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幽梦影-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7'七

  假使梦能自主
  【原文】
  假使梦能自主,虽千里无难命驾,可不羡长房之缩地;死者可以晤对,可不需少君之招魂;五岳可以卧游,可不俟婚嫁之尽毕。
  【原评】
  黄九烟曰:予尝谓“鬼有时胜于人”,正以其能自主耳。
  江含徵曰:吾恐“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地茫茫皆不见”也。
  张竹坡曰:梦魂能自主,则可一生死,通人鬼。真见道之言矣。
  【译文】
  假使做梦能够自己做主的话,即使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到达,就不用羡慕长房的缩地术了;假使做梦可以与死人面对面的说话,那就不需要李少君招魂了;假使能在梦里畅游五岳也就不必等到婚嫁之事办完之后,再做远行了。
  【评析】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毕竟会有许多缺憾,而这些缺憾不是人们用主观意志就可以弥补的。也不是只要努力就可以实现的。作者提出的这几种假想在当时都是不可能做到的,可是他提出这样的设想仍是希望,可以达成自己的愿望。作者文中提到的这几项事物,是人们所苦恼的:其中生离死别就是人们伤神伤魂之憾事:亲人、朋友相隔千里,交通不方便,通信不发达,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得到音信,这对于异乡为客、思乡欲归,或急于赶往远处的人,是一件很难熬的事情,因此便有了“长房缩地”这一仙话的产生。死者与生者阴阳相隔,伤悼亲人的哀痛是一时难以消除,“少君招魂”的神话应运而生。而遍游五岳,更是不可能的,既要耗资又要耗时,所以只好卧以神游了。只有这样,千里之行可在刹那之间实现,游览五岳也可在片刻之间完成。
  可惜,这三件事只是作者美好的设想而已。
  昭君以和亲而显
  【原文】
   ;昭君以和亲而显,刘蕡以下第而传。可谓之不幸,不可谓之缺陷。
  【原评】
  江含徵曰:若故折黄雀腿而后医之,亦不可。
  尤悔庵日:不然,一老宫人,一低进士耳。
  【译文】
  王昭君以出塞和亲而名流千古,刘蕡因直言宦官之祸被罢黜进士第而得以流传后世。这可以说是他们的不幸,但不能说是缺陷。
  【评析】
  昭君出塞,在古代文学创作中,多赋予悲剧主题,是“不幸”的直接承担者;唐代的刘蕡,在考试对策中,直言宦官之祸,终为考官黜退。这对于以读书中举、做官显达为正途的文人来说,同样“可谓之不幸”。 ;昭君未能侍君而远嫁匈奴,刘蒉未及第而才能埋没,这些在当时看来都是不幸,可是昭君以和亲而显名,刘蒉的铮铮硬骨和浩然正气,为世人所津津乐道,此乃是不幸中之大幸。
  有时事情的发展不是绝对的,“置之死地而后生”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吧。王昭君,刘蕡的事件人人都认为是不幸的事情,可是就是他们的不幸才得以流传百世,扬名千古,这样的事难道只能用不幸来概括吗?因为看似是他们的不幸,可是他们的行为造福了后人,王昭君的和亲暂时稳定了汉朝的局势,使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刘蕡的落第使人们有了直谏的榜样,这些是他们的幸事,也是人们的幸事,更是社会的幸事。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
  【原文】
   ;以爱花之心爱美人,则领略自饶别趣;以爱美人之心爱花,则护惜倍有深情。
  【原评】
  冒辟疆曰:能如此,方是真领略、真护惜也。
  张竹坡曰:花与美人,何幸遇此东君。
  【译文】
  用爱鲜花的心情去爱惜美人,会有另一番情趣;用爱怜美人的心情去爱惜鲜花,那么爱护鲜花的情意会成倍增加。
  【评析】
  从宋元以来,统治阶级就把程朱理学作为规范来推尊,为一统天下的目的来教化众人。他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社会不断发展,随着明朝中期资本主义的萌芽,新的社会思潮出现了,好色作为个人的正常欲望,得到理论家的认可,人们不再讲美食,茶酒,园林,花草等这些高雅的艺术,而是醉心梦死的贪图女色。这则文字所披露的思想,正是承此一脉而来。
  怜香惜玉历来是文人墨客们的风雅和气度的表现。作者就从这一观点出发,写了以上这些文字。花是人们心中眼中的美好事物,他既高雅,又美丽,具有这受人宠爱的多方的优厚条件。作者把美人比作鲜花,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提出“以爱花之心爱美人,以爱美人之心爱花”的主张。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并不赞同放纵情欲。对美人的爱要像欣赏鲜花一样,有涵养,要有情趣,旨在达到精神上的愉悦,而不只是肉体上的满足。对花和对美人是一样的,不能仅作为美的对象来欣赏它,而是要寄托情思在其中,这样才会体会到情感上的愉悦。这段文字的表达的观点,与他“花即美人”的主张是一致的。
  美人之胜于花者
  【原文】
  美人之胜于花者,解语也;花之胜于美人者,生香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香而取解语者也。
  【原评】
  王勿翦曰:飞燕吹气若兰,合德体自生香,薛瑶英肌肉皆香。则美人又何尝不生香也!
  【译文】
  美人胜于鲜花的地方,在于她知晓人意;鲜花胜于美人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散发芳香。这两者是不可能同时拥有的,就只有舍弃散发香味的鲜花而选择知晓人意的美人了。
  【评析】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十分重要。人们之间如果少了信任和尊重,那么就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乐趣。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对于作者所说的鲜花与美人,亦如此。鲜花香味扑鼻甚得世人所钟爱,美人的善解人意更为重要。
  鲜花虽然美丽但是它只是人在人们在观赏时抒发闲情逸致的一种寄托,终不解人意;但是美人就不同了,它不仅有美貌还有温和的性情,当夜深孤寂时,美人会给人抚慰;当悲伤失望时,美人会给人劝解与安慰;这些都是鲜花无法做到的。所以,作者说,鲜花与美人不可得兼,愿舍鲜花而取美人。由此可见,人们之间心有灵犀的思想、情感交流仍是第一位的。
  尽管你有一朵绝世的美丽鲜花,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它也不会给你安慰;所以说我们不要只看外在的,而是要看是否是你所需要的。有些人整天想觅得一佳人为伴,可是如果这佳人只是和鲜花一样的佳人,那么还会是你最好的选择吗?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最重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情趣。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
  【原文】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原评】
  江含徵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
  【译文】
  窗里面有人在窗纸上写字,我在窗外面观看,十分好看。
  【评析】
  这则文字十分生动地构成了一幅画面:一所老房子,木格窗子,窗棂上糊着素纸,一个人在室内窗前就素纸上生动作画;室外,一个人在静观,这是在是一幅有趣的画面。
  试想如果窗内作画之人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当他看到有人在看他作画时,他还会专心致志的作画吗?他肯定是出的房门和窗外之人夸夸其谈一番。再试想如果外面的人是个不懂作画艺术的人,他还会精心看画,还可能看到佳处吗?再试想如果像江含徵先生说的:如果窗外是一追债之人,他还可以无视其它,而潜心作画吗?
   ;从这些假想的情况来看,这段文字看似短,实则内容丰富。由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两人都是闲适的文人,有同样的志趣,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所以他们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下,自得其乐。
  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闲趣。在简单的场景下,构建了一幅有趣的画面:室内人专心作哈画,室外人隔窗静观,看到妙处自会浮想联翩。看来生活中处处是美好的事物,就看有没有去发现了。


'8'八

  少年读书
  【原文】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原评】
  黄交三曰:真能知读书痛痒者也。
  张竹坡曰: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下视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毕右万曰:吾以为学道亦有浅深之别。
  【译文】
  少年时读书,就像从缝隙中看天上的明月一样;中年时读书,就像在庭院中观赏月亮一样;老年时读书,就像站在高台之上观看明月一样。这都是从他们生活阅历的多少,来看他们获得知识的多少的。
  【评析】
  人生就是一部大书,在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一样的内涵。同样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于书本知识的诠释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小学的时候看一本书和在初中时看一本书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人生阅历的深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看作的非常幼稚,当我们觉得自己渐渐长大时,就会感觉当初的思想是多么可笑,可是处在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态都是一样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事物的理解、感受是迥然有别的。同样书本中的知识也可以提高人生的阅历和知识积累。
  读书就是不断提高人的修养和人生阅历的一个方面,读书可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储备知识,为日后作准备。
  本段文字就从“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形象说明了读书的三种境界。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读书的境界将会愈来愈高。少年时,阅历浅,领悟能力低,读书多就看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