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领军之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2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然,笔者并非主张直接用宗教思想进行管理。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强迫员工参加宗教活动是违法的。笔者也不认为华为公司的教育方法完美无缺,只是想强调,思想教育的效果既不会立竿见影,也无法一目了然,故不宜以短期实践来检验。许多工作只要坚持下去,终将会有所收获。
  至于部分员工可能因不愿接受教育而选择离开,那就更不要紧了。“教派般的文化”本来就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就像宗教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一样。让那些不真正认同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员工自愿离开,从长远来看,只能增强而不会削弱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正如王石所说,“企业文化最基本的东西一旦选定,它对后来的人就有一种筛选作用,志同道合的人会留下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就不会加入”。
  要克服思想教育方面的急躁情绪,还需要从理论上证明新形势下通过思想教育影响人、改变人的可能性。现在一些企业家之所以对思想教育缺乏信心,主要是觉得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阶段,大的社会环境不好,社会风气较差,各行各业、上上下下都在“向钱看”,甚至“笑贫不笑娼”。在这种情况下,靠一个企业讲思想,收效甚微,毕竟胳膊扭不过大腿。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够全面。不错,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现实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许多丑陋的东西,直接影响思想教育的效果。可环境分大环境与小环境,小环境对人的影响更直接、更明显。单个企业在改变社会大环境方面作用有限,但塑造好企业内部的小环境,对员工的影响也相当大。毛泽东领导红军闹革命时,整个社会的风气能比现在强多少?不一样打造出一支充满革命精神的军队吗?现在一些企业文化搞得好的单位,其内部风气不也与众不同吗?而且恰恰是良好的内部文化氛围,成为这些企业最吸引人的地方。
  关于如何看待思想教育的效果,任正非倒有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势”,即努力造就一种强大的、拥护主流价值观的舆论氛围,明确要求组织内部从上到下要人人喊好,个个赞同。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有少数人是百分之百的认同,绝大多数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保留。这不要紧。“假”,也要跟着喊,只要最高管理层是真想、真说、真做,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下面的人“假”久了,慢慢也能成真。应该说,任正非的这个观点符合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
  还有一些企业家已经意识到了思想教育的重要,可又感到远水不解近渴,总想等经营条件改善了,再去做思想工作。其实,真正需要做思想工作或者说思想工作最能发挥作用的,恰恰是企业发展的困难阶段。从我军成长发展的历史看,“环境越是艰苦,政治思想工作越要活跃。物质的东西越少,精神的东西越要多。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相反,条件好了,压力小了,思想工作反而不容易见到成效。
  所谓两个难题,就是当前企业思想教育既不知道讲些什么,也没有人能够讲清楚。前者,主要指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理论指导,而部分企业家却拿不准该用什么理论做指导。因为,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其他管理。其他方面的管理理论,只要揭示出某项具体工作的规律,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就可以了。而企业文化涉及为公司的理念系统提供依据,所需要的理论显然要深厚得多。要想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核心价值观讲深讲透,让员工真正理解和接受,必须有一整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支撑。换句话说,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企业文化只涉及了在企业管理中为什么要讲思想,以及如何讲的问题,并没有回答该讲些什么,怎样才能真正把道理讲圆、讲深、讲透的问题。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急需解决的,恰恰是明确“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究竟是什么。
  有哪些理论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从目前企业管理的实际看,应该说是五花八门,讲什么的都有。这些理论大致可归为四类: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二是传统文化理论,如《论语》;三是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包括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及宗教思想;四是企业家自己提出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系统完整,博大精深,足以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可惜不少人对它失去了兴趣。传统文化理论有许多可取之处,可以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但作为支撑现代企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似乎还有些差距。西方现代思想文化较成系统,在跨国公司的管理中得到较好运用,但用于国企、民企,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企业家自己创设理论,谈何容易。
  总之,企业文化讲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遇到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问题。那些尚处于“杜撰”文化阶段的企业,可能意识不到这种需要。一旦企业思想文化建设进入深化提高阶段,将不可避免面临这一困惑。
  有了正确的理论,还需要善于传播思想文化理念的专门人才。现在企业家队伍中这方面的人才不多,这与他们的成长经历有关。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发展很快,企业生存环境比较宽松,一些企业或靠胆大,或靠关系,或靠技术,很快就发展起来,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所以,多数企业家业务上是一把好手,可不大会做员工的思想工作,加上工作忙,压力大,也没时间去学习和思考。想依靠这些企业家来把企业文化理念钻深讲透,是不大现实的。
  

核心价值观有什么用34

  企业家自己讲不了,只好请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忙,可这样做似乎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企业文化建设实际上包括两项工作:一是提炼文化理念,二是将这些理念灌输给员工。提炼可请专家帮助,但灌输却需依靠自己的力量。因为后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始终借助外力。更何况目前国内一些企业文化专家本身并没有搞过企业,缺乏实际经验。
  企业家自己顾不上,外面请的专家又帮不上忙,唯一的办法就是吸纳人才,加以培养。可问题是,目前国内院校相关专业不多,很少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一些院校开设的思想教育专业,只是为中学培养政治课教师,根本无法满足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由于供需失衡,所以近年来出现了党政机关包括部队退下来的政治干部到企业后比较吃香的情况。
  以上分析了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
  所谓历史原因,是指建国后一段时期内,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等人将思想教育的作用讲过了头,走向了“精神万能”的极端,加上教育内容“假、大、空”,教育方法死板单调,给人们留下极坏印象,以致一谈到思想教育,马上引发逆反心理。这种情绪可以理解。再好的东西吃多了,也会倒胃口,更何况还有人往里面加了有害物质,直接伤害了一批人。
  不过,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教育工作似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不讲物质,只讲精神,一下子跳到了只讲物质,不讲精神。除军队、院校及部分党政机关外,绝大多数单位都不再安排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听到正面的道理,自然也就体会不出思想教育对自己有何帮助。
  所谓现实原因,是指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单位,并没有彻底摆脱“文革”遗风,思想教育流于形式,说空话、假话、套话,不解决任何问题。讲的人不愿意讲,听的人更不愿意听,上上下下都在装样子,走过场,纯粹是做无用之功。而且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基本沿用了过去的工作体制,系统庞大,效率不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直接影响到思想教育的声誉。有现成的不成功事例摆在那里,谁愿意谈思想教育呢?
  笔者认为,目前思想教育工作确实存在不少毛病,有些毛病还相当严重。对那些劳民伤财,不解决任何问题的所谓“思想教育”,人们反感是有道理的,不反感反倒不可思议。但必须说明,这并不是毛泽东所倡导的思想教育,也不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如果当年毛泽东领导下人民军队的思想教育也像这个样子,根本不可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所谓社会原因,是指目前国内的市场经济尚不成熟,与市场经济相配套,保证市场经济良性发展的法制条件和舆论氛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而,社会风气不好,谁讲道德谁吃亏。人们普遍看重物质利益,并且急功近利。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提升和满足人的精神追求、讲究慢功夫的思想教育,一时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也不难理解。
  至于个人原因,就比较复杂了。笔者认为,许多人对思想教育存有偏见,与他们所受的教育有关。目前国内MBA教育基本套用国外模式,相当一部分管理学者属于“海归派”。国外MBA常设课程有:企业战略、成功管理、人力资源、组织变革、组织行为、管理沟通、市场分析、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全球经营、财务管理、兼并重组、电子商务、商法实务等。显然,按这一套模式学下来,很难找到思想教育的地位。
  不重视思想教育,也与一些学者长期脱离实际有关。笔者本人便有这样一种感觉:与优秀的企业家谈思想工作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形成一致看法,因为他们都知道管理中最难同时也最重要的,就是管好人的思想。所以,不管他们如何表述,一般不会否定思想教育的价值。但与一些从未做过实际管理工作的学者探讨问题,常常需要多费很多口舌。
  对于学者看法的偏颇,笔者非常理解。笔者本人曾经在机关、院校搞了多年政治工作研究,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