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农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的小农民- 第6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比较麻烦一点儿的是棉花和花生。

近日来的几场小春雨,使地里的小麦挺起了胸膛,变得抖擞起来。

村子里的一些村民开始着手新一年春种花生。

种花生在孙刚家乡这边要分两种,一种是春茬花生,一般在阳历4月份。还有一种是麦茬花生,也就是收割完小麦后,清理完麦地里的茬子后种的花生。

孙刚家里只打算打算种春茬花生。

种植花生的地里,必须实行冬耕,在大雪封冻之前实行冬耕,耕做土层要深,土壤进行冻垡有利于改良土壤,消灭花生地下越冬害虫如:花生蛴螬,根结线虫等地下越冬害虫。

入冬后孙爸就把这块地给翻了个遍,随后一场大雪,会把土壤里的害虫冻死。冬耕这一措施是花生丰产的一个关键措施。

还要施足农家肥,上次清理粪堆,孙刚足足拉了好几大车在这两亩多沙土地里。

“爸,我们的花生种浸种没有。”

“没有,你交代过的嘛。”孙爸在儿子的影响下,也渐渐懂得了“绿色食品”这些道道了。

“嗯,那就好,加药浸种有农药的残留,咱种的少,也不打算卖,就是自己榨油吃不利于健康。”农村多年的耕种习惯了,花生播种前要进行农药浸种。

“不浸种不怕鸦雀、地老鼠吃么?”孙妈问道。

“吃就吃一些吧,它们吃不了多少。现在人不都讲究环保么,也不能怕它们吃就不讲究环保了。”被鸟雀、老鼠吃是难免的。

种的花生都是用来榨花生油,留着自家吃的,还有分给亲戚朋友的,孙刚宁愿产量低,也不愿意有一点点农药的残留伤害身体。再说了有空间的存在,产量肯定低不了。

吃过早饭,天还早,路上行人也不少,都是赶着早上舒适去地里干活,晨风轻吹,空气清新舒适。

一家人带着茶水来到地里,刚到地里就看见鸦雀蹦蹦跳跳地在那里巡食了,而且可以明显看出土地底下有地老鼠拱过的痕迹。现在地里什么都还没种,它们也寻摸不到什么吃的。

孙妈在前边用小锄头刨窝,挖成一个个饭碗深宽的小坑,坑与坑的间距大概是十厘米。孙刚在后面丢种子,往每个小坑里放两粒花生种。

第一排丢完,孙爸起锄挖第二排,第二排刨坑的土直接把第一排的小坑添上。这种花生的程序就算完成。如此往返,直到种完这块儿地最后一行的坑。

孙爸在地里起地沟,用来排水的,免得下雨后雨水都积在地里,不利于花生的成长。地沟横平竖直,二三十厘米深,沟沿被孙爸用铁锨夯实。

看着爸爸在大力、大力地挥动着锄头,半晌午的阳光照在他魁梧的身体上,汗水已经湿透了他身上那件残旧的衣服,那时的孙刚似乎想到了一首小学学会的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恍惚间,孙刚想起了小时候家里种花生的时候。

那个时候还小,放种子的活是最简单的,孙刚也乐意干,因为可以偷吃花生种子。有时偷吃被哥哥发现了,他会高声地向大人们宣布:“爸妈,小弟偷吃花生种子。”

孙爸总会慈祥地对孙刚说:“刚娃,这一粒花生种子等它在地里生根发芽成长后,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花生,你不想以后能摘很多很多的花生吗?”

“想。”孙刚认真的回答,好奇地看着那花生种子,想象着它能长出很多很多的花生!

几个小时过后,这耕作对于幼小的他来说,从开始的兴奋,到后来的无趣,再到没有耐心继续下去,总是找各种借口,如喝水、撒尿等,便跑到阴凉的地方开始偷懒。

那时候,孙爸和孙妈总是无奈的摇摇头,哥哥却是又羡慕又不敢,那时候他比孙刚懂事。

中午,孙妈早早的回家做饭,孙刚和爸爸继续种着,做好了再电话,反正地离家也不远。要是有些人的地离家远的话,一般早上来干活的时候就会带上中午吃的饭。

看着种花生的活儿,虽不复杂,可累人。往往一天下来,刨坑的,累的手脖子痛,按放种子的,累得腰酸背痛。

傍晚离开时,孙刚一家三口脸上都是带着笑意的,这笑里含着对丰收的憧憬。

一家人忙活了两天才把这块地全部种完,孙刚把小灰和小英带到地里,让它们这几天白天在地里盯着点儿,省得有鸟雀和老鼠来偷吃种子,等花生出芽后,这种情况就好点儿了。

棉花也像种花生似的,把棉籽种下去,幸好只有不到半亩地,很快就完工了。孙刚用家里的喷雾器,灌上空间水,给几块地里洒洒水,这样使它们能生长的快一点儿。

忙完这些,孙刚和爸爸又按照去年的步骤进行育秧苗,田里也打算收拾一下。

堰塘埂下面那块水田里面还有千把条鱼,近期春耕农忙,有不少村子里购买百十条招待帮忙的客人。剩下的孙刚全部转移到堰塘里面,准备过段时间插秧的时候,全部捞起来卖掉,再放新鱼苗。

鱼都转移完之后,孙刚对那块儿田,又进行了重新修整,和去年一样,重新起垄挖沟,孙刚和爸爸两人几天都泡在水田里忙活,没让孙妈下水,孙妈也一直没亏待他们,天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他们爷儿俩。家里也一直不缺好吃的,鸡鸭都杀了好几只。

父子俩忙活了好几天,才把家里的水田全部犁耙了一遍,也存足了水。水库那几块儿大田不能养鱼,因为紧挨着别的田,顺水总会流下来一些农药化肥什么的。

095。交流会(上)

忙完家里的大部分春种,稻种也已经育在大棚里,孙刚家里暂时有一点儿闲散时间。

这天孙刚上街买东西的时候,发现大桥下河边沙滩上很多人在忙碌着什么,这地方原来是牲畜行市,现在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沙滩上是“大帐林立”。街上也开始人满为患,还有许多操着外地口音的人,有些空地上已经开始搭起了戏台子、大棚子。

孙刚明白是一年一度的“交流会”开始了。

每年农历三月底在镇上举办浓重的“交流会”。说是交流会,就是请了市里或者外省的戏班子,远近各乡镇商户集体出动来镇上聚集。更有周边县里来的马戏团和小吃摊,犹如一场庙会。

其参与者众,场面壮观。在过去的生意人眼里,庙会是一年中最大的商机,但最挂念它的还是咱老百姓。因为在老百姓的眼里,交流会其实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大型的物资展销会,成了老百姓购物、休闲、美食、游玩的天堂。

其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聚集一处,商机无限,各路生意人闻风而动,有卖小百货的、卖小吃的、玩杂耍的、狗皮膏药的

农村多会,孙刚家乡大部分乡镇的交流会大多在春季举行,从初春到盛春,你方唱罢我登场,接连不断,此起彼伏,迭起,热闹非凡。

尤以农历三月为多,谓其“三月香汛”。方圆数百里的乡民都来赶集。十里长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旧时,这天,四方百姓倾巢而出,盛况空前,出门尽是赶会人。

现在已发展成为一种集市,所以会有专门的管理者来组织和管理各个经营者及其商铺,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交流会”是农村一部分商户的主要经营方式和职业,他们的心中有一个附近乡镇会场的名录。随着交通的便利和商品流通特别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农民购物已经非常方便。“交流会”的作用在逐渐弱化,主要贩卖一些中低端商品,但仍然是农村商品流通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如一些传统的农具,好像只有会场上才能买到。

因为难得可以在短时间里见到这样多的人和交易场面。会场上卖东西的人和赶会的人,常常会折射出许多人文信息,反映着当地农村人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

镇上的“交流会”历史悠久,曾为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加快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不但参加交流会的摊贩少了,人气也越来越不足。

据孙刚了解,农村交流会之所以会出现人气不旺、生意清淡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各地举办类似交流会的时间过密、场次过多,常常出现重叠的情况,因而分流掉一些客流。还有就是交流会上的假冒伪劣商品太多,让人望而生畏。再者因为参会摊位费、运费成本过高,一些小本经营户不堪重负,望而却步。现在各地集市上的购物超市很多,各种档次商品应有尽有,农村消费者等交流会集中消费的习惯早已成为过去。

现在随着农村娱乐设施和项目的多样化,很多年轻人由于有了网络等其他娱乐途径,对交流会的兴趣在渐渐淡化,所以现在的赶会受众群体以中老年人和赶热闹的小孩为主。不过由于赶会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习俗,以至于本地人感觉如果没有交流会就没有了味道,所以本地的交流会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

孙刚家乡人口众多,显得还是热闹异常,虽然真正在交流会上买东西的不多,大家主要是凑凑热闹,在农忙时节娱乐一下。

小镇上的“交流会”一般是7-10天,届时来自外省的民间曲艺艺人,还有小商小贩都会云集于此。各种饮食摊、货摊,还有一些助兴的杂耍曲艺表演,从而形成以民俗文化表演为主的活动。

多是大家在开始新的一年劳作前的消遣,娱乐也多为看看歌舞、杂技,品尝各地汇聚来的美食。

人们呼朋引伴,往往方圆十里数十里,条条大道人来人往,个个身上衣着一新,去“赶会”。三五个人一起看看杂耍、马戏,吃点儿各地美食。

“交流会”的小吃街是各种小吃最集中的地点,煎、炒、烹、炸、蒸、煮、焖、烤,各种烹饪方法制作的百种冷、热、生、熟食品,色、香、味俱全,食肆之问各种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加上翻炒声叮当作响,幌匾装饰和工具食器各异,令人在遍尝美味之时,还大饱了耳福和眼福。

除了本地特有的地区性风味外,一些小吃因流传地域的扩大,已成为具有全国性的风味食品。

在小吃街上,经常能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风味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