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鼎161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夺鼎1617- 第46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今天看到了这个人口的相关数据,令李守汉和李沛霖这两个南中军中数一数二的首脑级别人物还是大为惊讶。

    “截止到崇祯十年七月十二日,我南中军辖区内,领取了华夏户籍之人、做了长期居住户籍登记之人、手中持有务工证之人,合计为一千零三万又六百三十二人?!”

    对于这个数字,又有点令守汉大出意料之外。

    “你们确定没有搞错?当真有这么多人手?”

    守汉有些惊讶。

    “那些土人奴隶、官奴你们是不是也列进去了?”

    按照南中军的规制法律,土人奴隶和官奴的地位很低,基本上属于被消耗的物品。虽然有着守汉养牛不希望牛死的主张在,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时,养牛的人也顾不得牛的死活了。大量的官奴和土人奴隶就被恶劣的劳动环境、高强度的劳动吞噬掉了。

    矿山、林场、码头的官奴驻地,几乎每天都有死尸被抬出来,为附近的乱葬岗子添上几座新坟。

    所以,有鉴于这些人的高消耗、高死亡率,守汉这才介意是不是将现在的官奴和土人奴隶也统计到人口当中去了。

    “回主公的话,咱们统计的是有户口、有登记和务工证的,那些土人奴隶和各地的官奴单独统计了。”

    户司负责这次经济普查的官员有些诚惶诚恐的回答,示意守汉翻到另外几页上去看。

    果然,通过标签的口区纸,守汉很容易的翻阅到了土人官奴这部分人口的数量。

    “各地矿山、工场、林场、码头、船厂,截止到七月十二日,有各类官奴、土人奴隶一百一十七万又八千零五十九人。”

    东到耽罗岛、苦夷岛,南到十州,西面到了泰卢固,北面与云南和两广接壤,如此庞大的地域之内,拥有千余万人口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千余万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

    而且,南中军的伙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品种、热量都是远非内地官军所能够比拟的。一个普通士兵的饮食就是一个拥有数百亩土地的地主也要为之眼红。

    另一个田地的数字就更加令人吃惊了。

    经过了二十年的开垦、耕耘,以及大量的铁质农具因为守汉的不断推广使用,农民垦荒能力大大加强,各种肥料、农业技术的使用令垦荒和丰收都变得不那么困难。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郑家、阮家、莫家、寮国、暹罗以及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的苏丹、土王们被南中军打落马下,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变成了南中军的战利品。在新主人的辛勤耕耘汗水之下,这些土地也发挥出来了应用的作用。

    “眼下我们的土地控制在五千万亩的水平上,可以保证军需民食和粮食储备。各地的思无仓、常平仓的粮食都储备了可以供应三年食用的稻谷。”

    五千万亩?!

    按照一年两熟的标准,就算是每年每亩打五百斤粮食。也足以供应这千余万人的日常吃饭问题和工业用粮。

    “主公,不仅是如此。”

    那户司的承宣见守汉的情绪不错,也放开了胆子。

    “这五千万亩田地,只是我们统计的每年为全军上下提供粮食、油料作物的基准数字,另外还有些田地是刚刚开垦出来。尚未进行田赋统计。也有些事处于休耕状态,不能进行统计。主公若是想要了解这部分情况,后面我们都进行了统计。这部分田地数目在半数上下。”

    半数上下。也即是二千万亩左右!

    这个数字令守汉和李沛霖都大为兴奋。勤王走了北京这一趟,让守汉对时下大明内地的情形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粮食,已经成为了比刀枪火炮还要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多少粮食,就可以控制多少人!

    “台湾的耕田数量你们统计了吗?”

    李沛霖突然问了一句那承宣郎。

    “回长史大人,各处的经济普查都是一样进行的。台湾、吕宋、满喇加、爪哇等处,虽然隔着海,但是却是一点不敢马虎大意,属下等唯恐有差错,派遣的都是老成持重、精明强干之人前往!”

    “台湾眼下有七万多福建移民在那里屯垦。同原来的五万多人混合编制成了二千多个围,每个围以铁犁为单位,现在有着八千多张铁犁用于垦荒,已经开发了二百余万亩田地。另有三万多番人归化我大明南中军。在台湾的几位大人商议将这些人同样编成保甲,一样执行我大明南中军军法。”

    守汉同李沛霖对视了一眼,这台湾的粮食也是至关重要。时下陈天华在广东剿贼。大量的流民因为战事而背井离乡,有了粮食,这些流民便可以迅速的纳入南中军的战争和经济体系,成为这架巨大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台湾因为与福建、广东毗邻的地理位置,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便越发的凸显出来。

    “传令给台湾。以后他们的粮食只保存一年存粮。余粮由将军府统一调配,往广东、往福建,给陈天华陈大人充当军粮。另外,也可以往浙江出售一部分!”

    那承宣郎立刻在记事本上草草的记下了守汉的吩咐。

    查阅完了人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据,守汉心下大为舒畅,示意那承宣也坐下说话。

    除了五千万可以保证每年每季都为南中提供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农田之外,南中还拥有庞大的山林、山区草场、种植园,这些所在为南中军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肉食、皮张、马牛羊和金鸡纳、橡胶等经济作物。

    “宗兄,只可惜啊!咱们喝的这茶,只能从内地进口,否则,在这南中种些茶树,也是件好事!一来可以不再向内地进口,二来也可以向外面出口些茶叶!”

    守汉把玩着手中的玻璃杯子,欣赏着茶叶的形态和茶汤的颜色,不时的嗅嗅茶水的香气,口中不无遗憾的同李沛霖闲聊。

    说起这茶树移植之事,二人便只能是相视苦笑一声。

    多年以来,守汉一直打算利用南中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在这里进行茶树的大面积种植,从而将英国人在大吉岭进行的事业提前盗版过来,把茶叶这个吸金利器永远的控制在中国人的手里。可惜,虽然多方设法,但是各地要么是对茶树树苗和种子控制严格,要么就是费尽心机搞到手的茶树不适应南中的气候和土壤,引种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算了!茶叶的事情还是留给江西、福建和南直隶的财主们吧!丝茶桐油瓷器出口,我已经拥有了大半了。”

    既然茶叶这种对于自然条件和茶树品种都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作物暂时无法完成引种,那就在别的方面多加精力罢了。

    对于工业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绝对是事关南中军生死存亡的大事。守汉曾经说过,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军不安。众人仔细揣测了一番之后觉得颇为有道理。

    既然以茶叶为主要代表的经济作物一时无法完成引种。那么众人的注意力自然便投入到了工业制品上。这些可是南中军的强项,而且不受天气时间的影响,只要有原料。便可以源源不绝的生产出来。

    “我南中军当下又有炼铁炼钢高炉五座,每日每炉可出产钢铁数百吨。品种则涵盖了生铁、熟铁、九转钢、钢、呲铁钢等诸多品种。”

    涉及到了南中军的机密,那户司承宣说的也是语焉不详,想必当日调查之时,调查员们也被告诫了一番。

    五座高炉,平均下来每天出产从生铁到呲铁钢数百吨的数量,这个数字在守汉看来存在着计算上的错误。

    他们是从各个高炉进行调查后将各自的数据相加而得出的生产总量,殊不知,每一个高炉担负的任务不同。大量的生铁被冶炼出来之后,分别被加工成熟铁、九转钢、普通钢和呲铁钢等各类产品。这就等于是将生铁这种最低端的产品和几种成品重复计算。

    实际上,作为河静几家大型企业的东家,对于钢铁的实际产量,守汉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他的签押房文件柜里边便放着河静冶金和河静制造等企业的报表,上面清楚的报告着钢铁的年产量和加工钢铁的数量。

    眼下南中的钢铁年产量不过三十万吨。除了足够为各处新建设的村镇城市提供足够的钢铁来保证家中的锅碗瓢盆菜刀锄头犁铧锹镐等日常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外。就是各个新建地所需要的刀枪和小型火炮。以及那些被一甲一兵制度选拔上来的动员兵提供盔甲之需要。

    但是,除此之外,南中军已经开始对造船业实行球墨铸铁做龙骨,以保证大船的建造需要。

    即便是如此,在没有开发出铁甲舰、铁路这几个消耗钢铁的巨兽之前。守汉和他的助手们,一直都在为钢铁的去处而发愁,不得不为这钢铁巨兽去寻找新的领地。

    所以,北上佛山、西去天竺,东向九州、本州,都是成为了倾销钢铁的主要途径。

    “只有三十万吨钢铁便已经令我有些手足无措,当真如你等所言,五座高炉每日每座炉子出产数百吨钢铁,只怕我就要去跳海了。”

    守汉在心里默默的计算了一下这种统计方式和实际上的生产数量之间的差距,不由得内心苦笑一声。只有当家人才知道马老爷子所说的那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市场之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切实存在的微妙而又危险的关系。

    “每日每炉数百吨?便是三百吨,一日便是一千五百吨,一年便是只按照三百天计算要多少吨了?四十五万吨!足足比眼下的钢铁产量多出来了一半,你们是打算让我去死吗?”

    一边苦笑着,一面用朱笔在钢铁产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