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欲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利欲门-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小说介绍所言,小说的主人公也是位80后,小说中的洛非和林辉经历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多少物质生活的童年时代、看《古惑仔》并拉帮结派、模仿类似生活的中学时代,谈过一场青涩却刻骨铭心的恋爱。当他的同学大多进入大学时,以“洛非”为代表的一群人却在这个时候与他的同学们形成断裂与分离,他们流入社会,为了生计,而他的另一批同学跨进大学。同时在这个时候,我们国家也开始跨入信息新时代,那些进入大学校园里的80后,有的彰显个性,有的刻苦学习,有的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最终他们之中的有一些人将会成为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进入社会有所担当的青年一代,有的将在不同的岗位做着不同的工作。再次发生断裂与离支。毫无疑问,国家一个大的时代格局变化都将会影响着一大批的人。

  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发生了天大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丰裕,国家精神也开始逐步贯彻与渗入。在《利欲门》的文中就可以作出清晰的对比——“我记得所读中学那些拉帮结派,忙着‘斗争’与‘自保’,有些同学的抽屉里还藏着刀,还有些革命造反的感觉。同学们都很佩服那些能敲诈的,能敲诈表示‘混得开’,‘混得开’是很体面一件事,所以很多同学敲诈并不是为了钱,而更像是表演一种行为艺术。如果出了什么事,他们通常是找兄弟用拳头说话,自信拳头可以打破所有的不公平,不合理。”可在几年后,作者再路过他当初就读的那个学校时看到的是“一片和谐”与不少挂在学校门口、代表“校园荣誉”的牌子。

  从《利欲门》里不少的细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个社会的进步,物质消费水平的进步,精神文明的进步,法制的进步。

  《利欲门》作者是我见过经历最为复杂的80后,可以这么说,这是一部用经历与阅历写成的的书,小说人物形象真实,情节丰富,细节感人,涉及面广,带有特别的时代烙印,从1997年的香港回归、1998年的特大洪灾到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我们多灾多难的国家,一路变革,一路发展,逐步完善,逐渐富强。小说都有提起或带过,我们也能看出在那个背景下,他们的生活状态与大事件对他们的改变。

  另作者对酒吧、娱乐城、山场、煤场、黑工厂等特殊场所都有深刻的感受与记录,这对于时代记忆都是些挺珍贵的资料、有如提供了新的日记范本。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生命中无处不在的道别——《利欲门》
文/李西闽(著名作家《幸存者》作者)

  很意外韦一能写出这样的一本书,你如果要问我韦一这书写的是什么时,我会回答你这书写的是“生命中的爱与欲、生与死与无处不在的道别”。

  先来说说文中的一号女主角叶子,她儿时失去唯一的亲人妈妈,她的老师收养了她,可在她读高中时,李丹又因为乳腺癌去世了,李丹临死前把她托付给林浩,林浩最后又死在林辉的手上。再说小说的一号男主角洛非,洛非的爸爸妈妈都是出生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所以“我”从来就没见过爸妈年轻时的样子。在他十六岁,他爸爸永远离开了他,没多久他无儿无女的叔叔又郁郁而终,在结婚那天,他最爱的人叶子与最好的朋友林辉又因为发生某种意外瞬间离去,在他坐牢时他妈妈又离开了他。最后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又让他失去伊蓝。

  毕飞宇在《青衣》里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不断失去自己至爱的过程,而且是永远的失去,这是每个人必经的巨大伤痛。韦一小说的“失去”还包括“丧失”与“迷失”。比如在韦一小说里有这样的直白:“我突然觉得成长的过程就是对某种信念逐渐丧失狂热追求的过程——我觉得自己好像一直在寻找,寻找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在寻找的过程却渐渐迷失了自己,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在迷失,所以我痛苦。”

  除了写“失去”,小说的还写了“自省与忏悔”。如果说“洛非”爸爸的死是生老病死,自然规律,那其他人都是让他心里留下遗憾与愧疚的,他的叔叔无儿无女,一直把他当儿子一样看待,可就在他爸病重时,记忆记错,认定他弟弟暗吞了他的财产,洛非也不相信他叔叔,搜了他叔叔的箱子,这个举动彻底伤到了他叔叔的心,洛非叔叔觉得洛非不信任他,侄子永远是侄子,不能当儿子,以后和他也没什么话说,病了也不愿意看。叶子与林辉的死也是因为洛非和刘芒间的矛盾而造成的,他妈妈的死他只能说是遗憾。因为他永远也没享受过那种很和谐的母子关系。这时洛非面对的不仅仅是“失去”的难过,还有无法挽回的愧疚。正如晋朝王导所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愧疚不表示就一定会忏悔,文中的主角洛非说:“我不想忏悔,也根本没有觉悟去忏悔,事情在发生后再去忏悔是于事无补的,其实有时候要阻止某种奇怪事件的发生并不是我们力量所能及的,它仿佛是神的旨意,就如地震的发生,汽车的相撞……”确实林辉与叶子的死并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如果一定要说清楚那只能说是命运。命运总是充满偶然性与必然性,正如韦一文中所说:“如果我没有告诉阿辉,林浩发现了我们当年伤他的事要对付我们……或者当年我们没做那样冒险的傻事……或者我没告诉阿辉林浩手上有刘副市长贪污受贿的证据,而这一些,我都是听叶子说的……生活没有如果,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回想过去的生活,你会发现是一条曲线轨迹,这条曲线有无数的巧合组成的,这条曲线的无数的细小支点只要稍微变动,以后的命运就会是另一个样子,正如一本叫《The celestine prophecy》的神秘畅销书中曾提到:所有巧合不仅仅只是巧合,巧合背后有其神秘理由。”

《利欲门》: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文/醉红颜(作家出版《白天说谎夜晚陶醉》)

  韦一曾写过这么一段文字,“文字是记忆的坟墓/当你翻开此书/就如/打开一座幽邃的坟墓/总有一个冤灵能让惊魂颤栗/总有一段情感能让你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感觉能让你突然悲怆起来。”我认为这段文字用在《利欲门》里再适合不过了。这正是我看这本书的感受。

  《利欲门》里有这么一句话:我们逃得过很多东西却逃不过善良。

  这句话是伊蓝写信给洛非时说的,正是洛非的善良打动了她,以至于伊蓝真正地爱上他。被善良打动的人往往都是善良之人。

  人之初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还真不好说,我有一个当幼师的朋友告诉我,她见过一个三岁的小孩无私地把自己喜爱的玩具给另一个小孩玩,看到对方开心她也特别开心。也见过另外两个小孩一起在吃相同的零食,你走开一会儿就会发现一个小孩会去抢另一个小孩的零食,事实上他抢到也吃不完,但是他抢到了对方的零食,看对方哭,他就特别兴奋。孩子是善本性大过于恶本性还是恶本性大过于善本性,后天环境与他身边人对他的影响同样重要。就如文中的洛非与林辉,两个人都是善良的孩子,洛非因为从小受他爸爸教他读了许多类似《增贤广文》《三字经》《千字文》《朱子治家》等书,这些书也直接影响了他,以至于他无论遇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总很快回归到善良本性。

  有这么一句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请你相信,第一次说这句话的人一定都是善良过的人,或者他在“无数次的”善良“却发现自己总吃了善良的亏”后才说出了这样的话,从而演变成另外一种人。林辉原来也是善良的孩子,很有同情心与悲悯心,但是因为在拘留所遭遇其他犯人的折磨,出来后就变了个人似的。他不会再主动对他人示爱与示好,所以,后来他的善良有选择的,对陌生人不信任,没有同情心,欺骗他人成为习惯,偶尔说句真话都觉得不好意思。对仇人心狠手辣,但对他爱的人却足够的无私——他是个坏人,但是把所有的好都给了他爱的人。正如韦一的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多所谓的坏人并不是原来就是坏的,要不是别人伤害了他,就是生活伤害他。被伤害后他就走入到一个模糊界点,有的人是因为自己被人伤害过觉得痛苦,所以他不想再让别人受相同的伤害——心中的善战胜了恶。有的是因为自己被别人伤害,伤害别人也觉得理所当然了,甚至带着仇恨变本加厉,那是心中的恶战胜心中的善吧?”

  洛非与林辉不管是辍学在外面生存还是在娱乐城,他们总会有江湖人物打交道,林辉后来已经成为彻彻底底的江湖人物,他在江湖中如鱼得水,在他混迹江湖时,你在他身上看不到生存有多难,日子有多苦,他不是花天酒地就是做着他的“大生意”。甚至他在说起他在越南黑道上的人因为利益枪战时,也毫无畏惧之感——就如一个军人,在说上战场上的事,天性冒险,死在战场也在所不惜,林辉的战场也就是他的“大生意”。

  洛非显然是不适合在江湖上生存的,他优柔寡断、心慈手软,他有狠过一次,那一次欢子使诈套他的话,然后再用他们的对语录声要挟他,他就是一边在敬欢子酒时,一边等对方失去防备时用酒瓶向对方的额头砸去,然后拿回证据。那一次如果不是林辉,显然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林辉虽然心狠手辣,但却还不至于信仰缺失,他也一直在给自己找信仰,比如拜关二哥,手捧《圣经》,还懂得给自己找信仰的人通常不会坏到哪里去,林辉也同样如此,他放过了一次跟了他很久的陈寒,他被陈寒举报,他的合作伙伴欢子被抓到,牢底坐穿,他要不是事先有准备肯定也得丢了性命。

  善良——在充满欺骗、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江湖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