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之开国大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战烽火之开国大将- 第23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转自铁血社区bbs。/'

    周元-陆军中将173师师长,1985年5月;民政部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必蕃-陆军中将23师师长198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抗日烈士。

    黄启东-陆军少将23师参谋长198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

    杨家骝陆军少将360团团长199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杨家骝将军为革命烈士。

    范筑先-山东省六区游击司令(赫赫有名的筑先老人),1953年其遗骸由聊城移至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聊城建有范筑先将军纪念馆,馆内立有由邓老亲笔题写的“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殉国处”碑。

    王禹九-陆军少将79军参谋处长1984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转自铁血社区bbs。/'

    陈安宝-陆军中将39军军长1983年12月,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自忠-陆军上将33集团军总司令,1982年4月,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郑作民-陆军中将第2军军长1986年;国家民政部颁发烈士证;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谢晋元-陆军少将524团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海市政府褒扬谢晋元“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壮举,并抚恤其亲属。

    王竣-陆军中将新编27师师长1987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追认王竣为革命烈士。

    唐淮源-陆军上将3军军长1986年,唐淮源诞生一百周年之际,云南省人民政府追认唐淮源为革命烈士。

    '转自铁血社区bbs。/'

    陈中柱-陆军少将鲁苏皖边区游击4纵队司令,1987年盐城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石作衡-陆军中将70师师长,石作衡将军的骨灰已安放在太原双塔革命烈士陵园。

    赖传湘-陆军中将190师副师长,198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武士敏-陆军中将98军军长,解放后;山西省人民政府、长治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协多方寻找烈士忠骸,在1984年5月中旬在长治市西南城墙脚下找到,同年11月下旬,山西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在长治市隆重举行仪式,将将军遗骨重新安葬在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并立碑纪念。

    戴安澜-陆军中将200师师长,1956年10月3日,由**签署,颁给家属“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周复-陆军中将鲁苏战区政治部主任,1995年8月22日,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转自铁血社区bbs。/'

    彭士量-陆军中将暂编5师师长,1985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孙明瑾-陆军中将预备10师师长,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李家钰-陆军上将36集团军总司令,1984年5月,民政部批准追认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

    阚维雍-陆军中将131师师长,1985年,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追认为抗日烈士。

    C

正文 八年抗战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吗?

    '原创'八年抗战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吗?

    自铁血

    八年抗战大大削弱了国民党的实力吗?

    丛林浪子/文

    '转自铁血社区bbs。/近日,有朋友在讨论抗战问题时对在下说:“抗战的时侯,国民党军在前方打仗,**在后方发展,国民党的精兵强将都打光了,所以到后来就打不过**了。”

    这个观点虽然有一定市场,但是却是站不脚的。只要动脑子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

    当时在下的回答是:“抗战开始的时候,**军队不过区区8、9万人,抗战结束时91万人,绝大部分都是抗战开始后入伍的乌合之众,可是抗战八年后,为什么这些乌合之众成了精兵强将呢?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苏军、美军都从乌合之众成了精兵强将。为什么只有国民党军从精兵强将成了乌合之众呢?**的敌后战场和大后方有什么不同呢?”

    在下以为持这种观点的人首先混淆了“敌后战场”和“大后方”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要知道,大后方属于正面战场,**才有大后方。这个大后方全由我方控制。可以在不利的情况下提供掩护,可以休整训练军队,培训军官,提供后勤保障,提供物资、提供兵源……。

    而敌后战场则属于日寇占领下的沦陷区,**军队在敌人的后方发展,那是在四面是敌人的环境下与虎谋皮,绝大多数**军队是在无地休整,无后勤保障、无兵源提供的情况下,在日寇的占领区内和日本侵略者反复争夺生存空间,只有消灭了日本鬼子的占领军,才能建立根据地,得到立足之所,还要随时应付日寇的反攻,一旦作战失败则无处可逃,无路可退。从战略上来说,开辟敌后战场就是向日寇进攻,压缩日寇占领区,其凶险远超正面战场。

    '转自铁血社区bbs。/'

    战争是一种机遇,不论国共两党都在与日寇作战中消耗,同时也都在与日寇作战中发展。在抗战开始时,**军队合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及各地游击队的实力,不过9万人左右,在战争中付出70多将士,照说精兵强将早就打完八、九次了。国民党军抗战开始时170万正规主力,付出了340万人的伤亡,精兵强将的换代率比**军队可小的多。战争结束时国民党拥有了600万军队,其发展又比**军队大多了。

    要说消耗,许多人看到的是,战争初期的十多万德式装备的国民政府部队被消耗了。可是战争结束时国民党却拥有了39个美式装备的整编师。小则2万余人,大则如74师3万3千余众。

    战争中,国民党名将张自忠、赵登禹、饶国华、王甲本、唐淮源、武士敏、佟麟阁、冯安邦、钟毅……等180多位副旅职以上将领牺牲在卫国的战场上,损失惨重是不假。可是,由于军事教育系统的完善,就在战争中,杜聿明、孙立人、陈明仁、丘清泉……等新的一代成长起来了,他们受过全方位的军事教育,在和日寇的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正是军中的少壮派。他们在兵团作战的中战术运用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达到了最先进的水平,杜聿明、孙立人、陈明仁等都曾以劣势兵力击败过**这样的**高级指挥员。

    同样,经过了八年的抗日战争,李宗仁、卫立煌、薛岳、陈诚、白崇禧……等老一代国民政府军事家们指挥大兵团、大集团作战的能力更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那美式装备师为精华,又接受128万日式装备,长足训练,配备有坦克、装甲部队和空军,又经过抗战锻炼的有当时的立体作战能力的430万国民党正规武装也是一支放之于世界也难逢对手的大军,这些都是在抗战中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国民党军更称得上是精兵强将。

    '转自铁血社区bbs。/'

    当然这还没有包括被国民政府军重新收入麾下的,在抗战中专门帮助日本鬼子与**军队作战,积累了大量剿共经验的曲线救国的伪军。

    我们再看**方面:

    抗战胜利之日,与日寇周旋十四年的东北日联军四万军队仅余不足千人,师级以上干部生还者屈指可数。赵尚志、杨靖宇、王德泰、陈翰章等数以百计的**东北悍将倒在白山黑水之中。

    关内**军队,在抗战中同样损失了许多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洗礼的精兵强将,仅平型关一战就有上千名经历了长征的红军精华倒在与日寇的血战之中,进军山东的途中,三百多老红军和日寇一战而牺牲,罗荣恒将军抱头痛哭。这损失的难道不是**军队的精兵强将吗?左权、朱程、常德善、易良品、桂干生、罗忠毅、田守尧、廖海涛、洪麟阁等一大批**高级将领阵亡在抗日前线,同样数以百计,这些高级将领的牺牲,给短少培训教育来源的**军队造成子大量的人材短缺。

    从战争年代经验来看,抗战结束时,哪怕**军队中能力最强的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军事家,在同时指挥五十万兵力以上大兵团作战上都是空白。

    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军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正规武装不过百余万,全装备军队仅66万(以缴获日式装备为主)。按照军队人员比例,**军队损失的精兵强将远大于国民政府军,而发展的实力却比国民政府军差的太远。

    '转自铁血社区bbs。/'

    这个帐蒋介石大元帅算的比我们清楚的多,在抗战中真正保存了实力的是国民党军。他们的实力不但没有削弱,而是长足的发展了。因此在内战之初国民政府就宣称:3至5个月内解决**。多么的自信。相反,内战爆发后,**军队宣称:至少要五年才能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自信心相差的多么悬殊?

    无论从哪方面说,那种“国民党军队实力在抗战后比抗战前大为削弱”的观点都是难以成立的。相信这种说法的人,通常是只看到事情的一小部分忽视了其它。在下以为,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是故意忽视那另外一面的,还有一些人就很难说了……

    原创文章:2011年8月14日上网。

    本文内容为我个人原创作品,申请原创加分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本贴地址:bbs。/post_5261885_1。html

    C

正文 华北和华中的日军兵力密度对比两党抗日的积

    '原创'华北和华中的日军兵力密度对比两党抗日的积极性

    2011-8-514:07:18出自铁血

    潜龙待云

    发帖于:中国历史

    有人说是华北地区的日军兵力密度为三平方公里两个日军。所以华北地区的八路军承受的打击压力小。姑且不算这个数字没计算进几十万伪军的兵力,就按照这个三平方公里两个日军来计算。大家都知道日军在华北的占领区面积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三平方公里两个日军的兵力密度遏制不了八路军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