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阎锡山大传- 第10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也让蒋介石中央军乘机插了进来,其地盘损失3/4,只得龟缩晋西一隅。他本想扩充实力,没想到损兵折将,总之是得不偿失。可是,这一切又能归罪于谁呢?
  早在事变之前,阎锡山的“股肱之臣”赵戴文就认为,如进攻牺盟会新军,势必造成和延安决裂,大有腹背受敌的危险。可是,阎锡山则认为牺盟会和新军是自己的心腹之患,如同孙悟空钻在牛魔王的肚子里,必欲一吐为快。
  然而,事变的结局却与阎锡山所料想的大相径庭,短短两个多月的时光,不仅未能将新军消灭而“一吐为快”,反而作茧自缚,损兵失地。事变后,新军编入八路军序列。阎锡山无奈地说:“其实这样也好,孙悟空跳出了牛魔王的肚子,今后比较安闲些,” 借以*。山西新军是阎锡山在特定条件下准许成立的,但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限制新军、消灭新军,结果只能是失去这支武装。对此,阎锡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是“吃了亏”。事后,阎常对人说:“我一生办事,都能按我的设想打算去做,并且多有成果,但是在成立新军这件事上,吃了一伙年轻人的亏。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
  为此,阎锡山十分懊恼,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只能迁怒于部下,把第7集团军总司令赵承绶、第33军军长郭宗汾撤职留任;将骑兵军长白濡青、第33军的6个师、旅长一律撤职;将梁化之送往重庆,交由蒋介石处理。阎锡山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挽回损失,反而引起许多高级将领的不满,纷纷离他而去。第6集团军总司令陈长捷、第83军军长杜春沂、第19军军长孟宪吉等,先后投靠蒋介石。因此,阎锡山陷入众叛亲离、内外交困的境地。
  在此情况下,*中央为了维护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阎锡山继续抗战,再次出面调停。1940年1月27日,*中央以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主任肖劲光的名义,致电阎锡山,表示愿意调解新旧军冲突,恢复与发展山西团结抗战的局面。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扶旧抑新(17)
同日,毛泽东、王稼祥打电报给山西前线的朱德等,指示新军领导人仍然和阎锡山讲团结,并表示愿和平解决山西内部问题,免为敌人利用。同时指出,尽管八路军被攻击,但愿继续团结在阎锡山领导下抗战,如阎愿意谈判,则准备派人去谈。根据这一指示,新军各部将领相继打电报给阎锡山,表示愿与旧军恢复团结,在阎锡山指挥下一致抗日。
  阎锡山收到电报后,不能不慎重思考,感到一时解决新军尚不可能,既然新军愿继续归他指挥,何不就此与*言和。于是,他复电*中央,默然同意和平解决山西新旧军冲突问题,并表示如“肖主任有暇,希望前来一谈”。
  2月25日,*中央派肖劲光、王若飞持毛泽东给阎锡山的亲笔信到达秋林,同阎锡山谈判。毛泽东信中写道:
  百川先生勋鉴:
  抗战以来整个华北在先生英明领导之下,创立了抗日根据地,实施了进步政策,使抗战各军团结一致,屏障中原,保卫西北,功在国家,万方敬仰。八路军久隶■蒙,获有某些进步,亦无非受先生之赐,目前国际形势日见有利于我之抗战,国内关系虽有一班不明大义幸灾乐祸分子,进行挑拨离间阴谋,然深明大义者固居多数。近来山西境内发生某些不幸事件,然大势所趋,终必和平解决,尤因先生领导提挈至明至慎,必能处理悉当,益臻进步、团结之途,无可疑者。……未尽之意统由肖、王二同志面达。
  阎锡山看了信之后,对肖劲光与王若飞的到来表示欢迎。接着,双方开始谈判,肖劲光与王若飞首先向阎锡山转达了*中央赞成新旧军团结,拥阎抗日,巩固阎之地位等意见。阎锡山、赵戴文、杨爱源等表示赞同,王靖国、薄右丞等亦表示愿意和平解决新旧军纷争。
  肖劲光、王若飞向阎锡山提出以下和平建议:(1)双方停止军事行动;(2)双方停止政治攻击;(3)新军表示拥阎,不受某方改编;(4)双方互不处罚,互不侵犯;(5)今后统一进步,实行阎之十大纲领;(6)恢复阎与新军电台联络、人员来往。
  阎锡山当即表示:(1)新军仍属晋绥军是其愿望,但问题已交国民党中央,不便说话,只好让其自然演变,不了自了;(2)已令各军停止军事行动及政治攻击;(3)与新军电台经常联络;(4)今后注意以进步求团结。阎锡山还同意八路军恢复晋西兵站,但不同意沿线驻兵。
  经过谈判,双方初步达成协议,并表示愿继续派代表具体协商联合抗日的细节问题。
  2月28日,阎锡山亲自复信毛泽东:
  泽东先生勋鉴:
  肖主任等来获读手书,如亲握晤。抗战以来,端赖全国团结一致对外,使国家地位日益增高,今于抗战第四年代,胜利业已在望之际,仍盼共同努力,克服当前一切困难,以竟民族革命之全功,所有一切详情,肖主任当能面悉不赘。
  3月13日,新军领导人薄一波、牛荫冠等联名致电阎锡山,痛责陈长捷、王靖国、孙楚等对新军的进攻,对牺盟会等抗日进步组织的摧残,使“民族元气,由是大丧,山西阵地,顿呈混乱。”因此,“值兹寇深祸亟、存亡绝续之秋,若不急图亡羊补牢,力谋合理解决,则不仅国家民族将蒙受更多大危害,恐山西抗战基地亦将从此不保。”同时,还表示牺盟会和决死队愿“忍痛不咎既往,再申和议,俾保团结,加强进步,继续抗战,使决死队和晋绥军同在钧座统率之下,为实现民族革命纲领而奋斗”。
  嗣后,经过谈判,4月初,阎锡山与*达成协议,确定以汾阳经离石至军渡公路为晋西南与晋西北的分界线;以汾河为晋东南与晋西南的分界线,晋西南为旧军防区,晋西北、晋东南、晋东北为八路军、决死队活动区域。
  鉴于阎锡山易于反复多变,为巩固双方谈判成果,促进阎锡山继续团结抗战,5月9日,周恩来特地从延安给阎锡山写了一封亲笔信,由八路军驻秋林办事处主任王世英亲手转交,奉劝阎锡山勿信奸人拨弄,继续团结抗战。,周恩来的亲笔信,解放后从阎锡山档案里发现,完整无损:
  百川先生赐鉴:
  年前因臂伤出国,未遑趋候。比治愈归来,复因委座电催南下,而先生亦已东行(阎于4月间由秋林移驻晋西克难坡——引者注),更不克及时晋谒,歉憾殊深。“举国抗战,瞬达三载,华北苦撑,赖先生维护其间,得有今日,不幸晋中新旧之争(指十二月事变——引者注),竟造成骑虎之势。来于远道闻之,已感至痛,归后得悉梗概,深觉此种亲痛仇快之事,必有奸人播弄其间,故欲使先生多年心血所造成之抗战力量归于瓦解而后快意者。”诚以八路与新军之合作,恩来在太原与先生计划战地动委会时,即有定议。临汾失守后,八路助新军发展游击,恢复失邑,成绩昭然,而全国亦咸以敌后模范归功先生,乃奸人见忌,故抨新军于外,以毁先生之长城,来实为我山西之模范抗日阵线痛惜不置。痛定思痛,度先生必有同感。此间同志,对山西之团结,夙所关怀,苟先生对团结有进一步办法,来等无不愿尽绵薄,以挽危局,以利抗战。夫唇齿相依,患难与共,处今之世,惟先生能熟察之也。
  披诚直达,敬希明鉴。顺颂道安!
  周恩来启    
  五月九日于延安   
  周恩来的信深明大义,既委婉地批评了阎破坏团结的行径,又谦和地表明了我党严正而诚恳的态度,对于缓和“十二月事变”以来阎锡山与*的对立情绪,继续维持*关系,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处理“十二月事变”中,由于*中央高瞻远瞩,一方面有力地回击了旧军的进攻,教训了阎锡山;另一方面,又从民族利益和抗日的大局出发,从维护统一战线根本原则出发,主动与阎求得团结,致使以后当蒋介石发动第二次*高潮时,阎锡山未敢充当*的急先锋,而是保持了中立的态度。
  

一、“克难”求存(1)
“克难运动”
  阎锡山在陕西秋林期间,虽然静无战事,但是,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秋林属第一战区胡宗南管辖区)。
  1940年春,阎锡山决定将第二战区司令部和山西省政府迁回山西,并选定吉县西北壶口东岸之南村坡为新的行营所在地。他说:“二战区就是我们的生死之地,我们离开此地,那里还能容我们存在?所以,我们决定打回老家去,回到南村坡,坡下喝一口山泉水也是咱山西的!” 一种背井离乡,渴望回到家乡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
  为此,他派副官处科长律焕德(字子明,山西临汾人)勘察地形,挖、修窑洞,安置办公室及宿舍等。
  一切安排妥当后,5月8日,阎锡山率部分随从离开秋林,在桑柏小住数日后,东渡黄河,进驻吉县西北的南村坡。
  5月的晋南已是一片春色,年近花甲的阎锡山深为家乡山水所吸引,仿佛久别而返故乡一样,高兴地对属下说:“这是我们山西的地方,这就是我们打出生路的地方。……即万一死,也以此地为最好,除此地外,想另觅一地,已不可能!”
  阎锡山进驻南村坡后,当即电告蒋介石、胡宗南。蒋介石复电阎锡山说:“晋省当此复杂环境中,得兄与赵主席联袂渡河,则旌麾所指,翳障全消,军威益振,必可预卜,佩慰殊深。金融、粮食及对敌经济封锁诸端,尤为争取民心之关键,务祈烛察实情,熟究利弊,采取有效处置。”
  南村坡,是一个仅有三两户农家的小山村,西濒黄河,东距吉县城60华里,坡下为黄河东岸的小船窝渡口。奔腾的黄河,由此而下,西南10余里处,即是有名的壶口大瀑布,巨流直泻,颇为壮观,涛声如雷,夜静可闻。坡南高山连绵,重峦叠嶂。这种丘陵地形,虽不便于交通,但是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