富足的新年。

    姜有光知道他们的目的,这些人不是正规大军,他控制的力度也有限,全都靠宣化城中晋商的财富吸引,才不断聚集到这里。

    这些人打顺风仗还行,一段遭受挫折,肯定便立刻四散。

    他从大同出发时,一路可谓势如破竹,极短的时间内就席卷了一府两州,不过就是没能攻下眼前的宣化城。

    如果长期困顿城下,大军士气必然受挫,特别是赶来助战的义军,要是再耗些日子,他们粮食耗尽,拔营而去都有可能。

    除此之外,清军援兵何时会到,也如一柄利剑,悬在姜有光的头上,使得他不得不想法子尽快破城。

    其实对于宣化的守军,姜有光并不认为他们有多精锐,城中不过四千绿营,还有八大皇商的两千余伙计,再加万余民夫协助守城,并不足为虑。

    他几次进攻没有拿下宣化的原因,还是因为宣化是与大同一样的雄城,是明朝九边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城池高大坚固,城墙高达四丈,护城壕宽三丈,光用登乘梯很难攻打,必须要用更多的器械。

    半个月前,姜有光已经停止了攻城,开始一边打造攻城器械,一边填壕。

    如今器械已经打造了一些,护城壕也填平了一段,已经到了再次攻城的时机。

    姜有光对此本来十分期待,可是北面传来的军报,却破坏了他的好心情。

    为了南征明朝,多尔衮调动了全部的蒙古八旗南下,要说蒙古诸部已经没有多少人马。可是蒙古人从小骑射,每个男子都是天生的战士,多尔衮一身令下,蒙古诸部还是凑了一支两万人的人马南下。

    大帐内,姜有光正负手来回踱步,目光不时瞥向中间的沙盘,在北面的长城沿线,出现了许多小旗,已经威胁到他的安全。

    蒙古兵这个时候出现在长城一线,让姜有光很不安,也很恼火,不安是因为他担心蒙古人冲破长城,让他难以抵挡,恼火则是他方做好攻取宣化的准备,现在却要前功尽弃!

    一时间,姜有光难以抉择,他正焦躁的走动着,帐外忽然传来一名士卒的禀报,“启禀将军,有紧急情报!”

    (求订阅,感谢大家的月票,推荐,订阅。希望大家能帮作者宣传宣传。建了个执事群一六二三五七九零七,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加一下。)

第1158章连夜准备

    “进来!”

    蒙古兵出现在长城一线,可姜有光的主要人马却集中于宣化附近,随时可能被包抄后路,这让他的内心十分敏感,听到有情报禀报,他心中就是一跳,担心是不好的消息。

    一名亲兵挑帐进来,单膝跪下道:“将军,城中有人射出一封密信,被巡哨的弟兄拾到送了过来,还请将军过目!”

    说着亲兵便拿出半截箭头上卷着的一封信件,呈给姜有光,后者忙接过来,将信取下,半截箭头丢在一边。

    他展开信,情不自禁的边走边看,脸上的神情,由疑惑变成兴奋之色。

    “好!”姜有光看完信,立时大喜,他一手将信纸攥成一团,振臂而呼,“快,擂鼓聚将,召集各部义首,到本将帐中商议攻城大计!”

    亲兵闻令,忙抱拳领命,不多时,三通鼓响,受到姜有光节制的一众将领和义军头目,便齐聚中军大帐内。

    前来助战的义军中,不少人都是来自长城沿线的堡垒,蒙古人出现在长城外面,除了姜有光收到消息之外,这些义军也收到了风声。

    他们担心蒙古人袭击自家的堡垒,所以已经有些军心浮动,不少人甚至想拔营回堡。

    正是因为这一点,姜有光才那么焦虑,他担心这些义军一走,他便也只能退回大同,到时候,钱粮不足,无法号召义军,他将很难对抗满清的反扑。

    姜家真正能掌控的嫡系兵马,撑死也就五万多人,要想与满清相抗,还是得让诸路义军捧场。

    如此,打下宣化对于北路军来说,意义就非常重大,不仅可以得到钱粮,而且带着义军打这么一场胜仗,也能获得足够的威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清盟主。

    姜襄原本的计划是三路齐出,趁着满清没反应过来,将河北也搅乱,迅速扩大反清的影响,可现在看来,清军已经稳住了阵脚。

    从实力对比上来说,姜襄反清的主力毕竟只有大同一镇,剩下全靠义军捧场,军队在战力对比上,肯定与满清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现在搅乱河北似乎没有实现,清军的援军已经赶来,那山西反清势力,必然变攻为守,等候南面明朝的接应。

    其它两路不好说,至少晋北因为蒙古人南下,姜有光肯定要转入防守,整顿义军人马。

    宣大之地,正好被两条长城包裹起来,姜有光想要防守,最好就是拿下宣化,然后以长城为防线,将宣大地区保护起来。

    看见众多将校已经到齐,姜有光便直接说道:“蒙古人南下的消息,相信大家已经收到了。如果现在我们调头去抵御蒙古人,宣化城的清军必然袭击我们的后背,大家就会有腹背受敌的危险。”

    帐中的义军头目,交头议论,姜有光说的是实情,如果有宣化的清军从后捣乱,充当蒙古人的内应,那长城肯定挡不住蒙古人。

    姜有光在众人的目光下,负手走了几步,定下身子扫视众人道:“所以,我们必须要先拔掉宣化城!传本将的命令,第一个攻破城门,或者登上城墙的,赏银千两,大军入城,府库的钱粮,晋商的店铺、仓储,本将与诸部义军七三分!大伙准备,明日一早,恢复攻城!”

    大军已经准备了半个月,况且姜有光说的很有道理,又悬了重赏,诸部都准备明日一定先拿下宣化城。

    夜幕降临,城外一大两小,三座军营内,灯火通明,营寨内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大批的工匠和士卒,正忙碌的安装攻城的器械。

    城上的清军也发现了城外叛军的动静,看这架势,便知道明天必然有一场大战,城上的清军也点燃了火把,连夜准备雷石滚木,等防守器械。

    城头上的清兵一阵忙碌,范家的掌柜为了鼓舞士气,直接抬着银子上城,大声的喊道:“动作都麻利些,范大人说了,凡是帮着大清守城的,赏银十两”

    这一夜,城上城下,注定都不能安心入眠。

    城外的三座大营中,城北的一座,由五千义军组成,他们主要的成分,就是长城沿线各个边堡的百姓组成。

    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由城垣、关隘、城堡等共同组成。长城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大明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等镇,除了这些重镇之外,还有上千个墩堡。

    这些墩堡中都有驻军,几十到百余不等,平时耕地,等蒙古人入侵时,便退入堡中,进行防守。

    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