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历史故事经典案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期货历史故事经典案例- 第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示,目前注册仓单数量为204760吨,有效预报仓单为411860吨,也就是说,目前交割仓库中等待交割的硬麦数量为616620吨,这个数字已经大大超过了W T309合约的持仓量。   
  熟悉期货的人都知道,这个数字足以让人不寒而栗,根据持仓来测算,它意味着目前W T309的空头几乎全部为等待交割的现货实盘,目前符合交割标准的现货价不到1200元,巨大期现价差说明这些头寸如果在期货价格不跌到一定程度,足以弥补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的价位前是不会主动平仓的。这几天的事实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26日全天,空方前20名中只有河南正鑫的席位减仓21手,27日该合约单边只减仓68手,在连续跌停后,丝毫未见空方打算离场的迹象。   
  在离进入交割月只有1个交易日的时候,随着W T309合约的连续跌停,R708的悲剧似乎又要再次重演。   
  前些年,我国的期货市场曾经发生了如咖啡F703事件、苏州“红小豆602”事件、国债327事件等等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当时的期货市场让人们已经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经过多年的规范治理,我国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过分投机的势头已经初步得到了遏制,期货交易所已经从15家减少到了3家,经纪公司从500多家淘汰到了170多家,期货交易行为和管理也日趋规范。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重蹈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覆辙。   
  W T309今天的情况似乎并不是偶然的,通过观察便可以发现,持仓量的居高不下、持仓架构的过分集中等异常情况在前几个月时就已开始显现:多头挟巨量资金早已摆出一副逼仓的架势,空方则积极准备货源试图以大量实盘进行应对,巨大的期现价差导致注册仓单猛增。   
  根据7月1日的持仓排行显示,多头前20名持仓中浙江天地等浙江席位占了7个,上海浙石等上海席位有9个之多,仅仅两个地区的经纪公司在20名中就有16个之多。而按当天W T309合约单边持仓量126945手来计算,前20名多头已占到了多头持仓总数的85%以上,可以说,当时如此之高的持仓比例已经随时可能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   
  此外,统计表明,仅在交易所公布的前20名持仓中,9月多方的席位在W T309及后续月份就已持有近4万手的空头头寸,9月大量的多头正是1月空方的主力。这是巧合还是由于同一席位不同的客户持有的头寸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种现象是否是造成目前情况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今年天胶等期货品种逼仓的失败证明,我国的期货市场发展已经日趋成熟,交易所不断扩充库容,已经不再实行限量交割,同时参与其中的交易商也与日俱增,任何逼仓行为都已经很难成功。如果能事先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此次W T309逼仓失败后暴跌的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另一方面,许多股票投资者都知道,涨跌停板具有涨时助涨跌时助跌的道理。同样,在期货市场,尤其是发生特殊情况时更是如此。因此,事后采取科学、严密的有效措施,来积极的尽快的释放风险也是可以减小对市场的负面影响的,而以2%的速度连续跌停或是最终导致交割违约事件的发生无论对我国期货市场发展进程、期货投资者的心理层面还是对该品种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   
  在期货市场刚刚狱火重生初露曙光的今天,所谓的逼仓行为无论成功与否势必都会给市场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监管部门首先还应继续积极有效的加强监管,杜绝分仓、对敲等违规事件的发生;同时,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否也是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应尽快出台《期货交易法》,加强立法,使我国期货市场的法制进程与期货市场的发展速度相一致,从而真正作到有法可依。            
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上海“粳米事件”回顾     
       粳米期货交易因具备发达的现货基础、市场流通量大而一度表现十分活跃,在早期的粮食期货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94年上海“粳米事件”发生后,监管部门暂停了粳米期货交易。时至今日,众多业内人士在谈到恢复与开发大品种期货交易时总要提到粳米。因此,对上海“粳米事件”作一个全面回顾与总结是很有必要的。   
一、事件起因与经过   
        粳米期货交易从1993年6月30日由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首次推出到1994年10月底被暂停交易,价格出现过三次明显上涨:第一次,1993年第四季度,在南方大米现货价大幅上涨的带动下,粳米期货从1400元/吨上升至1660元/吨;第二次,1994年春节前后,受国家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的影响,期价从1900 元/吨涨到2200元/吨;第三次,1994年6月下旬至8月底,在南涝北旱自然灾害预期减产的心理作用下,期货价格从2050元/吨上扬到2300元/吨。   
        到了7月初,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出现多空对峙局面。空方认为:国家正在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平抑粮价政策的出台将导致米价下跌;多方则认为:进入夏季以来,国内粮食主产区出现旱涝灾害,将会出现粮食短缺局面,而且当时上海粳米现货价已达2000元/吨,与期货价非常接近。双方互不相让,持仓量急剧放大。随即,空方被套,上粮所粳米价格稳步上行形成了多逼空格局。   
        7月5日,交易所作出技术性停市之决定,并出台限制头寸措施。   
        7月13日,上海粮交所出台了《关于解决上海粮油商品交易所粳米期货交易有关问题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召开会员大会,要求多空双方在7月14日前将现有持仓量各减少l/3;上述会员减少持仓后,不得再增加该部位持仓量;对新客户暂不允许做粳米期货交易;12月粳米贴水由15%降至l1%;交易所要加强内部管理等。   
        随即,多空双方大幅减仓,价格明显回落,9412合约和9503合约分别从2250元/吨、2280元/吨跌至最低的2180 元/吨和2208元/吨。   
        谁知,进入8月,受南北灾情较重及上海粮交所对粳米期价最高限价规定较高的影响,多方再度发动攻势,收复失地后仍强劲上涨,9503合约从最低位上升了100元/吨之多,9月初已达到2400元/吨左右。   
        9月3日,国家计委等主管部门联合在京召开会议,布置稳定粮食市场、平抑粮油价格的工作。   
        9月6日,国务院领导在全国加强粮价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抑制通货膨胀是当前工作重点。受政策面的影响,上海粳米期价应声回落,价格连续四天跌至停板,成交出现最低纪录。   
        9月13日上午开盘前,上海粮交所发布公告,规定粳米合约涨跌停板额缩小至10元,并取消最高限价。受此利多刺激,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中粳米期价连续以10元涨停板之升幅上冲。这时,市场上传言政府将暂停粳米期货交易。于是,该品种持仓量逐日减少,交投日趋清淡,但价格攀升依旧。   
        到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证券委《关于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和进一步加强期货市场管理的请示》。传言得到证实,粳米交易以9412合约成交5990手、2541元/吨价格收盘后归于沉寂。                
二、上海“粳米事件”的总结与反思   
        1.从此次“粳米事件”全过程看,当时期货市场运作还很不规范。从交易所方面看,对已有的规则制度不能严格执行,对那些违犯规定又不接受处罚、煽动闹事者不能及时处理;在市场出现风险时出台的系列文件和措施又难以体现公正性和科学性;上海粮交所会员数量少,且会员结构不合理。从经纪公司方面看,其不规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在片面追求开发客户数量和交易额现象。二是在交易过程中不能将自营和代理分开。三是一些经纪公司中的大户联手造市,操纵市场,从中牟利。部分客户由于对期货市场缺乏足够了解,进行粳米期货交易时盲目跟进,出现亏损时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迁怒于交易所。这一切都说明当时的投资者很不成熟。   
        2.“粳米事件”的发生并非品种自身的问题。粳米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必然受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影响,但其价格根本上还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那种认为是粳米期货价格的上涨从而带动了现货价格大幅上升的观点有些片面。1994年粳米现货价格上涨迅猛,原因是现货市场供求矛盾失衡,呈货紧价升态势。反过来看,在停止粳米期货交易后现货价并未下降,仍持续上涨,到11月下旬全国大多数粮食市场粳米价格已迅速升至2800—2900元/吨。自上海“粳米事件”后,国家加大了对整个期货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对一些粮油交易所的有关品种影响很大,粮食期货市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萎缩。   
        作为大宗粮食品种,粳米期货交易一度吸引了众多生产者和经营者,使得粳米远期价格得到较充分的体现。另外,粳米流通性强,价格波动大,客观上有大规模的套保需求。由于粳米期货市场规模大,投资者众多,形成价格合理。从粳米期货价格、现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二者是吻合的,这也有利于粮食生产、储备和加工企业等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当时暂停粳米期货交易,是出于稳定市场、抑制过度投机的目的,实际上完全可以通过完善交易规则、结算、交割制度等来控制风险,发挥其大品种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以利于期货市场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3.从上海“粳米事件”发生的全过程看,交易所的规则制度缺乏连续性、公正性和科学性,打击了投资者的参与信心,妨碍了市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