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巾张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黄巾张狂- 第14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时间,原本在冀州数得上号的那几座繁华城市,活生生的变成了冥市鬼墟!
    这种残酷的暴行,自然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原本已经趋于平静的冀州大地,迅速发生了又一波起义浪潮。但凡皇甫嵩麾下汉军到达过的地方,往往前脚刚走,后脚就发生了强烈的民变!
    用中平二年接替冀州牧皇甫嵩上任的冀州刺史王芬,向汉室朝廷发出的“上疏”来描述,是这样写道的:
    “自黄巾贼后,复有太行、黑山、黄龙、白波、左校、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哂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
    凡起兵者,各有所因,却以槐里侯【皇甫嵩的爵位】之酷烈为首。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
    王芬此人,是清流党人中,名列“八厨”的名士。由于“党锢之祸”,不得不流亡藏匿,前后长达十九年。
    虽然此人的“上疏”里,难免用习惯的文学手法,修饰夸张一二。不过,如果事出无因,以王芬对名誉的爱惜,绝对不会去故意捏造。
    不过,皇甫嵩作为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最大功臣,又向来以忠诚耿直闻名于朝野。汉室自然不会为了那些本来就该死的“蛾贼余孽”,去惩罚这位当时正在与西凉叛乱的羌人作战的国家栋梁。
    要知道,冀州的豪强和士人,为了感念皇甫嵩平定黄巾军的功绩,可是特地在民间散布出“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的肉麻歌颂。
    那些义军,核心成员便是参与过黄巾军起义的外围幸存人员,与太平道一脉,当然有些香火之情在。
    不过,自从黄巾军失败以后,太平道的威信大丧。不要说那些外围的黄巾军残部,就算是原本的太平道核心成员之间,也各自分道扬镳。
    所以,当改名之后的“太行军”,试图联络这些造反的同道时,却惊奇的发现,那些后起的义军,都是只在口头上对“太行军”表示友好。而在实际的行动中,他们基本上不把“太行军”与太平道当一回事。
    张狂从这个现象来推断,他就算顺利的成为了“大贤良师”张角的继承人,也根本不可能凭借这面虎皮,来号令其他的义军。
    没有“大贤良师”这面大旗,太平道就没有了主心骨,根本不被天下人放在眼里!
    这些散杂混乱的义军,没有远见,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有效的政治组织,根本没有撼动汉室朝廷的实力。
    若是用一句话来形容,他们的人生目标,大概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出意料的话,这些“三无”义军的最高成就,只怕也就是攻破几个豪强的坞堡,抢掠一些谷米财货,过上几天奢侈浪费的好日子!
    有鉴于此,张狂只有痛下决心:
    ——既然如此,就只有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了!
    ps:1“京观”又叫“武军”,就是将敌军的尸体堆在道路两旁,盖土夯实,形成金字塔形的土堆。



第2节 黄巾据太行【中】
    太平道虽然由于兵败而损失惨重,却由于张狂的介入,着实保存了不少后备有生人员。外加上张狂这个,经过后世无数网络信息轰炸过的野心分子作首领,对上其他散乱的义军,那真的是从里到外、从兵到将,从组织到后勤,都具有压倒性的碾压优势!
    因此,中平四年,已经将战后的冀州,好好打理一番的王芬,在送到天子面前的“上疏”中,提到原来的那些义军时,内容为之一变:
    “贼帅巨鹿人张狂,狡计百施,威逼吞并之下,诸贼多为从属,更相交通。乃横行于中山、常山、赵郡、上党、河内诸山谷,众至百万,号曰太行贼。”
    在这场权利的争夺战中,计有于氐根、青牛角、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李大目、苦哂等义军首领,在张狂的“太行军”手中,相继或死或逃。
    当然,即使是拥有绝对优势的太行军,在这一伴随着血腥和谋略的统一过程中,也没有可能不付出相应的代价。
    对张狂来说,最让他心痛的损失,便是在与自称“司隶”的一支义军的交锋中,原来的“军师”王果阵亡。为了给王果报仇,张狂一怒之下,拒绝了“司隶”渠帅的投降,并将“司隶”手下的核心人员一百一十四人,统统斩杀!
    剩下的黑山、黄龙、白波、左校、刘石、张白骑、左髭、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白绕、眭固等部,也不得不在名义或者是实际上,尊奉“太行军”为首。
    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张狂至少是在形式上,成为了整个太行山区域的主人。手下直接统治的山民,达到三十万。而名义上归属“太行军”的人口数,也有四十万左右。冀州刺史王芬“上疏”中提到的“众至百万”,倒也不完全是一句空话。
    不过,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这听起来不少的三十万山民,能够给张狂的“太行军”提供的资源,却极为有限。实际上,如果没有来自山区以外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的输入太行山区,张狂麾下的几千太行军,怕是都会饿死在茫茫的大山里。
    没办法。如果太行山环境适宜,能养得活人的话,汉室朝廷早就会大规模进行开发活动了。要不是当地的官府,在山区根本收不上足够的钱粮来,也不会容忍各色贼寇,公开或者半公开的占据这些军事要地了。
    所以,张狂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只好承认自己原先的设想太过草率。要不是还期盼着一年以后的汉室巨变,他早就想办法冲出太行山区,抢钱抢粮抢地盘去了。
    不过,张狂毕竟是一个穿越者。进行完军事上的原始积累之后,他顺带在几年中,还抽空完成了第三件大事——发展科技。
    不要误会。张狂是绝对不会去造什么火枪、火炮、蒸汽机的。虽然,他做梦都想把这些东西造出来。可是,也要他有能力造得出啊!
    你总不能指望一个,将黑火药配方记成“硫酸、硝酸和木炭”的人,带领人们进入热兵器时代?
    这就是文科生和网虫的小小悲哀。
    但是,张狂在科技发展上,毕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他知道未来的科技发展趋势。
    当年在巨鹿城逗留时,张狂考虑到自己未来发展上的需求,通过张角义子张燕的关系,很是收罗了一批技艺高超的工匠。在这些工匠中,张狂惊喜的发现,居然有掌握了全套造纸术的人才。
    虽然当前的汉朝,依然还是以木牍竹简,作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不过,其实早在百十年以前,便有强人发明了“造纸术”这一学术利器。
    这位“造纸术”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已经不得而知。不过,汉和帝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原有的造纸技法,又加以改进,创立了大名鼎鼎的“蔡侯纸”制造法。
    但是,由于历年以来,汉室朝廷中的政治斗争,以及人为对造纸技术的保密,即使在汉末时期,纸张这种东西,仍是一种只被少数人使用的书写工具。至少,汉室朝廷依然是以廉价的木牍和昂贵的丝帛,来书写官府文件。
    所以,当张狂发现自己手中,居然还有一位这样的人才时,那激动的程度,比起他听说妻子小雨怀有身孕时的欣喜,也只是略差一点。
    然后,张狂大笔一挥,动员了十多位各色工匠,全力从事造纸技术的生产和改进。而手下工匠的创造力,也没有让他失望。到了中平四年,太行山中造出来的纸张,不但质量比之“蔡侯纸”有所提高,成本也降低了不少。
    伴随着纸张被生产出来,另一项历史上的重要发明,也在张狂的全力推动下,迅速的出现了。那就是:
    ——雕版印刷术。
    其实,张狂一开始的设想,是想要搞活字印刷术的。然而,作为文科生的悲哀,就是他对活字印刷术的细节,几乎是一窍不通。搞出来的活字印刷术,不但印刷的质量不行,成本也居高不下。
    在工匠进行了比较之后,张狂沮丧的发现,对他来说,当前最为适合的印刷术,其实还是技术含量较低的雕版印刷术。
    哦,对了,除了两项文化上的发明,张狂还有两项应用,算是没有让他将穿越者的脸完全丢光。那就是:对煤炭的开发使用,和对手下将士卫生习惯的指导。
    煤炭这种东西,当时被称为“石涅”。太行山地处后世的山西河北交界处,这种大路矿产,不说是遍地都是,至少不算罕见。
    有了张狂对煤炭的指导性运用,太行军上上下下,都感觉到了一定的便利。毕竟这玩意在掺入一些泥土之后,燃烧的热值,依然比木材什么的高得多。
    虽然,山区其实是不缺树木柴火的。
    相比之下,另一项对将士们卫生习惯的指导,作用可就比推广“烧煤”,要明显大得多。
    汉末的出现的社会动荡,导致了人口急剧减少。据说,仅仅是据某些史料说,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之前,全国的总人口数目,差不多有五、六千万。可是到了“三分归晋”的时候,东晋朝廷统计全国人口的数目,不过只有八百多万而已。
    也许其中有些夸大,有些隐情,比如“隐户”之类的。但有一点很明显:在三国年间,汉人非正常死亡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些!
    这里面,固然是各种天灾、**在起作用,可是疫病的传播,也是威胁巨大的一个重要原因。譬如在三国的各路英雄中,三、四十岁正当壮年,就令人惋惜的病死的,可以说比比皆是。其中著名的人物,例如:
    周瑜,三十六岁,病死。
    陈登,三十九岁,病死。
    李典,三十六岁,病死。
    曹丕,四十岁,病死。
    曹睿,三十六岁,病死。
    曹冲,十三岁,病死。
    …………
    这些英年早逝的人才,都属于当时社会的高层,与普通民众相比较,生活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