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密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月球密码-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科学、空间应用三大领域的“大航天”概念。他们把空间科学纳入“大航天”之中,表达了中国航天人进军月球、太阳系乃至整个宇宙的雄心,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人类发展应有所贡献的壮志。在这里,中国航天领域的战略家们,以远见卓识的目光和“大战略”思维,开始谋划中国航天飞向深空、探测月球的美好远景;开始考虑推动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活动,并通过重大工程来带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1999年,“863”计划专家组再次组织了月球探测目标研究,中科院还作了《中国空间科学发展战略》的研究。?过长期研究和缜密思考,科学家们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也基本形成了比较清晰、统一的认识。2000年8月,中科院组织的专家论证会顺利地评审通过了“月球探测卫星科学目标及有效载荷”这项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探月一期工程的科学目标被正式确立。所确定的科学目标有4项,即绘制全月面的三维立体影像图;分析月球表面14种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球土壤的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2001年,“发射绕月卫星”第一期科学目标和有效载荷配置通过了国家评审。
  

航天白皮书的味道(3)
2000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以政府文告白皮书的形式向全世界公布了中国航天的发展政策和目标,这份《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的出台,特别是“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这句话的公开披露,立刻引起了敏感的中外媒体的猜测——中国要探月了!此后的一两个月里“中国探月”一直是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
  与轰轰烈烈的媒体“呼悠”不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组织的“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概念性研究”课题组正在做着扎扎实实的基础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是德高望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他带领一批科技精英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现有技术力量,提出了我国探月的科学目标、开展一期工程的总体方案、实施该方案的现有能力评估、探月工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工程研制进度和?费预算。他们研究的成果成为了后来向中央汇报的立项报告的蓝本。与正式立项的版本有所不同的是,2002年课题组提出的月球探测工程最初“版本”是分五步走(现在是三步走):第一步,发射探月卫星;第二步,实现月球软着陆;第三步,月面巡察采样并返回;第四步,2020~2030年实现载人环月轨道飞行、载人登月;第五步,2030~2050年与有关国家共建月球基地。课题组还对第一步“发射探月卫星”做了工程预算,大约需要投资11亿人民币(实际立项时?费预算为14亿元)。也许是考虑到工程的可行性及方方面面的承受能力,有关部门把课题组提出的前三步作为探月工程的一、二、三期工程,即绕、落、回,写入了给国家的立项报告,至于后两步,他们认为可以留待以后根据世界科技的发展趋势再决定。
  2002年金秋十月,中央专委(中央研究重大工程的专门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总理以他惯有的务实精神,批示道: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工作,力争赶在印度前面探月。
  2003年2月,国防科工委召开了月球探测工程筹备动员会,确定了3人筹备领导小组,正式全面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前期工作。
  2004年1月23日农历大年初二,是一个值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重大印记的日子,探月的轮廓在一次次缜密的描绘中一节节浮出水面,就像十月怀胎终于分娩—这一天,新一届国务院总理###批准“嫦娥”绕月工程立项,而且对后续工程,总理也作了批示:“建议纳入国家科技长远规划编制工作中充分论证”。
  有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工程的组织工作就顺畅多了。国防科工委请出德高望重的“两弹一星”功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顾问孙家栋院士负责?调构建工程框架。这是一位曾?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技术总管、敢于讲实话的航天专家。在“文革”的“红色”年代,他向总理告状的传奇故事流传甚广——1969年,在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时,他向周总理反映,“卫星的许多仪器被嵌上了毛主席像章,大家热爱毛主席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这不仅增加了卫星的重量,影响卫星散热,而且对卫星的姿态会带来影响。”周总理说:“你看我们人民大会堂,哪儿也没有毛主席的头像,政治挂帅是要把工作做好,而不能庸俗化。你们回去把道理给大家讲清楚,搞卫星一定要讲科学性。”听完周恩来的这番话,孙家栋果断地指挥大家按科学规律办事,成功地实现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顺利升空。
  此时,孙院士召集了全国航天工程技术人员和月球科学家之精华,对探月一期工程──绕月探测进行了为期两年多的综合论证。这项论证是整个工程的关键,实现月球探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怎样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有限的?费条件下,实施这一复杂的多学科高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只有完成科学的综合论证,才能使探月的科学目标通过可以实施的工程变成现实。这不仅包括工程的总体方案和五大系统的确定,还包括各部分系统之间的?调与组织;在综合论证中,不但要选择使用哪种运载火箭、卫星平台,还要解决怎样实现38万千米距离的精确的测控,选取怎样的奔月轨道等各种工程技术和理论问题。在一年多的综合论证中,孙家栋院士结合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集思广益,把众多的复杂问题像剥笋一样,层层剥开,然后去掉细枝末节,详细分析,直到抓住真正的技术核心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技术思路。在探月一期工程的综合论证中,最令人担心的是我国的深空测控能力不足。以前,我国航天器飞行的最远距离是距地球7万千米,我国的航天测控这只“手”最远也只能抓到这么远,那么利用现有的设施能否追踪上38万千米外的月球探测器,便成为了最大的难题。?过两年多的努力,孙院士带领一批专家足迹踏遍千山万水,数据分析千遍万遍,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落实了技术方案:用现有的载人航天测控网,再加上中国科学院北京、上海、昆明天文台组成的天文观测网—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系统,可以完成绕月探测器的测控任务。
  

航天白皮书的味道(4)
深入的综合论证还表明,发射绕月探测器完全可以采用我国现有的火箭和卫星平台,从而用最成熟的技术、最可靠的性能和最低的成本来发射中国的首枚月球探测器。运载火箭将利用“长征三号甲”火箭现有成熟的技术加以适应性修改,以满足绕月飞行条件。绕月探测器将使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并安装探月专用仪器;发射场选择中国的三大发射场之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控任务则由航天测控网和天文观测网联合承担。
  有了明确的大政方针,中国的探月工程开始驶入快车道。国防科工委迅速组织各有关研究院所开展相关技术的预先研究,各单位热情高涨,中国航天人和空间科学家早就抑制不住奔月的热切心情,在国家尚未完成工程立项时,大家毫不犹豫地自筹资金“干!”有的单位想尽办法筹措?费,甚至想到用拍摄月球大战的电影大片来筹集资金;中国科学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许多单位都自筹资金开展了攻关研究,提前投入到预先研究中,为立项后顺利开展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
  此后,国防科工委组建了探月工程中心,探月论证的领衔人物,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总设计师孙家栋、月球探测应用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迅速建立了整个指挥线和总师线,各下属研究机构也成立了相应的研究部门,在统一?调下,大家“?开架势”迅速到位展开了工作。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开始了她激动人心的奔月之旅。
   电子书 分享网站

2007、2012、2017三步走(1)
成都平?上近几年最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是“三星堆”文化,三星堆出土的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个长有凸出眼睛的青?面具,它是生活在远古时期的巴人。巴人们已?感到,用肉眼去观察宇宙、去看月亮早就不够用了,他们急切地期盼着有双千里眼。所以,他们把眼球远远地拽离眼眶,好像在鼻梁上架上了一副望远镜,或许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望远镜创意了。
  古代巴人的面具告诉我们,人类最早“探测”月球的活动是用肉眼观察月球;到了15世纪,人们开始利用望远镜观测月球;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人类不断发射月球探测器对月球进行近距离观测,特别是1959~1976年间,美国阿波罗计划和苏联月球计划的实施,使人类月球探测活动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未来,人类将开发和利用月球,最终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的月球基地,并为未来人类登陆其他星球建立基地进行探索。
  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研究员最擅长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解释科学道理,他在总结了人类探月活动的历程之后,把人类探索月球、开发和利用月球的活动概括为“探”、“登”、“驻(住)”三个阶段,形象地称这三个阶段为“探”、“登”、“驻(住)”三级跳。
  第一跳是去“敲门”,也就是“探”,指无人探月阶段,是人类派出无人月球探测器访问月球、认识月球。它好比是探路,去试着敲敲广寒宫的大门。当前,中国开展的嫦娥工程就属于“探”这个阶段。
  第二跳是去“串门”,也称登月阶段。登月是指航天员登上月球,相当于地球人到月球上去“串串门”,并很快返回地球。1969年7月,美国首先实现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完成了三级跳中的第二跳。
  第三跳是去月球上“小住”一段,也称驻月阶段。“驻(住)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