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岁月 作者:姚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读书岁月 作者:姚梦- 第1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你把眼光收回来,放到我们今天生活的这个猥琐、烦躁和目光短浅的物质社会,你会发现,写作组这种商业行为不但十分普遍,而且无可厚非,在道德上几乎无懈可击。制片人想成为编剧,找来一帮写手,开出极低的价格小赚一笔;成名作家百无聊赖,雇佣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人手一章,青春小说迅速出炉,只卖一季不要版权他们要的是钱,能够让他们昂首挺步保持优越感的钱。 
  与此相比,开创先河的大仲马显得像个刚谈恋爱的小姑娘,充满欲望又羞羞答答。在他的印象中,〃名作家仲马〃还是一个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始终不愿意承认有合作者。一个叫做格里奈尔的研究大仲马的专家开出了一组数据: 
  大仲马的作品有小说150部,300本;戏剧25本,其中57出正剧、3出悲剧、23出喜剧、4出歌舞剧和3出喜歌剧,这些作品,大多数都署名亚历山大·仲马;他的合作者中值得提到的名字有:阿尼赛·布尔茹阿、瑞拉尔·德·奈瓦尔、弗雷德里克·加雅代、费力西安·马勒菲依、保尔·莫里斯、保尔·拉克鲁阿和奥古斯特·马凯。 
  大仲马自己亲口承认的合作者只有奥古斯特·马凯这是作家协会逼迫审问的结果。   
  钱该怎么分呢?接下来的话题就有些俗套了。我想我写到这里,许多读者都相信,大仲马是一个挥霍无度急功近利的家伙。熟悉大仲马的朋友还可能知道,大仲马是一个古道热肠乐于助人的好人。按照他的花钱速度,这些合作经费,该怎么分给他的写手们呢?     
  很遗憾,浑身上下充满男子气的大仲马,这次表现得像个肥胖的金融资本家。奥古斯特·马凯是大仲马亲口承认的合作者,也是《三个火枪手》、《基度山伯爵》、《玛尔戈王后》等小说的合作者。这是一位真正的合作者,他查资料、搭框架、写初稿,然后大仲马介入进来,加入细节,调整文字,塑造人物。马凯谦虚地认为,是大仲马使整个小说变得丰富起来。大仲马则想当然地将这些作品,全部归到自己名下。相应地,给了马凯一小部分稿酬。 
  但到了1845年3月4日的时候,马凯写了一封被认为是大仲马逼迫的信,在信里,马凯承认放弃与大仲马合作的所有作品的版权和重印权,以防将来马凯的后人找上门来。当年10月,话剧《三个火枪手》公演,报幕员报出了作者大仲马和马凯的名字,让马凯一度激动得热泪盈眶,与大仲马共同署名的梦想似乎不远了。但到了1848年2月,马凯再次与大仲马签订协议,申明放弃1848年3月1日之前所有合作作品的所有权。 
  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关于大仲马和马凯的官司,一直到1922年才结束。马凯的后人没能捞到太多的好处,大仲马则扬名在外。当大仲马的想象力开始收缩到金钱和物质上的时候,基度山的能力正在慢慢地衰退。他对于财富的认知,也直接和金钱开始挂钩。工作室的模式,是一场典型的资本体系的运作,在这场运作中,信仰共和制的大仲马,扮演了一个剥削者的角色。 
  如果你是一个写作者,当时代在你面前展开的时候,你会怎么办?是愿意做毕生平淡身后扬名的卡夫卡,还是纸醉金迷手段卑劣的大仲马?或者,你只是一个一辈子活在期望中的马凯? 
  四,决斗   
  在大仲马晚年的回忆录中,1806年2月26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在这一天,大仲马的父亲仲马将军去世了。当时,大仲马4岁。表姐婉转地告诉他,父亲被上帝带走了。年幼的仲马拿起父亲的两把枪,一言不发地往楼上走。他说:〃我要到天上去,我要找上帝决斗,他杀死了爸爸。〃 
  这是大仲马一生中第一次决斗。   
  如果你注意到的话,你会发现,大仲马是带着两把枪去找上帝的。如果你还有能力联想的话,你会想起来基度山伯爵和马瑟夫子爵的决斗中,只求一死的基度山根本没带枪。而他的公证人也没觉得这是个问题,随即向决斗的另一方索要枪支,而且肯定对方会带两把枪来。在稍后的情节里,马瑟夫中将打算找基度山复仇的时候,是用军用大衣包裹着两把长剑找上门来的,而且〃直到我们之中死了一个才罢休〃。 
  带两件武器,战死为止。这样的决斗,似乎充满了坚定不移和深仇大恨。谁要是在决斗的重要关头,推托没带武器,或者武器不趁手,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既然是决斗,就等于有一个人要倒下,公证人先生们都在边上看着呢! 
  如果在今天,你和一个人发生冲突,决定单挑解决问题。那么周围的群众,基本上都是不怀好意地处在劝解状态。他们希望你打,又被道德良心所拘束,想做个好人。于是,事件最终变成一场闹剧。劝解人数多的一方,总是比较吃亏。因为当对方在只有一两个人拉架的情况下,很容易挣脱出来,上前多踹上两脚。 
  这样的决斗,实在让人有些泄气。相比之下,基度山生活的时代,就很照顾这种决斗的观赏性和公平性。   
  和基度山决斗的马瑟夫子爵,带来了好几个公证人。小报主编提香就是其中之一,那天他带了好几把枪,为了保证决斗的顺利完成;夏多·勒诺先生在决斗之前,曾经详细地教授过马瑟夫子爵,如何进行决斗,所以当马瑟夫骑马而来的时候,他非常生气显然,夏多·勒诺先生肯定是一位决斗高手;当马瑟夫决定不再和基度山决斗的时候,公证人之一的狄布雷先生,认为这很不成体统,〃要是我的家庭里发生十次亚尼纳事件,我就认为自己只有一种义务,而那就是决斗十次。〃 
  显然,这帮法国上层人物,不愿意自己只是吃饱喝足之后贵妇人身边的陪衬,还要适当地表现一下,自己还是雄性动物。因此,在他们眼里,决斗成为一种文明和消遣,且对待的态度极端认真。     
  在我们的想象中,决斗是有一些风情的。在金庸或者古龙的世界里,往往是两位高手则定日期,写下战书,于某处名山大川一决高低。君子一诺值千金,公证人这种角色,几乎是多余的。当日一战,必定更改武林局面,影响天下大势,在后世广为流传。这样的决斗,是不多见的,谁要是亲眼目睹,绝对是三生有幸。 
  但欧洲人显然不懂这种风情。据说,从1588年到1608年,20年间仅巴黎就有8000多人在决斗中丧命,平均每天1。1个人死亡。这个数字很容易让那些以巴黎和普罗旺斯为荣的中国小资觉得难堪,世界上最温柔浪漫的男人们,居然整日泡在血性和无聊之中,一点刺激就小狗一样跳起来咬人。 
  大仲马的小说里,也把这股风气发挥得淋漓尽致。达达尼昂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分别和阿多斯、阿拉密斯、波尔朵斯三个人定下了决斗之约,打算像赶场子一样分赴各个场合,一点没有经济头脑和数学逻辑。而三个火枪手也好不到哪里去。自己决斗还没开始,就定下决斗之后去做别人的公证人,谁也没把自己可能死亡受伤计算进去。 
  但是如果我们眼光放得稍微远一些,你会发现整个欧洲都显得胡操大办和不解风情,许多著名人物也夹裹其中,一路吵吵嚷嚷走上决斗之路。1837年,从20岁开始就参加决斗的普希金终于死在了对方枪下,时年38岁。在此之前,他前后卷入了十几次决斗。普希金最后决斗的原因始终不明。有人怀疑是对手勾引他的老婆,有人怀疑是沙皇故意设下陷阱。4年后,持阴谋论并声称〃尽快力求一死〃的莱蒙托夫终于如愿以偿,死在决斗场上,年龄还没过三十。列宁称赞的〃达到最伟大思想家水平〃的赫尔岑,由于别人追求他的妻子,打算决斗寻求尊严。但作为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赫尔岑,显然与众不同。在几经考虑之后,他打算在伦敦组办一个声讨对手的公断会,邀请当时避祸伦敦的名流共同参与,用理性和道德来谴责对手。但雨果、马志尼、路易·布朗、赖德律·洛兰、科苏特等人都不愿参加。最终暴力干掉了理性,赫尔岑未能参加决斗,失去了男人的尊严。 
  关于决斗的方式,各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区别。法国规定,没有公证人到场,不算决斗。所用武器可以是长剑或者手枪;意大利和西班牙决斗者青睐长剑,奥匈帝国喜欢军刀。俄国则以手枪为主,双方背靠背走开数十步,抓阄决定由谁放第一枪。如果是深仇大恨,可以选择更近的距离,保证开枪足以干掉对方。 
  1834 年10 
月,大仲马与戏剧《奈尔塔》的合作者,弗雷德里克·加雅代进行了一场决斗。决斗原因,是因为这出戏剧的署名权问题。当时四名证人对这场决斗作了简要的记录:   
  时间:1834 年10 月17 日下午2 时3 刻   
  地点:文森树林   
  内容简要:在我们起草了第一份备忘录以后,两位对手被带到相距50 步远的地方,他们将相对前进,直到相距15 
步为止。加雅代先生首先到达界线,第一个开枪;仲马先生第二个开枪;全未击中。仲马先生声明不愿到此罢休,要求继续战斗,直到分出死活。加雅代先生表示接受。但证人们拒绝再装子弹。仲马先生建议以剑继续战斗,加雅代先生的证人拒绝。 
  从整个决斗的过程来看,似乎是两人面对面,从相距50步的地方开始相互走近。在路途上,另有两条相距15步的界线,谁先到达界线就可以开枪。遗憾的是,枪法精准的大仲马和加雅代都没有击中。从公证人的表现来看,他们似乎都不太赞成这场决斗,因此不愿意再继续下去。而两人决斗者也遵守礼仪,没有自己主动填装子弹。 
  最终,这场决斗由加雅代首先示好,与1861年同意大仲马的共同署名权。此时,距离那场令人遗憾的决斗,已经过了27年。   
  决斗,像希特勒的征服欲,雅各宾的正义感,日本人的大国梦和约翰逊的生殖器,在痛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