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读懂博弈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天读懂博弈学- 第1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衡),这个理论可以用来解决静态总和博弈。
  1959年,正当纳什的学术生涯如日中天之际,他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不久后与妻子阿丽莎离婚。好心的阿丽莎在离婚后仍与纳什生活在一起,照顾他的起居,而且他坚持纳什应该住在普林斯顿。因为这里有许多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只有在这里,一个行为怪诞的人才有可能会被视为天才而不是一个疯子。医生、亲人与普林斯顿的爱心终于浇育出美丽的花朵,到20世纪80年代,纳什的病情开始有了转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第4章  纳什均衡: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智慧(2)
1994年,约翰?纳什因他的“纳什均衡”而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电影《美丽心灵》就讲述了约翰?纳什与他妻子的故事。现在任何人研究博弈论,都不可能绕开纳什均衡。美国经济学家罗杰?A?麦凯恩在他的著作《博弈论——战略分析入门》一书中称“没有人对博弈论的贡献超过纳什”。
  由此引出了博弈论中最重要的概念——纳什均衡。纳什均衡是这样的一种博弈状态:对博弈参与人来说,给定对手选定的一个策略,则我选择的某个策略一定比选其他的策略好。纳什均衡的思想就这么简单:在博弈达到纳什均衡时,局中的每一个博弈者都不会因为为自己单独改变策略而获益。它是一个稳定的结果,就像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光滑的铁锅里,不论乒乓球的初始位置在哪里,但乒乓球最终都会停留在锅底,这时的锅底就可以被称为一个纳什均衡点。
  比如在上述情侣博弈中,(东北,东北)、(四川,四川),即双方都回东北过年,或者双方都回四川过年的选择就是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状态。因为对双方而言,单独改变策略没有好处。比如说两人约定一起回东北过年,则建民的满意度为10而小冬的满意度为5,如果此时如果小冬单独改变主意自己回四川了,变成自己和建民各得0,对谁都没有好处;相反如果两人约定一起回四川过年,则小冬的满意度为10而建民的满意度为5,如果此时建民单独改变主意自己回东北过年,也变成自己与小冬各得0,同样对谁都没有好处。所以,两人一起去回东北过年或者一起回四川过年,才是稳定的博弈对局,也能取得一方绝对满意、另一方相对满意而非双方都不满意的结局。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博弈中,最佳的选择是:如果建民坚持回东北过年,那么小冬最好也跟着回东北过年;如果小冬坚持回四川过年,那么建民最好也跟着回四川过年。
  这种情形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当夫妻双方一方坚持己见的时候,另一方常常会迁就一些,做出让步。这个博弈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博弈有两组策略选择(不像“囚徒困境”博弈每人只有一个最优策略),博弈双方各自会偏爱一个策略,比如建民偏爱双方都回东北过年,而小冬偏爱双方回四川过年。不过他们之间也存在共同利益,因为任选(东北,东北)与(四川,四川)中的一组策略,他们都可以得到一方基本满意,一方非常满意的结果,而不是两个人都不满意。
  爱较真的读者也许会问,那么在情侣博弈的两组策略中,究竟应该谁得到最想要的,谁退而求其次呢?这就看不同家庭的不同情况了。比如假设丈夫更宽容或者更疼爱妻子一些,他就会自愿做出让步陪同妻子一起回四川过年,反之亦然;还可以取决于夫妻俩在家庭中的地位,比如一般情况下家里什么都是丈夫说了算,那么很可能出现丈夫偏爱的结局;或者也可能出现轮流做主的情况,比如这一次听妻子的,但下一次妻子觉得对丈夫有亏欠,转而下次听丈夫的。
  纳什均衡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就是现实生活中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当你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尤其是与你关系亲密的人)发生冲突时,你要学会设法对其进行协调。如果现实不允许你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那么自己退而求次,总比让双方都什么也得不到要强得多。而且你在这次博弈中所失的,可能会在下次博弈中获得补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4章  纳什均衡: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智慧(3)
■自私自利一定不好吗?
  人们都习惯于赞扬无私的人,而对自私自利者往往颇有微词,觉得自利行为一定会损害别人。那么,所有的自利行为都应该被贬斥吗?让我们来看下面的故事。
  大海与小海是一对亲兄弟,二人同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成都市上大学,哥哥大海上大二,弟弟小海上大一。星期六中午兄弟二人吃午饭,要了两碗牛肉面,可是非常不巧,有一份是刚煮好的,另一份还在煮,要等一会儿才能好。于是老板就先给二人端上了一碗。大海想:我是哥哥,离家在外,有责任照顾弟弟,所以这碗面应该让弟弟先吃;而弟弟小海则想,我是弟弟,应该对哥哥礼让,这碗面应该让哥哥先吃。兄弟二人推来推去,结果另一碗面还没上来,哥哥大海一气之下走了,小海见自己的一番好意而哥哥不领情,也很生气。结果这顿饭兄弟二人谁都没吃。
  兄弟二人不欢而散,究其原因就在于二人太“无私”了。实际上,可能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让自己最好,恰恰也是对方愿意看到的。在经济学上就是说,恰恰是每个人的自利行为,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比如居民希望生活得好一些,企业希望利润高一些,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也是理所当然的理性行为。可能你在伦理上还是接受不了只希望自己好的自利行为,总是觉得只有别人好,你心里才舒服一些,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秉承“我为人人,无私奉献”的理念,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得好一些。但是下面的例子可能有助于帮你改变你的认识,故事来自于美国作家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
  吉姆和德拉是贫穷且彼此深爱对方的小两口。吉姆有一只祖传的金表,但是穷得没有表链;而德拉有一头令所有女子嫉妒的金色秀发,但一直没有钱去买她心仪已久的一套梳子。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一元八角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
  可是,德拉暂时不需要梳子了,因为她卖了秀发为吉姆买回了表链;而吉姆再也不需要表链了,因为他卖了挂表为德拉买了梳子。
  这与上文情侣博弈中的非理性结局极其相似,如果不是为了陪小冬,建民不会去四川过年;如果不是为了陪建民,小冬也不会去东北过年。假如二人事先未经过协调而为了给对方一个惊喜,春节的时候小冬买了两张去东北车票而建民买了两张去四川的车票,那么出现的情形与《麦琪的礼物》中的结局将是何其相似!
  从爱情的角度来看,每个读者都会为这两个真心相爱的人所感动。就像欧?亨利在作品的结尾写道:“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从博弈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却可以得出他们的选择并非理性的结论。如果把这件事视为一场博弈,假设小两口往常过着平淡而心心相印的生活,各得1;如果吉姆把表卖了给德拉买梳子,吉姆得2,德拉得3;如果德拉剪去一头秀发换回表链给吉姆,德拉得2,吉姆得3。但是吉姆卖表买梳和德拉剪发换链同时发生,那么他们一定都非常非常伤心,伤心做了永远难以弥补的蠢事,各得…2。从这个博弈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姆与德拉所选择的“为对方考虑”的策略,恰恰出现了令双方都伤心的结局,而可以设想,假设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稍微地“自私”一点儿,那么出现的结局反而是皆大欢喜。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4章  纳什均衡: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智慧(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馈赠礼物也开始讲究要给受礼人惊喜。比如妈妈要过生日了,孝顺的女儿想在妈妈生日那天送给妈妈一个惊喜,于是想破了脑袋买了一个礼物,而这个礼物可能在妈妈看来是又贵又不实用的。《麦琪的礼物》恰恰告诉我们,惊喜是奢侈品,如果你还不富裕,你很可能享受不起。可供对比的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在发送请函的时候,往往会注明希望收到什么礼物,这样,就避免了送礼物的人为了带给接受礼物的人“惊喜”而导致礼物无用的情况。而这正是自利的行为带给双方效益最大化的启示。
  ■强硬形象会给你带来现实的好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某个要求不能被满足时,其“杀手锏”往往是大哭大闹。此时父母如果对孩子的哭闹采取强硬态度,不予理睬,通常情况下孩子一会儿自己也就“偃旗息鼓”,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如果父母此时采取软弱态度对孩子“妥协”,而孩子发现这招奏效,以后再有要求不被满足的时候,还会使出哭闹的策略,而父母只能一再地“妥协”下去。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是(强硬,妥协)和(妥协,强硬)。即如果父母强硬,则孩子妥协;如果孩子强硬,则父母妥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树立起强硬的形象,他就可以在对孩子的管教中获得好处:孩子见到自己哭闹的招数无法奏效,自然也就无法以此胁迫父母满足其不合理要求。
  这就是纳什均衡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从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