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詹天佑-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容闳望着厅堂上孔子的牌位,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想到自己的家乡广东香山县南屏村,想到当年同村幼童都被父母送到私塾拜孔子而读经书时,自己却因家贫被父亲送到一水之隔的澳门一间西方人创办的马礼逊学校学英语的情景。父亲的目的其实很单纯,是希望容闳学好红毛语(外语),将来可以到外国人家里做佣人或者做通事(即翻译),以此谋生。可是容闳的人生却因此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没有走父亲为他设想的人生之路,而是被西方教会学校培养成中国第一位民间留学生,从少年时期开始,足足在美国读了八年书,并成为第一个从著名的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人。在美国留学期间,虽然受到的是西方教会的资助,学的是近代的欧美科学文化知识,讲的是美式英语,行的是西方礼仪,但黄皮肤、黑头发的他,始终有一颗中国心,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华夏子孙,特别是感受到美国鲜活的社会经济环境,矿山里威力无比的机器、海上乘风破浪的轮船、城市间穿山过岭奔驰的火车、大都市里高高的洋楼,都让他感受到西方科技的进步,他内心的深处总在思考如何利用所学,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容闳出国时,祖国正经历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回国的时候,正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炽热之时。容闳凭着自己精通英美语言和文化习俗、社会法制的特长,周旋于正与英美等国军队联合*太平军的江苏巡抚丁日昌、两江总督曾国藩之门,甚至还跑到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南京)拜见了干王洪仁干,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想找到一个使自己的祖国富强起来的舞台。那时如容闳这样精通英语的中国人如凤毛麟角,十分奇缺,在朋友李善兰等人的推荐下,容闳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受命前往美国,为当时正在上海兴办的江南制造局购买机器,取得了曾国藩信任,立了功,由曾国藩奏报朝廷,被授予五品军功之官衔。

香江初试(二)
在容闳看来,中国之所以落后,是因为技不如人,要想赶上西方国家,就必须让中国的子弟学习外国技术,向国外(特别是美国)派出留学幼童是容闳众多强国措施中的一项,也是他多年不懈奔走的目标。由于在兴办洋务和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权倾一时的曾国藩深刻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技术的重要,在丁日昌的斡旋下,在处理天津教案期间,他与另三位一同办理教案的官员四人联名上奏皇太后慈禧和皇上同治帝,提出了容闳设想的派幼童留学美国学西方技艺的计划。皇太后和皇帝传下谕旨,不仅同意了曾国藩等人的上书,而且指定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两人具体督办、落实这个计划。

  曾国藩、李鸿章是何许人?一个是*太平天国的操盘手,一个是巢灭捻军的总指挥,那可都是被认为清廷的中兴大臣啊。朝廷即使有反对之声,也敌不过曾、李二人的声威。容闳深知朝廷同意派出留学幼童这一决定的来之不易。上海招不到人,怎么办?

  在上海招生招了近数月,只招到了来自江苏和福建、山东三省籍的六名幼童,其中一名来自福建,三名来自江苏,一名来自山东,而且都是有亲友在上海生活或做事的,上海本地的只有一位。无论官府如何张贴告示动员,无论容闳如何奔走劝导,就是没有家庭肯送孩子来报名留学。根据当时的情况,大凡诗书之家,多是希望孩子走科举之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谋个一官半职,遗荫子孙。学习机艺,说白了就是做匠人,老百姓谋生可以,但读书人学这些就显得身份低下了许多。读书人家不送子弟来报考,不读书的又不符合条件。这可是让容闳怎么也想不通的事情。

  本来,根据曾国藩、李鸿章拟定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的规定,幼童应在上海、宁波、福建、广东等处挑选,朝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也行文到这些地方,但各处的官员按要求张贴告示后,没有什么人响应,甚至连前来打听消息的人都没有。

  这一天,容闳正在肄业局里为招收出洋幼童头大,突然,杂役跑来禀告:“容大人,外面有一老一小求见,好象是前几天来这里报过名的。”

  正当容闳随仆人往外走时,那一老一小就进来了,见容闳,卟嗵一下跪在地上,口里拼命地说:“容大人开恩,请容大人开恩!”

  容闳感到莫名惊讶,扶起老者说:“老人家,不用慌,有什么事慢慢说。”

  老人家站起身,对着容闳说:“我这孙子前几天来您这里报过名,他父亲也写了甘结(承诺书)放在您这里。可是,您看,我这把老骨头,这孩子是我的长孙,他这要一去十五年,到时候我这把老骨头都不知道在哪里,所以说,这怎么行呢?请您把他父亲写的甘结还给我们,我这孙子不报名了。”

  无论容闳怎么解释,老人家就是要撤回报名甘结,说着说着,老人家竟然还老泪纵横,实在没有办法,容闳只得把那孩子父亲写的甘结还给老人家,让老人家带着孙子离去了。

  看着老人祖孙二人远去的辈影,容闳心中如倒翻了五味瓶,真不是兹味。

  几天之后,洋泾滨附近有一个父亲带着孩子来报名,多少使容闳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可是第二天,孩子的父亲又一个人来到肄业局,提出撤回报名,容闳感到莫名其妙,昨天这人还很开明地表示,愿意把孩子交给朝廷,认为如能考上官学生的身份,那是很光荣的,希望在随后的考试中,能得到容大人的关照,让他考取出洋肄业的官学生,这样家里将来也不必为孩子的前途操心,今天突然变卦,让容闳又不知道出了什么事。

  容闳说:“先生,这是官衙,不是说来就来,说不来就不来的。你一个成年人,昨天带着小孩来也是你,今天要取回甘结,撤回报名又是你,你以为这是儿戏吗?既然你一定要撤回报名,一定要说个理由来。”

  那人跪下哭诉道:“容大人,实在对不住,本来我是不想说的,以为你让我给孩子撤回报名也就算了,既然您一定要我说,您可千万怪我呀。”

  容闳说:“没关系,你只要把理由说出来,我就让你撤回报名。”

  那人说:“容大人,大人不计小人过。小人从村里人那里听说,肄业局这次招幼童到花旗国去,到了那里就由不得我们的官府了,都是花旗国的人说了算,他们会把孩子的皮剥下,然后装上狗皮,就象街上演猴戏的人一样,把孩子用于展览赚线。我真的不想我的孩子被红毛子披上狗皮。家里就是再穷,孩子长大哪怕是替人帮佣,也比出洋强啊!”

  容闳一听,几乎气得吐血,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耐心地告诉他,自己就是从小到花旗国留学,回来后曾国藩大人向朝廷奏赏了这顶戴,并要那人抬头看他的官服。可是那人就是不信,坚持要撤回报名。容闳无奈,只得把报名的甘结退给了他。

  两个幼童的撤回报名实在让容闳感到烦心,本来以为朝廷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报名的人会络绎不绝,实在没想到会遇到这种情况。

  这年春节过后,热闹的上海街头节日气氛并没有使容闳感受到多少喜悦,他经历了几个转展不眠之夜的思考,决定回到自己的故乡去招生,他了解那里的民风,知道那里有不少人有开阔的思想。希望能从那里打开僵局。

  因为从小留学在外,回国后又多活动于香港、上海之间,他对广州并不熟悉,曾想到省会城市广州设置招生机构,但人际关系不熟,他深知第一批幼童的选取,将事关他启动的整个留学事业的成败,于是将招生机构设在对珠江三角洲有广泛联络的香港,虽说此时香港已被划为英租界,但珠江三角洲各州府县来往香港的人员还是比较频繁的,消息传递也比较及时。他打算到香港试一试,希望香江能给他带来好运。

  在从上海到香港的船上,容闳望着船舱外东海翻滚的海浪,始终想不通在上海招生会是这样一个结果,那么,到香港招生会怎样呢?

  果然,容闳在香港设置机构选拔官派留学生的消息在珠江三角洲各州县地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在他的家乡香山县,容闳自身因从小留学而获得官位的榜样示范影响,很快显示出来,容闳的五品官阶比香山县的县令还要高二级,因为县令一般都是七品官,那时的官共分九品,八品、九品属于县丞以下的官,一般都要举人以上才能获得,而七品以上的官,如果是科举出身,一般都要进士身份,所以容闳这五品官就如家族中有人中了进士一样荣耀,容闳在家乡显然是声名显赫,有来自香山、新会、新宁(台山)、四会、顺德、镇平、博罗、南海、番禺等府县的人带着孩子前来报名,容闳的情绪一下子被激发起来,看着这些来自平民百姓之家的孩子,他深知自己的取舍将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甚至维系着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希望,更联动着自己富国强民的理想。他不仅要了解孩子们的身世是否清白清楚,还要考核孩子们的知识和智慧,他特别重视亲自从与孩子们的言谈沟通中考查孩子们的品格与潜质。

  有一天,容闳正在案头核对幼童的报名资料,看看还有多少缺额,一数,来香港半个月来,一下子招录了二十名,加上在上海招录的五名,离首期的三十名还有五名缺额,想到近几天来打听和询问的人越来越多,容闳对这次完成招录任务充满了信心,他的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几个月以来难得出现的笑意。

  这时,身边的仆人提醒道:“容大人,有人报名来了。”

  容闳抬头向门外望去,看到一个拖着辫子的中年男子,正手牵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向他走来,老远就堆满笑脸、躬身弯腰大声喊道:“容大人,容大人!”容闳琢磨着这声音、这面相似曾见过,但一时想不出来。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