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南第一媳- 第14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看向吴氏,吴氏正一脸凝重地等着他发话。

    他便知道,那些猜测令吴氏如芒刺在背。由此可见,王亨这一招很成功。若他不赶紧采取应对措施,一旦妻子按捺不住冲动,做出什么事来,就落入王亨算计了。

    他一边思忖,一边端起茶盏,从容地喝起茶来。喝了两口放下,淡声道:“再有能耐,死了就查不了了。”

    吴氏和孟清泉都吃了一惊。

    吴氏低声道:“老爷是想……这会不会太冒险了?我以为,此时不宜轻举妄动……”

    孟远翔道:“我怎会亲自动手。”

    他说,他已经命人将王亨奉旨查案的消息送往岷州,并传扬开来,要借刀杀人,“自会有人收拾他!”灭了岷州巡抚满门的人,是不会让王亨查出真相的。

    吴氏顿时振奋,问:“这能行吗?”

    孟远翔道:“要看他的造化了。”

    吴氏道:“若他逃过了,还破了案呢?回来皇上岂不又要升他的官?”王亨官越大,她越害怕。

    孟远翔眼中寒芒一闪,道:“怕什么!”又看着孟清泉心疼道:“就是让我儿受委屈了。”

    孟清泉听了父亲的安排,并未阻止。王亨若是连这点劫难都不能应付,那她可真要失望了。好歹也是她爱了多年的男人,总该有些真本领,才不枉她为他赔上终身。

    王亨越强,越能激发她的斗志。

    这才刚刚开始呢,急什么!

    她轻声道:“女儿不委屈。就让他得意一回又何妨?越得意,越觉得女儿无能、无用,才好呢。”

    孟远翔欣慰道:“我儿能屈能伸,为父便放心了。”

    孟清泉淡淡一笑,又提醒父亲道:“父亲还要留意梁心铭。女儿觉得这个人很不简单,进京才短短几个月工夫,之前还要忙于科举,竟能得到那么多人青睐。”

    孟远翔道:“不错。我才想起来,崔渊那老东西竟然弹劾为父,说为父不配进都察院。他这是为梁心铭出头!不过一个门生,又不是他儿子,为何这样卖力?”

    孟清泉道:“听说,皇上也很器重梁心铭?”

    孟远翔点头道:“不错,皇上还为他斥责了为父。”

    孟清泉道:“听说,苏相也很欣赏梁心铭?”

    孟远翔又点头道:“不错。”

    孟清泉道:“王家就不用说了。他和周昌也很要好……”

    孟远翔眼神一眯,郑重道:“为父明白了。”

    孟清泉又道:“父亲还要留意正在丁忧的左端阳。”

    左端阳,大靖左丞相,已年过花甲,湖州人氏,现丁忧在家,为父守孝。左端阳原为帝师,辅佐靖康帝登基的第一功臣。大靖文官三品以上七十致仕,三品以下六十致仕。靖康帝感激左端阳辅佐之恩,要保他晚年荣耀,特准不必回乡守孝,夺情留用。然左端阳老寒腿发作,不得不借丁忧休养。靖康帝只好为他保留了左相之职。

    左端阳极为护短,不分是非黑白的护短,而王谏曾因此得罪过他,两人关系不冷不热。这是过往。将来他们也难相处和谐:王亨肯定不服左相的护短性子,左相也肯定受不了王亨强势的锋芒,只要稍加利用,便可渔翁得利。

    孟清泉认为,父亲可以争取左端阳。左端阳明年二月守孝期满,便会回京,那时朝堂格局肯定会变化。

    孟远翔击掌赞道:“我儿睿智!”

    他当即安排布置下去,同时命人密切关注潜县,梁心铭上任后有任何妄动,他便要将这个状元郎彻底踩死!

    孟清泉毫无动静,京城嘲笑声一片。

    孟远翔受不了这口恶气,又无法还击和辩解。

    上次王家指控孟清泉污蔑姑母,他还能反驳,坚决不承认就好;这次王家可没指责孟清泉蛊惑王亢,那都是别人的揣测,他要如何辩驳?再说,红儿也的确对王亢说了孟清泉会死的话,若说是红儿随口说的,谁相信呢?

    孟远翔只能装聋作哑。

    后来发现装聋作哑也不行,还有眼睛呢。眼睛作为人身上最重要的器官,能传递丰富情感。孟远翔面对别人异样的目光,难受的很,借口要搬家,在衙门告了假,回家躲两天再说。

第220章 新官上任第一把火

    梁心铭从王府回去后,便和惠娘开始收拾行装,虽然进京只有简单一个包裹,离开却没法简单,直忙到半夜。

    第二天凌晨又都起来,收拾上路。

    至于赵宅,赵子仪又托付给王亨了。

    京城东门外十里长亭,梁心铭同前来相送的王亨、周昌等话别,道“后会有期”。

    王亨送了一匹马给梁心铭。

    梁心铭没有推辞,收下了。

    在这分别的时刻,两人都感到不舍,梁心铭不用说,王亨并不知道她的身份,却仍感到不舍。

    目光交汇的刹那,彼此都心动。

    王亨叮嘱道:“一路小心!”

    梁心铭点点头,问道:“恩师什么时候动身去岷州?”

    王亨目光一闪,道:“大概还要四五日工夫。刺杀先帝的案子尚有些首尾要清理,等完了就动身。”

    梁心铭道:“此去岷州恐怕不安宁,恩师也要当心。”

    王亨道:“为师明白。”

    说罢转向赵子仪,道:“大哥,青云就托付给你了。今后不比你从前,在官场行事,凡事谨慎!”

    赵子仪道:“贤弟请放心。”

    王亨又扫了一圈丁丁、卿陌等人,目光挑剔而犀利,让少年们领略到不同于梁心铭的另一种威严。

    那边,朝云从马车内探头出来,叫道:“爹爹,走啦。”

    她对于爹爹去新的地方做官很是兴奋、期待,在京城待的时间太短了,并没有产生家的感觉,一点也不留恋。

    是不能儿女情长了!

    梁心铭调转马头就走。

    赵子仪冲王亨一抱拳,催马跟了上去。

    王亨盯着那坐在马背上的清雅身影,眼看着一行人在官道上渐行渐远、越来越小,心头空空的难受。

    不过是门生而已!

    不过是好友而已!

    为什么会这样不舍?

    他扪心自问,不得而知。

    周昌道:“表哥,走吧。”

    王亨忽然道:“你先回去,我再送他们一程。”话音未落,人早已催马疾驰而去,梁锦云等护卫忙跟了上去。

    周昌傻愣愣地看着前方,喃喃道:“表兄不会是……真的爱上了青云兄吧?”好纠结!

    三个月以后,徽州潜县。

    梁心铭在县郊二十里外的潜山湖旁,看着人将一桶桶的鱼苗和大鱼往湖中倒,那些鱼贩子将鱼苗放了,再到一旁找汤主簿结账,师爷将算盘珠子拨得噼里啪啦响。

    附近山坡,民工们正热火朝天地盖房子呢。

    看了一会,梁心铭觉得阳光太烈,便走到一棵大树下躲阴,手摇折扇,惬意地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她眼前浮现刚到潜县的情形。

    潜县隶属于徽州六安府,是下等县,境内“七山一水两分田”,山清,水秀,良田肥美,却依然贫穷。一条潜水贯穿全县,盛夏经常发大水;**月时,往往又干旱。

    良田都被少数大户豪绅把持,百姓多无田地,佃户多;水利建设贫乏,不利农田灌溉,受不起水涝旱灾;耕种技术落后,亩产低;交通不便,与外界少通商……

    五月初,潜县百姓迎来了他们的六品县令。

    长得真俊,这是潜县老百姓对新父母官的直观印象,其他就没有了。天下老鸹一般黑,谁来做县令对他们都一样!

    梁心铭到的时候,正是梅雨季节,大雨如注,照这个势头下去,只要半个多月,便会山洪暴发、潜水破堤。

    县衙账簿上,显示财政赤字,倒欠了汤主簿五两银子,汤主簿垫上的,为了修补县衙、迎接新县令……

    梁心铭就像前世那些大学毕业生,刚走上社会便遭到迎头一棒,别说升官,生存都艰难。

    百姓们漠然地看着她,不对她抱任何希望。

    惠娘眼巴巴地看着她,希望她大显身手。

    赵子仪和五个小子五个婢女都满怀信任地看着她,等她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只管扇风添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一桶金从哪来呢?

    梁心铭很从容地叫上赵子仪,冒雨出去了。

    他们顺着潜水察看地形,足足察看了五六日,回到县衙后,梁心铭便召集民工修建堤坝,日夜赶工。老天爷也照顾她,此后居然一连晴了好几天。

    有经验的老农直摇头叹气:这根本不管用!

    这梁县令太年轻了,倒也想为百姓做点事,来个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惜不对症。

    又半个月后……

    简而言之,就是梁心铭日夜抢修了两段新堤坝,正在这时候,潜水山洪暴涨,原本的旧堤坝破了,大水冲下来,被新堤坝挡住,满满积蓄成了一个巨大的湖泊。

    梁心铭命名为潜山湖。

    这是个人造湖,有些像她前世的千岛湖。不过,潜山湖淹没的山峰数量不多,只有几十个,形成了几十个岛屿。梁心铭称之为“潜山湖”,意思是潜伏在水底的山。

    接着,她便上书请求赈灾,书云:潜县遭受大灾,淹没良田山峦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灾情惨不忍睹……

    写的有些夸张,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啦。

    最起码没淹死人,因为事先她就安排百姓分批撤离,有计划、有预谋地利用这次水灾兴建了个大水库。至于百姓的穷困潦倒,不是本次水灾造成的,没发大水之前就存在了,现在被她拿来当请求赈灾救济的借口了。

    然后,梁心铭便和赵子仪火速赶去六安府,请求援助,去的时候,带上了靖康帝赏给她的那方龙纹端砚。

    六安知府姓陶,腆胸凸肚、趾高气扬,不等梁心铭回禀完灾情,便打断她的话,说六安治下不止一个县受灾,他都没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