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宝生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捡宝生涯- 第116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要说现代的制瓷专家是不想制作曜变天目茶盏吗?很明显不是,许多人都曾勤奋过,却一直没法制作出精巧的曜变天目茶盏。

    这是因为在南宋期间,“曜变”的手艺就是一种秘密,常人压根就没法接触到这类高明的手艺。跟着南宋的沦亡,这类手艺就失传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而且,因为建窑瓷的特性,曜变也很难制作出来,不然这世界上的曜变天目茶盏也不至于屈指可数了。以至有人说,即便重现这类手艺,都很难造出如出一辙的曜变天目茶碗,除非运气爆棚。

    然而,肖利凯却重现了这门技术,并制作出了一件相当出众的曜变天目茶碗,虽然,在这件曜变天目茶碗上,孟子涛还能够看出稍许的瑕疵,但和东瀛的那几只相比,也已经没有多少差距了。如果出现在市场上,肯定会造成相当大的轰动。

    孟子涛的目光从茶盏上移开,他先是称赞了一番,之后问道:“这种曜变天目的成功率,有多少?”

    “我之前可能没有说清楚,这种品相的曜变天目还是可遇不可求,技术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靠的还是运气。”

    肖利凯解释说:“建盏的釉是窑变釉,在柴烧窑内,不同窑位的温度、气氛、升温速率、保温时间都有所区别,这导致同一柴烧窑内的同一釉水,会产生‘万彩’的釉色。我现在已经用了新发明的的技术,能够保证,五窑里面至少出一件曜变天目,但能否有这等品相,还是只能由运气决定。不过你放心,我会再接再厉,争取更高的成功率的。”

    孟子涛对此表示理解,要是这么容易烧成,仿品早就已经满天飞了,他笑着说:“不用急,慢慢来。”

    “慢不了啊,总不能一直光投入没有产出吧。”肖利凯语气有些焦虑。

    孟子涛了解肖利凯的性格,知道不解决这个问题,他不能安心研究,便说道:“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现在团队应该有把握仿制一些明清官窑瓷器了吧?”

    肖利凯信心很足:“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仿制精品已经有把握了。”

    孟子涛说:“那就先仿制一些明清精品官窑瓷器,开始建设咱们的品牌,慢慢打响名气。不过,你的工作重心还是在研究上,管理人才我会再派过来的。”

    肖利凯表示没有问题。

    “肖师傅,我有件事情想询问一下你的意见,希望你好好考虑。”孟子涛把还原配方的事情讲了一遍。

    肖利凯眼前一亮,忙道:“这事还用考虑吗?我答应!”

    孟子涛说:“肖师傅,这事我觉得你还是多考虑一下。”

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柴窑配方?

    前文说过,如果肖利凯同意这项工作,他和人身自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包括他的家人也会受到监视,甚至有可能会遇到危险。

    孟子涛说了一些可能会出现的严重后果,希望肖利凯好好考虑,不要急于决定。

    肖利凯笑着摆摆手,只说了一句话:“我相信你。”

    简单的四个字,表达了肖利凯对自己的信任,孟子涛心中很是感动,笑着说道:“肖师傅,我很感谢你的信任,不过这是一个重大的决定,我建议你还是跟家里人商量一下,至少让他们有些心理准备。”

    肖利凯没有同意:“这种事还是别告诉他们了,跟他们说了反而会胡思乱想,有时候无知反而是一种福气。我就想问一下,我答应之后,对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影响吗?”

    “并不会,一般只会监听他们的通讯之类,他们很难察觉,有可疑情况才会动用人员跟踪。”

    孟子涛说:“还有,事先提醒你,到时候窑厂这边的管理就会更加严格了。”

    肖利凯笑着说:“我这没有问题。”

    孟子涛也很高兴他不用浪费时间,之后跟肖利凯重新签订了一份协议。

    “孟总,我现在能不能看到资料了?”肖利凯有些迫不及待了。

    “可以。”孟子涛拿出随身带着的资料,递给了肖利凯。

    肖利凯擦了擦手,这才郑重地接过资料,仔细看了起来。

    片刻后,肖利凯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照资料上的记载,烧制这种瓷器可能要用到龙窑。”

    柴窑一共有四种典型的瓷窑,龙窑、馒头窑、葫芦窑和镇窑。

    首先说龙窑,龙窑的特点就是长,它是依山坡而上来建筑的,它的形状像一条龙,所以叫龙窑,它最长的有五六十米,所以它装烧量很大,升温快,热量利用率高,在宋元时期普遍使用。

    不过,因为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孟子涛和肖利凯当初商量的时候,并没有使用龙窑,而是明代时期改良的葫芦窑。

    葫芦窑它的全称应该是葫芦形窑,葫芦形窑在明代,明代有个很出名的科学家叫宋应星,他写了一本书,在我们中学的教科书中都提到了,叫做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这本书里面就有瓷都葫芦窑的插图,并且葫芦窑插图上而且作了一个文字说明,它怎么说呢?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古人十二时辰一个时辰两个小时,就是要烧二十四个小时,先发门火十个时,就在窑门、火膛烧火二十个小时。

    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力从上透下。它这个烧成方式既具有馒头窑的特点,又具有龙窑的特点,因为龙窑也是在窑身两旁的投柴孔投柴,它两个葫芦形一大一小,又像两个馒头窑连起来,因此叫做葫芦窑。

    葫芦窑是瓷都窑工的独创,而且这个葫芦窑从元末明初一直延烧到明末清初,三百多年的历史。从发掘出的窑址来看,御窑厂在用,民间也在用,遍地开花,到处都在使用这个葫芦窑,为明代制瓷的成就作出杰出的贡献。

    至于为什么后来有了镇窑?则是由于镇窑内部空间大,像葫芦窑只有40多立方,只有它的八分之一、七分之一那样大。如果要大量烧制瓷器,当然还是镇窑好,所以镇窑取代了葫芦窑。

    当初孟子涛和肖利凯之所以决定建设葫芦窑,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想法是制造精品,一次不用烧制太多的瓷器,污染少,再加上葫芦窑的特点,这才决定使用这种窑型。

    现在资料上用的是龙窑,但除非无法可想,孟子涛不可能再建设一座龙窑。

    孟子涛说:“先用咱们的葫芦窑,实在没办法,再改成龙窑。不过,这得靠你了。”

    “这个问题不大。”肖利凯笑了笑,信心很足:“另外,我有一个问题。”

    “什么?”

    “你知道,我之前对官窑和汝窑也有过研究,也得到过一些配方,但那些配方和这份配方上的内容相比,在重要的地方有很大的差别,照理说,一种瓷器的配方,就算有差别,也不可能这么大,这一点让我很疑惑。”

    “哦,哪几个地方有差别?”孟子涛问道。

    “就这几处地方。”

    肖利凯指出了问题所在,说道:“或许真正的配方就是这样吧。”

    孟子涛看了之后,说:“差别很大吗?”

    “有些南辕北辙的味道。”肖利凯回答。

    “你说,会不会这份配方并不是汝窑或者官窑,而是柴窑?”孟子涛说出了自己很早就有的一个想法。

    肖利凯怔了怔,紧接着,他精神一振,又重新看起了配方,眼睛瞪的就跟牛眼珠一样。

    片刻后,他兴奋地说:“有可能,有可能是柴窑!”

    孟子涛也很激动:“肖师傅,咱们能不能按照配方烧制一次试试?”

    肖利凯闻言后,从兴奋重新变为了冷静:“不行,这份配方确实是不全的,烧制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孟子涛心里微微有些失望,他其实也知道肯定是相同的答案,毕竟他师傅请的专家可并不会比肖利凯差,一些问题在烧制前肯定也会想到。

    肖利凯接着说:“而且这个配方上,有的关键步骤也没写,复原起来很麻烦。”

    孟子涛说:“我要了一些资料,对复原配方有所帮助。不过,这事你不用急,饭要一口一口吃,咱们先把天目盏的问题解决好,再来解决配方的问题。”

    肖利凯笑着说:“这点我明白,不过配方的事也给我了很大动力,说不定能加快解决天目盏的进程。”

    孟子涛笑道:“我还是那句话,慢工出细活,而且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可千万别因为工作把身体给搞垮了。”

    “你就放心好了,我心里有数。”肖利凯做了一个让孟子涛安心的手势。

    俩人讨论了一会配方,之后又商量了窑厂的工作,孟子涛让肖利凯安心做好研究工作,他会马上派合适的管理人员过来,到时如果有问题,可以跟他说,他会尽快解决。

第一千一百一十五章 农家乐偶遇

    解决了工作上的事情,肖利凯陪着孟子涛一起去附近的一家农家乐吃饭。

    农家乐现在已经是比较普通的休闲方式了,形形色色的农家乐不少,竞争也很激烈,一家农家乐想要有生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最关键一点,菜肴好吃是必不可少的。

    肖利凯说的这家农家乐,生意就很不错,一进门,就看到农家大院里根本上都坐满了人,人们去农家乐饭店吃饭,就是要找在露天大院吃饭的感觉,所以大院里的位置比拟抢手。

    除了大院之外,农家乐里还建了几个亭子,相当于普通饭店的包间,亭子大部分已经有人了,好在肖利凯已经提前预定了,到了之后,就由服务员带着他们来到一个亭子。

    点了菜,肖利凯给孟子涛倒了茶,笑着说:“这里的特色就是菜新鲜,味道好,不贵,周围自然风光也不错,所以每个星期都有不少游客过来,中午要是不提前预定,肯定没位置了。”

    孟子涛点了点头,其实开农家乐饭店菜的品种都差不多,饭店的环境也差不多,区别就是价钱和滋味,像这家店敢把菜的价钱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