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媳》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南第一媳- 第11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也不必细说,先说二房这边。

    梁心铭见了蒋氏,不由微怔,若她先认识蒋氏,必定也会像王诘一样,觉得这个人不会做出害人的事。

    蒋氏生了一张老实善良的圆脸,看上去很和气。面对如狼似虎的官差,她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撒泼哭闹,默默让开,并把所有人拘在身边,任凭搜查。那脸上除了屈辱和伤心,还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坚定。

    梁心铭不禁疑惑:难道小亨亨审错了?

    这一环套一环的,怎么会错!

    她便站在李侍郎身边,不动声色地看着众人搜查。只看了一会,便暗自叹气:这么乱翻,搜到明年也搜不出来!

    蒋氏既做了这等事,怎会将沉香这样重要的东西放在显眼处?定是搁在不为人知的隐蔽处,说不定有机关。

    当年林馨儿跟着王亨解了无数机关,拜他所赐,她对机关术还算了解,很想亲自进去搜查。

    然她不是刑部的人,名不正言不顺,还是等王亨来吧。他既然下令搜查,若不搜出结果怎会甘休!

    李大人和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一面等手下人来回禀各处搜查结果。

    半个时辰过去了,毫无结果。

    李大人有些急了,亲去察看。

    梁心铭随着他进入蒋氏内室,目光四下一扫,便定格在床头墙壁的壁灯上。那是一盏铜座莲花灯,底座厚厚的,莲心里坐着个胖娃娃,脑门顶上扎了个冲天小辫儿,身子周围一圈烛台,若都点上,图案很是吉祥。

    梁心铭看的是那娃娃的小辫。

    她暗想,王亨怎还不来?

    刚想到这,就听外面传来嘈杂声,王亨等人来了。

    李侍郎松了口气。他是又怕搜出来,又怕搜不出来,心情很矛盾。王亨来了就好了,肯定能搜出来,又不用他出头得罪王家,只要做个见证就行了。

    ********

    二更求月票。

第171章 嫂恋叔

    王亨各屋转了一圈,指点官差搜查,那莲花壁灯当然也被他注意。他立即示意一官差去按那娃娃的小辫子,按不下去;再边扭边往下按,还是不行。

    王亨亲自上前察看。

    他发现,娃娃周围的烛台都标了数字,很小,极隐秘,不仔细看,还当是雕刻的花纹呢。

    他静静看了好一会,又在心里计算一番,然后伸手连按那些烛台底座,间错开来按的。

    一次没动静,又换了顺序再按;试到第三次,就听“咔哒”一声,娃娃盘着的两腿间打开一门户。

    李侍郎双眼瞪得滚圆,也没看清他是怎么打开的。

    梁心铭明白了蒋氏的依仗。

    原本她想不通蒋氏为何会留着沉香,即便王亨解释了,她还是不信服,想着若是自己,一定会销毁这东西。

    刚才亲眼见了王亨破这机关,她才明白:就这莲花灯,合刑部和大理寺的全部人力,也未必破解得开。

    也就王亨,懂九宫数理。

    所以才这么轻易地破了。

    碰上王亨,算蒋氏倒霉!

    几人回到厅堂上,蒋氏看着搜出来的两个精致的玻璃瓶,不可置信地瞪大眼睛,和气的脸面崩裂。

    王亨请东方倾墨检验瓶中的药。

    东方倾墨旋开其中一玻璃瓶的银色螺盖,凑近鼻下闻了一闻,很肯定道:“是沉香!”

    另一瓶里面装的则是香精,含大量麝香,可导致女子不孕和滑胎等恶果,想必是给王诘的妾室用的。

    王亨问道:“二伯母有何话说?”

    蒋氏没话说,呆呆垂眸看地下。

    王谏恨声骂道:“毒妇!”

    王诘颤声问:“你到底为什么?”

    蒋氏抬头,定定地看了他一会,又转向王谏,再转向王亨,眼中神情跟着变换:先是木然,接着是痛苦,然后是仇恨,最后是不甘、怨恨。

    蒋氏是安定伯府的姑娘,长到十五岁那年,该说亲了。

    京城最不缺公子王孙,但家世、人品、才学和长相都上上等的少年,却数不出几个来,王谏便是其中之一。

    安定伯府向王家委婉传递了结亲之意,可是,王家却婉拒了,为王谏定了孟家姑娘孟淑英。

    年轻的蒋氏很不平,她哪点比不上孟淑英了?

    孟淑英很有才情,琴棋书画精通,然姑娘家学琴棋书画有什么用?能考状元吗?蒋氏擅调香,并做得一手好药膳,女红更是出色,娶回去宜室宜家、旺夫旺子。

    这些话,她只能在心里想想,无法对王谏说。

    蒋氏再不甘心,最后也只能嫁给中规中矩的王诘。

    她和孟淑英做了妯娌,便存心比较,看谁才是贤妻。她要让王谏看清她的好,后悔当日没有选择她!

    然王谏娶了孟淑英并没倒霉,夫妻互敬互爱。这还不算,王谏又纳了卫姨娘,也是个才情满腹的女子,更宠她入骨;孟淑英也怀孕了,娇妻美妾双全!

    蒋氏觉得,不该是这个样子。

    她便回娘家找母亲诉苦,说王家大房气盛,二房衰弱,她如何如何受欺云云。安定伯夫人是内宅的女英雄,当即教了她许多手段,并将一瓶“沉香”送了她。

    蒋氏得了沉香,等待机会。

    很快机会来了。

    王谏妻妾不和!

    蒋氏很自得,一切都在她意料之中:只懂诗文风月的女人,只知争风吃醋、魅惑王谏,出事是肯定的!

    她便施展一箭双雕的计策,杀了卫姨娘,令王谏和孟淑英反目,成功夺了管家权。孟淑英生下王亨后,整日忙着求医问药、调治儿子,最后更去了徽州。

    蒋氏目的达到。

    娶妻不贤,能有好结果吗?

    当然不能!

    王谏该醒悟了。

    蒋氏可没有红杏出墙的念头,她是贤妻,怎会做那种没廉耻的事呢?她很安心地相夫教子。

    她也没有要毁掉王谏的想法,更没有趁机对大房那边落井下石,相反,她把府内打理得有条不紊。

    她还常叮嘱王诘,要多安慰王谏。

    卫姨娘死后,王谏不爱在家待,不想见孟淑英,常来找王诘喝酒。

    每当这时候,蒋氏总会亲自下厨,为他兄弟做几样好菜、备些好酒,让他兄弟浅酌慢饮,而她从不露面。

    她喜欢这样的岁月静好!

    王谏在王诘鼓励下,化悲愤为力量,致力于仕途,官职一升再升,很快便升到二品大员的位置。

    蒋氏由衷喜悦,觉得这都是自己的功劳。

    哼,若非她出手帮他料理了卫姨娘、激走了孟淑英,他能有今日吗?娶妻不贤,永无出头之日!

    她害卫姨娘,不是窝里反。

    她才没那么蠢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她难道不知?王家离不开王谏,他们兄弟齐心,才能其利断金。

    这样多好,王家蒸蒸日上!

    王亮和王亦长大后,常去大房那边向王谏请教学问。

    晚辈用功,王谏自然高兴,尽心尽力地教导两侄儿。

    蒋氏每每做了点心或者好菜,都不忘让儿子孝敬一份给王谏;王谏书房里点的凝神静气的香也是她亲手调制的。

    王谏不止一次在王诘面前称赞侄儿好学上进,不像自己两个庶子王亢和王充顽劣愚钝;并感叹王诘娶了个贤妻,夫妇和美、儿女孝顺,不像他命运多舛。

    王诘也觉得自己夫妻和美、父慈子孝,私下称赞蒋氏治家有方,他“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蒋氏觉得此生了无遗憾了!

    王亨侏儒症的秘密暴露后,王谏索性将大房所有子女都送去徽州华阳镇,在老太太膝下尽孝。

    蒋氏明白,王谏让他们去老太太膝下承欢只是其一,另一个目的是要他们陪伴有残疾的王亨。

    对王亨,王谏是内疚的。

    对此,蒋氏并未在意。

    父子天性嘛,可以理解。

    在华阳镇,王家兄弟姊妹都跟着叔爷爷王瑾读书,然王瑾虽是进士,自己都做不好官,能教出什么人才来?

    比起来,还是王谏靠谱些。

    再说,华阳镇能与京城比吗?

    王亮兄弟在国子监读书,平日交结的都是世家子弟、豪门权贵,华阳镇有什么?乡下土财主倒有两个。等王亢兄弟回来,见识气度肯定远远不及王亮兄弟。

    至于王亨,被蒋氏忽视了。

    一个侏儒,能成什么气候?

    蒋氏认为,王府下一代主事人必定是自己的儿子。

第172章 嫂恋叔之二

    然而,这想法在王亨侏儒症治好后破灭了,因为王亨在科举中势如破竹,连中小三元,乡试又中了解元。

    这还不算,王亨进京了!

    蒋氏的好日子便结束了。

    蒋氏不喜欢王亨,不仅因为他是孟淑英的儿子,还因为他我行我素、桀骜不训,不像自己两个儿子规矩懂礼。她不由轻蔑,孟淑英把儿子教得这样,真令人失望!

    王亨惹祸的本领和他的才学并驾齐驱,甚至更超前,自从他进京后,惹出无数事故。

    王亨搅乱了王府的平静生活:王谏动怒的次数多了,去找王诘喝酒的次数少了;在外人面前显摆王亨才学的次数多了,夸奖王亮王亦的次数少了……

    最让蒋氏无法容忍的是:王谏辛苦熬了这些年,居然为了给儿子让路,放弃了内阁阁臣、吏部尚书的职位。

    她不能理解王谏的安排。她想,等告老后再让位给王亨不行吗?何必现在让。在位上还能提拔王亨呢。

    可王亨从不为家族考虑。

    长辈为他定了孟家姑娘,他却为了一个死去的乡下丫头执意不从,害得王家被人指责。王家可是大靖一等一的书香门第,家风严正,何时被人这样谴责过?

    就说孟淑英是个祸害!

    生个儿子也是祸害!

    王亨在王府就是个异类!

    蒋氏没生过要除去王亨的想法,因为这是王谏的儿子,身上流着王谏的血,和孟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