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崇祯十七年秋- 第48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过不管怎么说,能够封王,这也皇帝对他的恩宠和厚爱,金声桓虽有野心,但他能够封王,已经是他目前野心的极限。

    遇上这样的君王,怎叫他不感激涕冷,当即连连叩拜。

    其实除此之外,隆武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希望通过封王,使得王彦的爵位不那么值钱,靠着提升两人的地位,以便能够遏制王彦。

    隆武又让金声桓退到一边,唤万元吉进前吩咐道:“兵事有成功、虎臣,内事就托付卿与观生,朕崩之后,卿等务必用心辅佐,不得怠慢,以图再战。”

    万元吉泣拜,隆武接着又对堂内众多官员说道:“卿等,朕不能一一嘱咐,愿皆用命,各安本职。”

    语毕,隆武双目空洞,不在说话,呆呆的望着屋顶,似乎该交代的已经交代完了。

    可是皇帝从始至终却都没有提过王彦,无论是唐王还是万元吉等人心中都是一阵疑惑,王彦如今掌握明朝一半以上的兵力,坐拥数省之地,这么重要的人物,皇帝为何不提,就似乎王彦一点也不重要一样。

    “陛下,那衡阳藩呢?”万元吉提醒道。

    隆武脸上露出难言之色,对于王彦隆武的感情是复杂的。

    当初从杭州南逃的路上,王彦救他一命,此后于温州拥他监国,两人君臣对谈,王彦谏言四策,他都一一采纳。

    那时隆武以王彦为心腹之臣,无话不谈,惺惺相惜,有着共同的报复和理想,关系亦君亦友,君臣两人联合与郑芝龙斗法,商议朝廷大事,策划如何打破困境,挡住建夷的进攻,堪称君臣典范。

    可是随着明朝局势的好转,君臣两人却渐行渐远,两人起初是求存,可在生存的威胁逐渐解除后,两人政治上的分歧,便凸显出来。

    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这就是人性使然吧。

    隆武在弥留之际,想起这段曾经的君臣之义,才觉得一阵惋惜,但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而且他并不觉的他有什么过错,帝王之家本就无情,天真当不好皇帝。

    隆武扭头过来,看着万元吉道:“朕已经留了一封书信给衡阳藩。朕崩之后,怎么处理与衡阳藩的关系,只能靠卿等自己。”

    皇帝留的是书信,而不是旨意,万元吉有些明白,皇帝为什么不谈衡阳藩了。因为皇帝已经谈不动衡阳藩,衡阳藩要是与朝廷为敌,皇帝没有办法,反之衡阳藩如果还心向朝廷,皇帝不说,衡阳藩也会出力辅佐。

    这时隆武挥了挥手,疲惫的道:“卿等勿以朕为念,趁着士卒还有些力气,尽快突围吧。”

    语毕,皇帝一阵轻咳,血沫四溅,眼神也逐渐涣散。

    就在这时,一员吊着一支胳膊的将领却忽然闯了进来,大哭道:“陛下,江面上有船,湖广的船,呜呜~~”

    目光已经涣散的隆武帝听了这声呼喊,眼中的精气居然重新聚拢起来,豆大的泪珠从浑浊的眼中涌出来。

第721章化被动为主动

    两日前,王彦出了当涂,沿江而进,距离马鞍山不过一两天的路程。

    这时他派往江北和宁国府的使者,先后派快马回报。

    在太平府之南的孙守法,退守至宣城北面,青戈江上游一带的敬亭山一线,已经站稳了阵脚,把从浙江余杭过来的清朝巡抚萧起会挡住,拦住了三万清兵沿着青戈江向太平府穿插的道路。

    在江北,同太平府一江之隔的和州,李过也有消息传来。

    在得知多铎分兵南下后,李过改变增援戴之藩的计划,大军转道东进,去拦截多铎,两军在联接巢湖与长江的濡须水中游相遇。

    东汉末年,曹操在剪灭西凉军团后,曾率领四十万步骑南下,征讨孙权,已报赤壁之仇,孙权领七万众,与曹操大战与濡须口一带,发生过著名的濡须之战。

    多铎五万人马沿着濡须水南下,想要进入长江,跳到南岸包抄芜湖、当涂,李过率三万人在濡须水旁的濡须山下摆阵迎敌,与多铎大战一日,但是因为大军行军仓促,准备不足,败了一阵,折了忠至镇龙胜营近五千人,顺系老将党首素战败自刎。

    李过匆忙率军脱离战场,直退到濡须水与牛屯河交汇处下寨,才勉强稳住阵脚。

    两边消息传来,局势也就明郎起来。

    明军左右两翼,虽然处于劣势,但是目前却挡住了清兵两路包抄之军,王彦的后路和两侧暂时无忧,现在就看他能不能在多铎、萧起会突破明军阻击之前,先击败博洛了。

    原本明军东西两线进攻江南,东线牵制,西线主攻,若是西线三路人马,稳扎稳打,一步步压缩清军,明军有很大的优势,可现在随着中路军失败被围,明军的局面便被动起来。

    此时王彦与左右两翼,只要一路出了问题,就会导致大败。

    王彦不能击败博洛是败,孙守法没有挡住萧起会是败,李过没有拦住多铎也是败,唯有王彦在左右两翼被击破前,击败博洛,且是大败,才能重新将局势扭转过来,江南之战就还有得打。

    大军于旁晚时,在距离马鞍山七十里处下营。

    七万人搭建简易的行军营盘,王彦便急忙再次召集军中将领和幕僚进行商议,以便做出决断。

    从使者传回的信息来看,左右两翼,孙守法一路的情况要好一些,能够多坚持一段时间,李过折了一阵,兵力又远逊于多铎,情况则并不乐观。

    以此来看,外围清兵力强,中心明军人马多,这到底是王彦中心突破,还是清兵中心开花,目前还不好说。

    此时在王彦行军大帐中,已经站满的将校和幕僚,众人齐齐围在沙盘前,思索着破敌之策。

    这时博洛率六万人将皇帝围在马鞍山上,死命的攻打,中路军残兵岌岌可危。

    按理说,王彦应该领七万人马直扑马鞍山,先将皇帝解救出来,但陈邦彦看了看沙盘,半响后却说道,“殿下击败佟图赖,渡过青戈江,佟图赖败回清营,博洛便知道殿下大军已到太平府,其必然有所防备,不会给我们内外夹攻的机会。若其发现殿下大军兵以到,又领清兵退至大胜关,殿下虽为陛下解围,但有关墙之阻,却不能迅速击败博洛。此时殿下若是攻关,博洛兵力充足,短时间必然无法破关,若是此时左右两翼被清兵突破,那大军将被困在大胜关下,是重蹈皇帝的覆辙。若是撤退,博洛骑兵众多,必然挥军从后掩杀,到时就算大军好退,恐怕辎重也要全部丧失。”

    高一攻也道:“此战在于速决,必须一战击败博洛,才能扭转战局。”

    王彦听后一笑,他不喜欢打被动的仗,听了几人话语,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当即走到沙盘前,拿起杆子画了画,最后指着大胜关道:“本藩直扑大胜关,如何?”

    南京一线总共十万清兵,之前金砺、佟图赖前前后后的损失已经接近两万五千人,现在的清军,六万在马鞍山下,只有一万五千人在南京大胜关一线,但是马鞍山在大胜关之前,王彦要扑向大胜关,博洛肯定会事先察觉。

    众人一想,便明白了王彦的意图,陈邦彦的眉头一挑,问道:“殿下的意思是逼着博洛回师决战?”

    王彦点点头,这正是他的意思,他杀向马鞍山,博洛肯定会向大胜关退,如此他不如直接杀奔大胜关,等博洛发现他绕过马鞍山向大胜关运动,必然会起兵来追,否则让他冲入了南京,那不就成笑话了。

    博洛骑兵速度快,王彦真扑大胜关,半道就会被追上,或者绕过他,先一部进入大胜关,所以他并非真的要打大胜关,而是在通往大胜关的道路上,择一要害之地,摆好阵型,化被动为主动,等博洛过来,进行一场速决之战。

    王彦看着众人道:“本藩正是此意。你们有什么意见?”

    按着王彦的计划,那就得在旷野上,与博洛来一场大决战。

    “此战在速决,我们比博洛还多一万人,兵力上有优势,末将赞同!”高一功想了下,抱拳说道。

    “打就打,还怕了建夷不成,野战我忠贞镇也不怵他!”刘体纯附和道。

    到是陈邦彦提醒道:“殿下,皇帝和中路军那边怎么办?要是博洛继续围攻,只派精锐骑兵回援大胜关呢?”

    王彦沉默了一下,要是他扑向大胜关,博洛这边却攻上了马鞍山的山头,将皇帝俘虏,到时候只需带到他的阵前一转,恐怕大军士气立刻瓦解。

    王彦皱了下眉头,沉思一阵,然后抬头看向站在外围的满大壮,忽然说道:“让水师沿江而下,只要中路军的败军看见江面上的水师,便知道本藩的大军以到,士气必然复振,博洛见此,知道一时半会儿无法攻上山头,心中又担心大胜关,便会急着回援。如此便正中本藩下怀。”

    王彦说完,众将与幕僚思索一阵,并未再提出异议。

第722章逼敌速战

    马鞍山脚,清军大营中一片喜气,他们攻山几日,拿下了九座山头,但是还有一东一西两座主峰没有拿下。

    清军士卒以为他们还要打上一两天,付出几千弟兄的伤亡,但是没有想到今天却出现了一件喜事。

    东面山头上被困的明军,居然出现了叛逃,武卫右军镇将王得仁麾下的参将高进库、游击刘武元、刘伯禄等人带着两千多人忽然跑下山来,向清军投降。

    这对于清军而言,自然是一件喜事,预示着山上的明军,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对于被困的明军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如果不是事出突然,清兵没有准备,王得仁又反应迅速,清军极有可能趁此机会,攻下东面的山头。

    山上明军开始反水,这等于开了一个极坏的头。在危急绝望的情况下,这种事有一就有二,清军已经闻道了胜利的气息。

    山脚下,入目的具是一片片坟头一样的军帐,难以计数,江风轻拂,旗幡飘舞,红顶斗笠穿行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