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宋王朝:烽戎底定(第二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赵宋王朝:烽戎底定(第二部)- 第10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赵普沉吟片刻,说道:“此事嘛,老臣也只能瞅机会替韩王说几句话,成与不成,老臣绝不敢应允。”
  德昌听罢十分高兴,朝赵普作了个揖,说道:“那本王先谢过丞相了!”停了片刻,才想起还没问赵普前来有什么事:“丞相找本王,有何事吩咐啊?”
  “也没什么大事,不过是来看看韩王,顺便请韩王替老臣在皇上面前告个假。”
  “告假?告什么假?”
  “今天是重阳节,皇上不是宣各位王爷到大内饮宴吗?皇上让老臣等作陪。老臣深感皇上的厚爱,只是这几天感到身体不爽,怕扫了各位王爷的雅兴。”
  赵德昌听罢哈哈大笑,说道: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一回 元戎太原忆往事(3)
“老丞相这假告得好没道理,又不是让丞相去打仗,到那儿不过是坐着喝酒,还怕累着不成?再说父皇既然宣丞相去,自然是丞相去得,真有病的,父皇也就不宣了。比如卫王,父皇知道他大病初愈,就没宣他嘛!老丞相千万别拂了皇上的美意。再说,丞相还要趁皇上饮得高兴,替本王提一提采苹姑娘的事儿呀!”
  “韩王是说卫王今天就不入宫了?”赵普听赵德昌这么说,不由得一块石头落了地,甚至有点惊喜,追问了德昌一句。
  “这还能假?阎承翰亲口对本王说的。”赵德昌一门心思都在刘采苹身上。“老丞相千万不要告假!”
  赵普故作勉强地点了点头,说道:“那老臣只好带病为韩王去触怒龙颜了!”
  “事成之后,本王一定重重地谢过丞相!”赵德昌随口说道。接着又低声嘱咐赵普:“不过丞相可千万别把父皇不召卫王入宫的事泄露出去,卫王这阵子也正烦躁着呢!”
  “韩王放心,老臣不是多事的人!”
  从韩王府出来,赵普一直在琢磨赵光义为什么不宣元佐饮宴,是元佐真的有病?还是赵光义也担心元佐在宴会上让自己下不来台?单凭这一点判断,赵光义对自己还是优容信任的。赵光义做事还真仔细,不宣赵元佐侍宴也就罢了,还把他瞒得死死的!赵普猛然间涌出个想法:赵光义之所以瞒着元佐,是怕他知道此宴把他排除而大发脾气,甚至闹出事来。自己正愁找不到赵元佐的不是呢,何不故意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他激他发怒,最好能激得他闹出事来!只要他闹出事来,自己不就有话可说了?他一路走一路想,到家时已经有主意了。
  看看天色将晚,赵普骑上马又出了府,嘴里嘟嘟囔囔背着唐人的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背了两遍,他觉得非常得意。刚才他把这首诗抄了一遍揣在怀里,就是要想方设法把诗递给赵元佐,让他明白如今皇帝已经把他当成了“异客”,当此重阳佳节,他的兄弟们都进了大内侍奉皇帝,就缺他一个人!就不宣他一个人!让他发怒,让他发狂!这可是唐朝人写的诗,又不是我赵普编出来故意挑唆赵元佐的,就算赵光义晓得是我赵普抄写,也没有理由说我有什么不对。
  他策马朝卫王府迤逦而来,远远看见孙全照正在府门外晃悠。孙全照见赵普来到,连忙迎上去行礼:
  “宰相大人是来找卫王吗?”
  赵普下了马,从怀里掏出那首诗递给孙全照,说道:
  “请小孙将军将这首唐诗转给卫王。今天是重阳节,为了表示对卫王的敬意,本相胡乱抄了一首古诗献上。时间紧迫,本相就不进府去了。”
  “丞相大人还有要事去办吗?”孙全照听赵普说“时间紧迫”,问了一句。
  “哦。”赵普若无其事地答道。“今天晚上皇上宣诸皇子和大臣们在大内赏菊饮酒,不知卫王准备好了没有?如果卫王已经赴宴,那就等他回来替本相把诗献上;如果还没动身,也该动身了!”说罢,驱马离开王府,来到大内。
  宴会在当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后苑里举行,赵普来到时,吕蒙正、张齐贤以及赵光义诸子许王赵元僖、越王赵元份、益王赵元、徐国公赵元偓等,还有前两年从房州赦回的赵廷美诸子赵德恭、赵德隆、赵德彝诸人都已在座。
  “老丞相,今天就坐在朕的左边吧!”赵光义见赵普步履蹒跚来到苑中,招呼他道。
  赵普深施一礼,说道:“那老朽岂不是鸠占鹊巢了!”
  “丞相太客气了,这些都是晚辈,朕岂能让他们压在开国老臣的头上!”
  众子侄随声附和,赵普也不再谦逊。落座之后,他一直仰头看着天上的弦月。赵德昌不解其意,笑着问道:“丞相为什么只管举头望明月?”
  赵普这才把目光移下,说道:“老臣是在仰望清光啊!”
  吕蒙正适时地接上几句:“老丞相触景生情,臣也不觉要发几句感慨了。陛下临御以来,南服宁谧,北虏丧胆,万民富足,百官尽职,何止是‘清光’二字可以囊括!臣愿陛下永享嘏福,绵长万世!臣提议,为陛下的康宁,为大宋的一统,干上一杯!”
  “干!干杯!”赵普、张齐贤应声附和,众子侄也都欢叫着举起了酒杯。
  赵光义将一盏酒饮下,高兴地说道:
  “吕丞相说得好哇!五代十国干戈纷飞,乱了六十年!如今经太祖皇帝和朕相继努力,除燕、云之外,可谓是大一统了。朕今天所以能如此坦然地和你们消闲饮宴,就是感到不算愧对你们,不算愧对后世了!朕也渐渐老了,现在想的更多的是大宋的百姓臣民。朕在晚年没有更多想头,惟一惦记的就是万民向化,都过上好日子,所以朕不想再端拱而治,想改个年号。朕想了这几天,认为‘淳化’更合朕意,几位爱卿以为如何?”
  张齐贤应声赞道:“端拱固然甚好,臣以为淳化更符合当今的国情,臣举双手赞成!不过陛下,臣听说近日来蜀中之民人心骚动,还有到京城来告状的,吕丞相,可有此事?”
  “还是贪赃之吏留下的积弊!”吕蒙正没有否认。
  “朕也有所耳闻。”赵光义敛起笑容说道。“所以朕才想改元淳化!不过光改元还不够,还要派良吏到蜀中去任职。赵丞相,河北都转运使樊若水一直干得不错,把他派到四川去担任转运使,或许会为朕安抚一道之民?”
   。 想看书来

第三十一回 元戎太原忆往事(4)
赵普接口答道:“樊若水的确是个干吏,做起事来很有魄力。只是臣听三司使说,此人近来有些怨气。”
  “什么怨气?朕一直对他十分欣赏啊!”
  “恕老臣直言。”赵普朝赵光义拱了拱手。“此人从开宝八年担任两浙转运使,后来调任京东,又调河北,如今再调他到四川,十四五年间一直没有得到大用,有些怨气,也是人之常情。”
  赵光义掐着手指一算,可不是嘛,不知不觉,樊若水已经当了十几年转运使了。“也是朕有些疏忽了。不过眼下四川急需用人,赵丞相替朕给他解释几句,让他再委屈两年,等到蜀中宁静,朕绝不会亏负他!”
  “陛下如此爱护臣下,樊若水一定会感激涕零!”赵普答道。“此事由老臣办理,陛下就不用操心了。还是再说些近点儿的事吧。陛下爱惜臣下,更要爱护皇子呀!自从莒国夫人薨逝之后,韩王一直十分伤感,陛下想没想过再寻一位贤慧之女安慰韩王呢?”
  “朕的骨肉,怎么会不想!”赵光义瞅了德昌一眼,有些嗔怪地说道。“莒国夫人十分贤德,可你非要弄个什么刘采苹进府,夫人能不生气吗?连朕都气了不少日子!”
  赵德昌一听这话,魂儿都快吓掉了!父皇为什么对刘采苹如此耿耿于怀?看这情形,大事坏矣!他正想着如何回奏,赵光义接着又道:
  “尽管如此,朕也早替他想好了。郭守文的二女儿十分聪慧,人也贤淑,朕正打算让宗正卿操办此事呢。郭氏嫁过来以后,德昌若是再敢冷落人家,朕就要严惩不贷了!”
  赵德昌虽然还了魂,又从头凉到了脚:只要父皇在位,刘采苹算是进不了韩王府了!郭氏是个什么人?连见都没见过呀,怎么会喜欢她?退一步说,自己对刘采苹情意正浓,哪里能容下什么郭氏?嗨!一片心思全白费了,还惹出了别的麻烦!他一句话也不敢说,心里却在嘀咕:有机会还得找赵普,让他把今天没办成的事儿办成!
  赵光义不再提赵德昌的事,端起酒杯朝赵廷美的长子德恭、次子德隆示意道:
  “朕与你们两兄弟饮了此杯!”
  二人唯唯,一饮而尽:“多谢陛下!”
  “你父王太刚愎了!”赵光义带些伤感地说。“朕本想让他在房州反省几天也就算了,没想到他气性那么大,竟然没容得朕召他回来!朕听到你父王的噩耗,哭得眼睛都红肿了!如今你们也都成了人,朕绝不能再委屈你们了。德恭,你到济州去当一任知州;德隆,你到沂州去当一任知州,替咱大宋守好一方土地,理好一方人民。朕会派最好的官给你们当通判。过了节就赴任吧!”
  赵德恭、赵德隆深拱而谢。德隆问赵光义道:“臣侄还有好几个小弟,怎么抚养?”
  “让他们随你二人分别到京东治所去。”赵光义不假思索地说道。“钱你们不用发愁,常俸之外,朕每年再给你们另赐三百万!”
  阎承翰急匆匆地来到赵光义身边,附在他耳旁说道:
  “陛下,出事了!”
  “快说!”
  “这,这……”看样子阎承翰不想让别人听见。
  “快说嘛!”
  “陛下千万可别发火啊!”阎承翰生怕赵光义一时接受不了。“卫王,卫王把他的府第放火烧了!”
  “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赵光义气得拍着案子大叫起来。阎承翰见无法遮掩,只得结结巴巴地奏道:“卫王又犯病了,他埋怨陛下今天没宣他,说是,说是陛下厌弃他了……”
  “大胆逆子,不识好人心的东西!朕只是看他病还没好利索,出于一片爱护之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