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人的休闲方式:玩在唐朝-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由此看来,李可及的表演,既可以算做传统的俳优戏,也可以归入歌舞戏的大类中,具体而言,可以算做参军戏的一种。
  2
  俳优之戏古已有之,到唐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像拍弹一样初具戏剧形态的歌舞戏,戏中糅合了道白、动作和歌唱,演绎人生故事。
  从现代出土的一些唐代戏弄俑上,我们仍然能清晰领略到当时歌舞戏的风韵——戏弄俑们身姿灵妙,表情生动诙谐,而服饰与妆扮也与角色相应。
  因为这些歌舞戏算不上什么正统的乐舞,却又活泼可观,玄宗时代特意在蓬莱宫边设立内教坊,又在京都设置左右教坊,掌管俳优杂技,收纳散乐百戏。
  唐代比较著名的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磊子”等戏。
  大面——又称“代面”,起源于北齐。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面目秀美,颇有才干,两军对阵之时,他喜欢戴上假面对敌。
  北齐与北周战于芒山,齐军溃败。兰陵王率领五百勇士深入敌阵,一直杀到被周军围困的金墉城下。城中齐军不知道来者是谁,兰陵王摘下头上的假面,城内齐军认出下面来的是兰陵王,急忙迎入城中。
  齐军由此士气大振,最终反败为胜。军士们歌舞庆贺,后来逐渐演绎出《兰陵王入阵曲》。舞曲中,表演者头戴假面,挥舞长剑劈刺进退,摹仿兰陵王在战阵中的英姿。
  

俳优傀儡弄参军(2)
《乐府杂录》中将大面称为“代面”,并交待了戏者的服饰:
  戏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斗战,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
  拨头——也称“钵头”,起源于西域。一个胡人被猛兽吃掉,他的儿子决心为父报仇,入山寻找猛兽。拨头舞便是表现这个寻找的复杂过程。
  在《乐府杂录》中,拨头又被称为“钵头”:
  昔有人父为虎所伤,遂上山寻其父尸。山有八折,故曲八叠。戏者被发素衣,面作啼,盖遭丧之状也。
  踏摇娘——起源于隋末。有一个相貌极丑的男人,是一个酒鬼,自称“郎中”。这个男人娶了一个美艳的女人为妻,每次醉酒之后都要把妻子痛打一顿。那位美丽的妻子善于歌唱,经常把自己的苦楚和不幸唱出来,音声凄怨。
  后来有人将这个女人的歌调记录下来,以管弦奏出,由表演者扮演妻子,伴着乐曲悲诉不幸的遭遇,一边诉说,一边摇动身躯,于是被称做“踏摇娘”,逐渐演化为一种戏曲。
  苏中郎——《乐府杂录》记载:
  苏中郎,后周士人苏葩嗜酒,落魄自号中郎。每有歌场,辄入独舞。今为戏者著绯戴帽,面正赤,盖状其醉也。
  《乐府杂录》中把踏摇娘和代面、钵头、苏中郎等归入鼓架部,其伴奏的乐器有笛子、拍板、腰鼓和两杖鼓。不同于雅乐,属于俗乐。
  参军戏——和大面、踏摇娘一样,参军戏也是以科白为主、伴以歌唱的一种歌舞戏。
  关于参军戏的起源,说法多样,一种说法是:东汉馆陶令石聘因赃犯罪,因为石聘素有才干,汉和帝刘肇赦免其罪,但没有饶恕他,每逢宴乐的场合都要石聘穿上一件白衣衫站在席前,由宫中的优伶们上前去责问戏弄他。如此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以为所有贪赃者之戒。
  以后这种表演逐渐变化,到唐代时参军戏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诙谐剧,以滑稽调笑为主要特点。通常剧中有两个角色,一个即为参军,一个为苍鹘。参军通常都是被戏弄的人,而戏弄人则为苍鹘。二人言语往来,愚鲁与机巧并呈,妙趣横生。
  唐朝参军戏里的角色已经不再局限于参军和苍鹘,调侃的对象也发生了变化。比如前面所说的《李可及戏三教》等。
  《近事会元》中提到:唐文宗太和六年寒食节,在宫里的盛宴上优伶们作参军戏,戏弄孔子,要逗皇上开心,却惹得文宗很不高兴,认为孔子为古今之师,不可任人亵渎,下令把那些伶人轰了出去。
  《唐语林》中记,唐宪宗为平息川中反叛的刘,任命高崇文为行营节度使。高崇文不辱圣命,率军一路杀进成都,刘战败被俘。
  在高崇文举行的庆功宴上,俳优们拥上前来,要以刘为戏,拿他好好开涮一次。不曾想高崇文厉声喝止众俳优,说这是“大臣谋反,非鼠窃狗盗,国家自有刑法,安得下人辄为戏弄?”
  训斥一番后,高崇文还不解气,下令把一群优人打了一通棍子,统统发配戍边。看来,在高崇文眼中,一个战败的叛将也要比那些俳伶尊贵,容不得他们随意讥讽。
  除去高高在上的圣人,俳优们也在参军戏中拿普通人物开心。《乐府杂录》中称“即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等三人,弄假妇人”,说的大概是这三个人擅长男扮女装,反串表演。
  在弄孔子、弄假妇人之外,还有一种弄假官的。
  据《因话录》所记:唐天宝末年,突厥部落阿布思反叛,阿布思被程千里俘获,他的妻子也被配入掖庭,充为优伎。
  当时有一种女优弄假官的参军戏,戏者身穿绿色服饰,手持简笏,并且这种装束还有一个名称叫“参军妆”。
  有一次,阿布思的妻子在宫中为唐肃宗表演弄假官,肃宗看得无限欢喜,他的女儿政和公主却在一旁紧皱眉头,不忍观瞧。肃宗就问她怎么回事。
  

俳优傀儡弄参军(3)
政和公主说:“宫中侍女众多,陛下为何要用此人表演?如果阿布思果然犯了叛逆之罪,那他的妻子也与他同罪,就不应该让这种人靠近圣尊之座;如果阿布思是冤枉的,陛下又怎么忍心让他的女人混在群优中,为众人取乐?”
  肃宗听公主说的有道理,也对阿布思的女人生出恻隐之心,赦免了她。
  唐朝时有许多人因演参军戏而享有盛名。声名较高的有唐玄宗时的李仙鹤,唐武宗时的曹叔度、刘泉水;咸通之后则有范传康、上官唐卿、吕敬迁;再以后则有孙乾、刘璃瓶、郭外春、孙有熊等人。
  其中李仙鹤还因为戏演得好,被玄宗皇上任命为韶州的同正参军,以享受一个参军的俸禄。因为演参军戏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参军,这也算得上是一件旷古未闻的奇事。
  3
  窟磊子,也称“魁磊子”,还有“傀儡子”、“魁子”、“窟子”等名称,也就是现代的木偶戏。
  傀儡戏原来为出殡时所备的一种丧乐,到了汉代才开始用在喜庆的场合上。唐朝时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广泛的表演娱乐形式,属于百戏之一种。《文献通考》就将它和踏摇娘、大面等一起归入歌舞戏中。
  唐代的傀儡戏已经相对成熟,形式上分为两大类:一是由精巧的机关传动,称为“机关傀儡”,也称“水戏”或“水饰”。另一类以人操作,如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
  关于机关傀儡,《大业拾遗记》中有一段详细的记载。
  隋炀帝命学士杜宝撰写出十五卷《水饰图经》,描绘传说中发生在江河湖海中的传奇故事,比如“周处斩蛟”、“屈原遇渔父”、“孔子值河浴女子”、“庄惠观鱼”、“巨灵开山”、“长鲸吞舟”等等,一共七十二势。
  《水饰图经》完成后,隋炀帝又命黄衰率领良工巧匠,画图刻木,将其中的故事制成机关傀儡。到三月初的上巳日,水饰全部完成,炀帝便率领群臣来到曲水之滨,观看水饰。
  只见一片开阔的水面上漂浮着精巧的木刻舟船洲山,华美夺目:
  ……木人长二尺许,衣以绮罗,装以金碧。及作,杂禽兽鱼鸟,皆能运动如生,随曲水而行……木人奏音声,击磬撞钟,弹筝鼓瑟,皆得成曲。及为百戏,跳剑舞轮,升竿掷绳,皆如生无异。
  ……又作小舸子长八尺,七艘。木人长二尺许,乘此船以行酒。每一船,一人擎酒杯立于船头,一人捧酒钵次立,一人撑船在船后,二人荡桨在中央,绕曲水池。回曲之处,各坐侍宴宾客。其行酒船,随岸而行……酒船每到坐客之处即停住,擎酒木人于船头伸手。遇酒,客取酒饮讫,还杯,木人受杯,回身向酒钵之人取杓斟酒满杯。船依式自行,每到坐客处,例皆如前法。
  这样的描写必定有许多夸张之处,但据此可以揣测,当时是有一些机关控制的人偶可以自动完成某些动作。
  宋比较之下,《封氏见闻记》中的一段记载就可信得多:
  ……大历中,太原节度辛云京葬日,诸道节度使使人修祭,范阳祭盘最为高大,刻木为尉迟鄂公与突厥斗将之戏,机关动作,不异于生。祭讫,灵车欲过,使者请曰:“对数未尽。”又停车设项羽与汉高祖会鸿门之像,良久乃毕。缞绖者皆手擘布幕,收哭观戏。事毕,孝子陈语与使人:“祭盘大好,赏马两匹。”
  从中可见,所制祭盘便是一种设计精巧的机关傀儡,刻木为人,事先预设程式,模拟的应当是时人熟悉的戏剧故事,一个是“尉迟鄂公突厥斗将”,随后的一出是项羽与汉高祖刘邦的“鸿门宴”。
  两出戏都由同一个机关完成,推测起来,这个装置中应该有若干个木刻的傀儡,触动机关之后,众傀儡便会有一些机械的动作。而到第二出戏时,同样还是这几个傀儡,做出来的却是另一套不同的动作,演绎不同的故事。
  在当时,这些自然是非常新奇的玩意儿,不但观者如潮,连逝者的亲朋们也有些忍耐不住,凑近前来“收哭观戏”。事毕之后,孝子们觉得很露脸,大大方方地拿出两匹马来做犒赏。
   txt小说上传分享

俳优傀儡弄参军(4)
这种机关傀儡费时费力,需要一定的财力与精巧的匠人才能制作,自然比不上以人操作的木偶戏那样简易流行。
  4
  由人操弄的傀儡戏在当时有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等几种。
  杖头木偶由三根木棒操纵,一根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