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煮楼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博煮楼市-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自己的疯狂扩张是失败的。天津是根据地,回家疗伤是暂时的,他不会放过下一次押注的机会。
  不论顺驰最终命运如何,孙宏斌都将在中国地产史和企业史上留下一笔。他既是典型的创业家,又在某些方面与时代格格不入;他的表现很另类,但骨子里很正统;他很宿命,却又在不断地挑战命运;他总是说些自相矛盾的话,但又在始终如一地做事。
  在中国地产界这个热热闹闹的江湖,有了孙宏斌,的确多了一份精彩。无论结局如何,这是个值得脱帽致敬的人。
  

秦松龄:混合体冯仑(1)
(2006…03…24 17:53:08)
  //blog。sina。/s/blog_475e0137010002th。html
  说起话来,这是一个专攻下三路的人。但你不得不佩服,他把什么事都能说到那儿去,而且比喻还无比之准,听过后的人,往往想不出还有什么别的比喻能比这下三路更贴切。
  当然,除此之外,接近他的人还说,他有男人的直率,大哥的包容,知识分子的斯文,企业家的执著。每一部分都是顶尖的,但却不可思议地混合在一起。
  十五春秋似弹指,戏笑雨霜风。
  2006年元月9日,长安街旁君悦酒店,在冯仑的召集下,万通六兄弟(编者注:指冯仑、王功权、刘军、易小迪、潘石屹和王启富)“裂变”十年之后再聚首。而2006年,也正好是万通创立15周年。
  “冯仑又回到了原来的领袖地位,关照着每一个人。”潘石屹在他痴迷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落草为民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于这个国家建立新政权后最动荡不安的岁月。冯仑正出生于那个年代的古都西安,他的出生地是一个文化气息浓重,又不乏民间生动语言的地方,古朴的历史和民间的诙谐在这里完美地融合。或许正是因为出生在这里,才造就了冯仑今天专攻下三路的准确和生动。20岁的时候,冯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后又成为第二届正式大学生,1982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
  冯仑30岁前的人生经历可能是同龄人中最成功的。1984年,他成为*中央党校最小的学员,从中央党校毕业后,留校任讲师,继而到体改委、*工作,30岁的冯仑已经官至正处级。
  在“十万青年下海南”的1988年,冯仑被派往海南省筹建体改所,并担任常务副所长。然而,草创之初,既无拨款,又无经费,冯仑只拿到了一批彩电的批文。后来同在海南创业的潘石屹将批文卖了20多万,算是有了第一笔钱。
  然而,造化弄人。冯仑很快就在体改所待不下去了,并再也无法回到体制之内。这个原本在体制内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不得不从此沦落飘荡的江湖。
  “改革开放后,第一拨做生意的人是个体户和特权阶层,作为社会边缘人的个体户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特权阶层则做‘倒爷’。”冯仑说,“不过,第二拨人的起点已经高了许多,大多是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当时叫‘下海’。”
  “下海”并不是“下海南”的缩略,但冯仑一些人也确实从海南赚到了第一桶金。
  “下海”之后的一年多,是冯仑最为艰难困苦的时刻。他先是回到北京,找到当时的中国社会调查所临时干了3个月,一共拿到72块钱。后来又经人介绍给牟其中做南德集团的总办主任。“也曾潦倒过,最惨的时候几个月工资都没拿到。”冯仑并不回避。
  水浒大哥
  1991年9月13日,中秋节。海口市中心道路的草丛中,万通的创业者们——冯仑、王功权、刘军、易小迪、潘石屹和王启富,围坐在一起展望未来。屁股下压着刚刚领到的营业执照,兜里却只剩下了几百块钱。
  与几乎所有那个年代初揭竿而起、权力结构缺乏资本力量支持的民营企业一样,初生的万通承袭了中国传统的组织模式。6个人当中,冯仑年纪最大,“下海”前又坐到了海南省体改所常务副所长的位置,而且当过那时还是传奇的牟其中的副手,自然成了头儿。“我们拷贝了《水浒》的组织结构模式,从1991年到1995年,我们谈论得最多的就是《水浒》。”

秦松龄:混合体冯仑(2)
在海南,“万通”的全称叫“海南农业高技术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做的是“农业开发”的买卖。其实,1991年时的海南,所谓“农业开发”不过是地产开发的代名词。
  万通运营初期所有的资金都是借款。与大多数民营企业早期历史一样,万通不是先有资本后有利润,而是先用贷款生出利润,然后才有资本。幸运的是,他们在半年内通过炒房掘到了第一桶金。
  到了1993年,冯仑他们开始觉得不对劲了。“海南当时有万家房地产公司,而在海南省600万人口中,城市人口不到100万,到现在,海口市本地居民也不到50万。你想想泡沫有多厉害!”冯仑说,“现在的泡沫,跟真正的泡沫相比算不上什么。”
  冯仑带着兄弟们和钱回到了北京,找到华远,拿下了阜成门地铁站附近的那块地,请香港来的邓智仁做顾问。开发的万通新世界商城让大家赚了个盆满钵满,揭开了北京房地产开发市场化运作的序幕。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合伙时间长了,内部的分歧越来越多,到1995年,这种担忧在万通终于也成为无法挽回的裂痕。六人之间发生了“裂变”,三人要求退出。
  新的解决模式仍或多或少地承袭了梁山好汉们“座有序,利无别”的粗犷风格:六人平分了万通的股权。冯仑至今认为,从一开始产权不明晰到明晰的过渡中,“平均主义”是比较好的做法。
  冯氏哲学
  有任志强的地方,就有掌声。有冯仑的地方,就有笑声。
  任志强开口必有责骂。冯仑言必有譬喻。不管是高层论坛、记者采访,还是朋友聚会,冯仑的比喻那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工夫。
  在“儒家文化与世界级企业”论坛上,现场的演讲嘉宾都试图证明这二者之间有必然关系,冯仑却说:“人睡醒了出门的时候披着一件衣服,其实没这衣服也没什么。你*不是靠衣服,但没穿衣服的时候*就丢人。”
  冯仑说,“一个人站在山头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伟大的阳部(编者注:指正面,太阳照射的一面),但你不知道他其实是从阴坡爬上去的。所以,我只对伟大的*感兴趣。”
  冯仑自称是一个混合体:资本家的工作岗位(万通董事局主席),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20岁入党,当过中央党校讲师),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性(脱离体制,落草为民,曾经潦倒、自嘲自谑,因此言辞无所顾忌),自由文化人的精神享受(原本是个读书人,法学博士)。或许正因此,冯仑的话语模式显得与他同时代的企业家风格迥异。大他三岁的牛根生话语质朴,大他一岁的黄宏生出语极端,小他两岁的顾雏军满嘴谎言。
  据说冯仑读过相当长时间的旧书,文言文功底好(元月9日后的某天,潘石屹收到一首关于万通六兄弟聚会的文言诗,就猜测极有可能是冯仑发给他的)。他又喜欢鲁迅,认为鲁迅的语言就是文言、俚语的结合。20年来,冯仑坚持不懈地读各种“小报”,脑袋里装满了稀奇古怪的东西。他甚至对《新地产》的记者说,你知不知道雷锋也造过一次假?
  与这几年作秀成癖的潘石屹相比,冯仑则显得些许沉寂。冯仑会出现于一些经济、管理论坛,演讲或作主持人,喜欢跟行业外的企业家在一起,喜欢讲述宏观经济形势,常写企业管理方面的文章,并时见发诸报端。少有人知道,他近来参加了刘晓光发起的阿拉善基金会,参加了“儒家文化与世界级企业”论坛,和王石、王小丫等参加了“玄奘之路体验之旅”,但从北京到敦煌住了一宿后,选择了匆匆离开,理由是“不想受如此的摧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秦松龄:混合体冯仑(3)
冯仑说他是“北京人+陕西人+浙江人”,又是“首都人+浙江人”。冯仑在北京24年,西安22年,“有北京人的大气,爱讲理想,动辄纵论天下大事;有陕西人的固执,是骨子里的固执;有浙江人的文人气质,浪漫、敏感而灵动。”西安也是古都,所以又是首都人,吸收了皇城地气,“所以很骄傲。对外人都很给面子,但内心执著,我就是我,任你怎么说。”
  每个人一生经历的事情都会在表达上留下痕迹,于是,任志强成了愤青的国企领导人,黄怒波成了诗人地产商,冯仑成了幽默企业家。
  云里下棋
  冯仑跟王石、柳传志谈得甚好。
  前几天,冯仑又遇到了王石,这次他们探讨的话题跟“下棋”有关。“如果我俩把棋盘放在地上下,旁边的人都能看得懂。但如果我俩把棋子撒到了空中,把棋盘挂到了云里,就都看不懂了。王石的车过来了,我一想,还在云南,我的马还在日本。他的象10年后才出现,我的帅20年前就抄起来了。”
  冯仑说,这就叫战略,会下这种棋的人才叫有眼光,这样的企业才能不败。如果做了一件事,全中国的人都能看懂,都认为是百分百成功的事,即使是对的,也变成错的了。因为1万个聪明人都在这里搅和,非把这事给搅烂了。
  冯仑实质指向的是万通和万科目前都在走的“美国模式”。万通在2002年请来清华大学和咨询公司的专家,研究美国房地产发展进化史和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年,万通放弃得以成功的“香港模式”,全面导入“美国模式”。
  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万通和万科在走“美国模式”。是“美国模式”曲高和寡,还是别人不屑于此?冯仑又说了:“当那些人还沉浸于洞房的时候,我们已经提起裤子出门奔下一个洞房了。当我们在下一个洞房快活的时候,那些人都已经进坟墓了。”
  冯仑认为,“香港模式”有它成功的特定环境。香港是一个城邦经济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