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家知道,后来朱元璋可是做了皇帝的,皇帝在一般百姓的眼里是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所以人们对他父母安葬时候的情景,做了很多附会夸张,非常神秘,匪夷所思。   

  在传说里,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死了以后,是“贫薄不能具棺穿穴”,因为贫穷不能够准备棺材,也没有地方来作为墓穴。朱元璋和他的小哥哥商议,只好把他的父母、大哥埋藏在山谷当中。他们抬着亲人的尸体往山谷里走,走到半路上,突然绳子断了。小哥哥就跟朱元璋商量,想要再抬起来父母的尸体继续走。这时候,忽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朱元璋和小哥哥在树下躲雨,就听见空中忽然有声音传过来,什么声音?是神明在说话,说:“孰袭我土?”意思就是,谁在动我的土地啊?又模模糊糊地听见他们说到朱元璋父亲的名字,说“为若人则已”,意思是如果是这个人动了我的土,那就让他动吧,没关系。神明所说的“这个人”自然就是指朱元璋的父亲了。   

  这样看来,当时朱元璋和他的小哥哥要埋葬他的父母的时候,他们所到的地方,是有神呵护的。神说着说着,扬沙折木的大风就来了,把地上的土掀起来,把树木摧毁,刹那间一片天昏地暗。等到风停雨住,朱元璋他们再看父母的尸体,已经陷到了地里,四周涌起了土,把他的父母埋葬了。这个地方在哪里?其实不是什么真正的神佑之地,而是田主的哥哥送给他们的那一块安葬父母的土地,也就是现在安徽凤阳的皇陵所在。         

BOOK。▲红桥▲书吧▲  

第10节: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3)         

  贴士   

  淳皇帝及后疾疫死,重四公继之,贫薄不能具棺穿穴。太祖与仲兄谋草葬山谷中,行未抵所而绠绝。仲返计太祖,视尸。忽风雨雷电,太祖避树下,闻空中神语曰:“孰袭取我土?”仿佛有应者,具淳皇帝讳。神曰:“为若人则已。”已而,暴风扬沙折木,天转晦。比明,往视之,土裂,尸已陷。田伯刘大秀遂归其地而弃责。今凤阳皇陵其地也。   

  —(明)徐祯卿《翦胜野闻》   

  朱元璋本人的回忆写得非常清楚,说自己的父亲、母亲死的时候埋葬得如此凄惨。民间传说偏要把朱元璋父母和他的长兄去世的时候,安葬的情况描写得如此神化,这反映出普遍的皇权神授的观念。那么,朱元璋作为这样一个穷苦的人,天灾、人祸接踵而至,日后少年的他该如何为生呢?他又怎么当了和尚呢?   

  庙里的和尚有饭吃   

  埋葬了父母和大哥,17岁的朱元璋出家了。对于为什么要出家,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都说得有鼻子有眼,一个比一个热闹。   

  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大家知道小孩出生以后,哭出来,说明他很健康,然后很快就会吃母奶。可是朱元璋出生以后,看起来虽然很健康,但是不会吃。这个孩子是不是有问题啊?能不能活命?这个问题亲戚们都很关心。他的父亲家里虽然很贫穷,也还是希望找一个医生给他看一看,救活这个小孩子。于是他的父亲就出外去求医,或者是求那些懂得给孩子看病的乡间有点儿文化的人。   

  但是他的父亲刚一出门,就遇见了一个僧人,相貌“奇伟”,很高,很壮,坐在朱元璋家的门旁边。这个人看见朱元璋的父亲,就问:“翁何往?”问朱元璋的父亲,你要到哪里去?朱元璋的父亲回答说:“新生一子,不食。”我们家刚刚生了一个小孩,不会吃东西,不会喝奶水。这个僧人又说道:“何妨!至夜子时自能食。”他说没关系,这孩子到了夜晚的子时自然就会吃东西了。夜晚子时是什么时间?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午夜12点整。   

  朱元璋的父亲听到这里,与其信其无,不如信其有,就权当相信这位和尚说的话。而且他还许了一个愿,如果这个新生儿到了午夜子时,真的能吃东西了的话,那么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了,就许给这位僧人为徒,去做和尚。   

  朱元璋的父亲说到这里,转回身去,想去家中拿一杯茶来感谢这位僧人,可是刚转过脸,这个僧人就“不知何往”,神秘地消失了。   

  僧人虽然不见了踪影,但是他说的话准不准呢?传说中写道:“至夜半,信然。”什么意思?到了半夜,僧人的预言真的实现了。僧人没有欺骗朱元璋的父亲,果然这个新生儿,也就是朱元璋,会吃东西了。于是,朱元璋长到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按着先前的许诺,把朱元璋送到寺里为僧。这是传说的一种。   

  贴士   

  不能食,淳皇求医,归,有一僧奇伟,坐于门侧,曰:“翁何往?”淳皇曰:“新生一子,不食。”僧曰:“何妨!至夜子时,自能食。”淳皇谢,许为徒。入家取茶,不知何往。至夜半,信然。   

  —《天潢玉牒》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朱元璋小时候体弱多病,他的父亲就许下了一个愿,让他到寺院里念上一段时间的佛经,以此为代价,来使他的身体强健起来。后来到了朱元璋长大了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要按照事先许的愿,把朱元璋送到寺庙里面,只是因为朱元璋的母亲舍不得孩子受苦,迟迟没有把他送去。到了后来,家乡流行瘟疫的时候,朱元璋的哥哥请求当时在庙里的一个叫做高彬的和尚收留了朱元璋,一位姓汪的邻人还帮助筹备了舍给寺院的香礼。   

  贴士   

  太祖自念婴孩时多疾,舍入僧寺。及长,淳皇特许之,太后不许,因循未入释氏。疫病既侵,遂请于仲兄,师事沙门高彬于里之皇觉寺。邻人汪文助为之礼。九月乙巳也。   

  —《天潢玉牒》   

  以上这两个说法,都说朱元璋的家人是主动地把孩子送到庙里当和尚,为了祈福,为了保佑这个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         

§虹§桥§书§吧§。  

第11节:第三讲 当和尚首先为了吃饭,然后才是念经(4)         

  事实上,朱元璋当和尚的过程并不是像传说中这样的浪漫,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记载,他当和尚实出于迫不得已。   

  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当中,写下了这一段悲惨的故事。当他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死了以后,他的嫂子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只剩下他和他的小哥哥相依为命,生活无法继续了。当时乡里人人都缺少粮食,连草根树皮都吃尽了,朱家更是什么都没有了,急得简直都要疯了。   

  “乃与兄计,如何是常”,长久下去,这可怎么办呢?他跟小哥哥商量。“兄云此去,各度凶荒”,他的小哥哥跟他说,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咱们各奔东西,为了活命度过这一阵灾荒。“我为兄哭,兄为我伤”,我为哥哥痛哭,哥哥替我悲伤,两兄弟抱头大哭。“皇天白日,泣断心肠”,青天白日之下,两个悲惨无依的孩子各奔东西,挥泪而别。   

  这悲伤的场面感动了在上的苍天,同时也感动了一位姓汪的老妈妈。汪妈妈看到这两个孩子实在太可怜了,她就想帮助一下。她让自己的儿子把朱元璋送到寺庙里,还为他准备了一份香火钱,送给寺里的高僧,求他们把这个可怜的孩子收留下来,也让他多少有口饭吃,不至于活活饿死。   

  贴士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无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去,各度凶荒。我为兄哭,兄为我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朱元璋《御制皇陵碑》   

  “空门礼佛,出入僧房”,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才遁入空门,当了和尚。所以说,朱元璋并不是像传说当中那样,仅仅是为了还愿,为了强健身体,才去做了和尚,而是在万般无奈之下,在邻人的帮助下,投入了寺庙,保了一条活命。   

  游方僧就跟乞丐差不多   

  朱元璋来到了寺庙,本来就是为了讨一口饭吃,可是寺庙同样也遭到了灾荒的打击。没过多久,寺庙的住持就对和尚们说:“各位,现在庙里已经没有粮食了,你们来到这里,本该同舟共济,可是没有粮食了,大家还是各奔一方吧。”   

  朱元璋在回忆这一段生活的时候,写了这样几句话,他说:“居未两月,寺主封仓。各为生计,云水飘扬。”朱元璋来到庙里还不过两个月,寺庙的主人就把粮仓封了,为什么?如果在太平年间,四乡的百姓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寺庙捐献粮食。现在四周全在闹灾,如果寺庙里的粮食被这些和尚吃光了,将来寺里吃什么?寺主吃什么?剩下的这么一点粮食是绝对不能动的。为了大家生计,还是自投生路吧,“各为生计,云水飘扬”。   

  朱元璋在寺里不过只做了不到两个月的“行童”,还没有弄清楚经书是怎么回事,就被迫离开了寺庙。那么,他离开寺庙后过的是怎么样的生活呢?朱元璋写道:“我何作为?百无所长。”说我能够做什么呢?百无所长,什么本事都不会。十六七岁的孩子,又没有什么手艺,怎么能够独立生活?   

  朱元璋还写道:“依亲自辱,仰天茫茫”,要是投靠亲戚的话,也会自取其辱,遭人家白眼,寄人篱下。既然不愿意投亲,那怎么办呢?“既非可倚,形影相将”,不去投靠亲友,只有他孑然一身,形影相吊,走南闯北,“云水飘扬”。他把自己当时的生活状态描写得十分凄惨。   

  “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意思是说,早晨我看到哪一家人家的烟囱冒烟了,赶快走几步,那家做好了饭,及早讨上一口,去晚了就没的吃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