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君臣道-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人这次错失良机,可以深入分析,为了避免离题太远,只能留待以后了。 






 
鳌拜辅政成为乱政
  玄烨登基时年仅8岁,是为康熙帝。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作为皇帝,乃空有其名。辅政四大臣中以鳌拜最为专恣跋扈,欺负玄烨年幼,轻视太皇太后为妇人,目空一切,为所欲为。

  鳌拜(?~1669),姓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在清朝开国时期,他驰骋疆场,屡建战功。皮岛战役鳌拜奋勇登岛,大破明军,被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从此成为皇太极手下的主要将领,参与了清明之间的许多重大战役。

  当年,皇太极突然病逝,生前没有指定继承人,诸王争位。鳌拜、索尼等人欲立肃王豪格为帝,白旗诸王则主立多尔衮,双方僵持不下,几乎兵戎相见,最高统治集团面临分裂的严重危机。但是,经过一番实力的较量和幕后活动,双方最终达成一项折衷方案: 由皇九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而由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关于这场危机的和平解决,历来有“太后下嫁”的说法,即福临生母孝庄文皇后施展巧妙的政治手腕,为了使福临继承帝位,乃以太后的身份下嫁皇叔多尔衮,以换取多尔衮对皇位的放弃和对福临的支持,史称“宅中定鼎”。在满洲未被汉化之前,这种兄长死后,弟娶兄嫂为妻的事情并不奇怪。孝庄文皇后在各派势力之间所起的平衡作用是关键性的。多尔衮摄政之后,鳌拜屡遭打击。先是治他支持豪格之罪,本应处死,因念其战功,从宽发落,改为出钱赎罪。以后他在平定明末农民军时,征湖广,打败李自成,征四川,击杀张献忠,一直打到贵州,立下大功。但是,有功不赏,反而屡遭摧抑,三次论死。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死去,福临亲政,鳌拜才得以翻身,并且极受福临倚重。福临24岁夭亡,临终前指定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辅佐小皇帝康熙。

  索尼,满洲正黄旗人,精通满、蒙、汉三种语言文字,为太祖、太宗、世祖三朝元老,功劳卓著,威望最高,是首辅大臣。

  苏克萨哈,满洲正白旗人,因功劳卓著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保,是第二位辅政大臣。他与鳌拜虽是儿女亲家,但意见不合,俨然仇敌。

  遏必隆,满洲镶黄旗人,太祖外孙,因战功领侍卫内大臣加太子太傅,居第三位辅政大臣。

  鳌拜位居最后,他与遏必隆都是镶黄旗人,遏必隆自然不会反对他。索尼年老多病,又不愿管事。只有苏克萨哈常常与鳌拜意见相左。从另一角度讲,鳌拜与苏克萨哈的矛盾,也是黄、白两旗的矛盾。两旗的矛盾根源于清太宗皇太极的改旗措施。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即汗位后,就将自己掌握的正白、镶白两旗,改为正黄、镶黄两旗,分别列于左、右两翼之首,大大提高了两旗的地位。而将原两黄旗改为两白旗,列为左翼之中,地位下降。

  顺治初年,八旗圈占北京附近的田地。多尔衮利用权势,擅自将镶黄旗所圈的蓟县迁安、卢龙一带土地肥沃的良田,给了苏克萨哈所领的正白旗,而将正白旗应圈的保定、任丘、大城、河间一带土地贫瘠的瘦田,给了鳌拜所领的镶黄旗。鳌拜慑于多尔衮的权势,只能忍气吞声。这些都是宿怨,如今,鳌拜有了权力,就要擅权发威,他提出要换田迁丁。命令一传出,朝野“皆言不便”,广大旗民和汉民百姓纷纷弃地不耕,数十万人失去生机。鳌拜这样做既是报当年之仇,又是为打击现在的政敌苏克萨哈。

  换地既是一件麻烦之事,更是摧毁农业经济,不得人心之事。康熙五年(1666年),鳌拜把这份苦差事交由兼管户部事务的大学士苏纳海,叫他会同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一起办理。三人均非镶黄旗人,鳌拜故意制造这个难题交给他们去办,也是打击异己的一种手段。

  苏纳海,满洲正白旗人,姓他塔喇氏,原为多尔衮护卫,顺治三年(1646年),授弘文院学士,累迁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康熙帝即位,拜国史院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他一向做官清正,不肯阿附鳌拜,被鳌拜视为眼中钉,总想寻机除掉他。

  朱昌祚,字云门,汉军镶白旗人。顺治初,授宗人府启心郎。顺治十八年,以工部侍郎巡抚浙江。上任之后,恰遇上浙江大旱,赤地千里,人民嗷嗷待哺,朱昌祚带头捐银,煮粥救济饥民,又连续上疏请求朝廷赈恤灾民。当时,清政府为了切断大陆与台湾郑成功反抗义军的联系,实施迁海政策,强令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造成大批沿海人民流离失所。朱昌祚目睹人民艰辛,深为忧虑,又上书请求朝廷拨给荒田,供这些内迁人民开垦为生,同时准免三年赋税,使内迁人民得以重建家园。朱昌祚在浙江的政绩,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爱戴,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康熙四年(1665年),擢升朱昌祚为直隶总督。

  王登联,字捷轩,汉军镶红旗人。顺治六年,由贡生授河南郑州知州。顺治八年,巡抚吴景道奉旨考核府、州、县官,发现王登联是德才兼备的清官,特向朝廷推荐,遂擢升为山东济南道,后来又累迁至大理寺卿,保定巡抚。顺治十八年,康熙帝登基,以王登联兼理顺天巡抚事,加工部尚书衔。

  这次鳌拜借口多尔衮当年圈地时偏袒了正白旗,提出换地,如果土地不足,再另圈土地补足,借此来打击白旗势力,在八旗内挑起争端。终极目的是趁此压制苏克萨哈,以夺取更大的权力。两黄旗大臣从本旗利益出发,都赞成鳌拜。索尼一向厌恶苏克萨哈,因此三位黄旗大臣,联手打击白旗大臣苏克萨哈。黄旗官民集体签名向户部诉请,要求换田。

  所谓“换田”,其实就是“夺田”。当年多尔衮利用摄政王的权势胡作非为,侵害了黄旗的利益,对于黄旗虽然不公,但是,对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公正,再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并不等于就是正义。其实,八旗的土地都是跑马占地而来,他们的土地既然是用非正常的方式抢来的,这种所谓的“公平”与“不公平”归根到底都是罪恶。现在以“换田”去纠正过去“夺田”,这种“公平”的背后其实就是权力之争。鳌拜为了攫取绝对的权力,利用两黄旗与白旗的矛盾,翻出陈年老账,既打击了白旗大臣苏克萨哈,又使自己得到了黄旗大臣和旗人的拥戴,可谓一箭双雕。然而鳌拜这样搞,社会的经济秩序的稳定性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很明显,换田耕作将使数十万人流离失所,数十万亩土地荒芜,至少一年之内颗粒无收。

  户部尚书苏纳海接到诉请报告后,上疏反对圈换土地。奏称: “土地分拨已定,旗人安居已久,且康熙三年俸有民间地土不许再圈之旨,不便更换,请将八旗移文驳回。”

  鳌拜根本没有请示康熙皇帝,就矫旨强令苏纳海、朱昌祚和王登联前往镶黄、正白两旗所在地,丈量土地,办理换田。

  朱昌祚、王登联和苏纳海经过实地调查之后,分别奏疏朝廷,请求停止换地。

  康熙帝将此事向祖母太皇太后奏报,孝庄太后切责四辅臣圈地扰民。鳌拜大惊,深感危机,如果圈换土地的阴谋失败,自己将失掉辅政大臣的权力。他气急败坏,又假传圣旨,以“藐视上命”之罪为名命吏、兵、工部将朱昌祚、王登联和苏纳海革职,交刑部议处。刑部以《大清律》无此项律条为由,拟判三人各鞭责一百下,籍没家产。康熙帝接到刑部议复奏疏之后,召集四辅臣询问。这时,三位黄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极力主张应将苏纳海等三人置以重刑,白旗大臣苏克萨哈默然不语。康熙帝虽然年仅13岁,但很有主见,不同意鳌拜等人重处苏纳海等三人的主张。可是,鳌拜等人竟然矫旨将三大臣绞死,家产没收。

  鳌拜杀了苏、朱、王三大臣之后,强令推行换地。这是自顺治初年三次大规模圈占土地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地圈换土地。人民深受其害,直隶地区流离失所者有数十万之多。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大臣虽然没有能力阻止鳌拜的倒行逆施,但他们不畏强暴刚直不阿以及为民请命的行为,深得民心。直隶人民纷纷为之设祭,以示悼念。

  四大臣辅政的弊端颇多,因为皇帝年少,皇权丧失是不可避免的,而朝廷原有机构的职权也随之丧失。四大臣取代了内阁大学士入值和票拟制度,又代替皇帝行使批红之权,这就给了鳌拜擅权乱政以机会。当然,在人治的制度下,任何一种形式的权力都是弊端丛生,争斗不休。有时由大臣辅助小皇帝,也可得善政,这四大臣之中也只有鳌拜是祸国殃民的大奸,然而有一个奸人处在这个位置上,国家就会遭殃。

  四辅臣之首的索尼病危,索尼和一些大臣见鳌拜野心毕露,遂奏请康熙帝亲政,以绝后患。索尼不久就死了,孝庄太皇太后便同意康熙帝亲政。此时,鳌拜已把握了朝中大政,他的党羽分据军政要职不下20人。

  康熙帝于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举行了亲政大典。六天之后,苏克萨哈向康熙帝提出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去看守皇陵“以求生全”。他的本意是用这个办法迫使鳌拜也一同辞职,取消辅政大臣,因为皇上已经亲政。这本是一步高棋,偏偏小皇帝并不解其中奥秘,误会了苏克萨哈的苦心,以为苏克萨哈在搞什么鬼,派人去查问原因 。

  鳌拜一下子抓住了这个机会,大做文章。他又矫旨称: “不知有何逼迫之处,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着议政王等议奏。”然后,鳌拜与其党羽为苏克萨哈编造了“背负先帝,藐视冲主,心怀异心”等二十四条罪状,建议处以极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