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博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石油大博弈-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第十九章  石油大较量
  (P293)到1944年8月末,盟军已因燃料不足而放慢了速度。燃料集中在诺曼底,本来用火车运送最为便利,但没有合适的线路,只得使用卡车。一望无际的运油车队缓缓蠕动,不仅速度慢,而且随着战线的前移增大了车队的自身油耗。隆美尔在1942年的北美战场上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巴顿甚至在8月28日写给儿子的信中怀疑有人作祟绊他的手脚,因为他的部队少得了14万加仑汽油。他不知道,兄弟部队也面临燃料不足的难题……
  第五部分 碳氢化合时代:新角色与新危机
  第二十章 新的重心
  (原稿9页倒数第三段) “石油行业团结起来对抗这个协定,完全是莫名其妙的,”依克斯对罗斯福抱怨说。这个协定作为一项条约呈交参议院,但是很快遭到不体面的失败。1945年1月罗斯福政府撤回了这个协定。不久,重新审议这个协议的努力暂时中止,因为罗斯福和他的高级顾问们动身去苏联克里米亚的雅尔塔同约瑟夫?斯大林和温斯顿?丘吉尔一起开会。他们的目的是为战后国际秩序奠定基础,并划分战后世界各国的势力范围及其形式和规模……
  第二十一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石油秩序
  (原稿22页中间一段) 美国和英国都在努力保持伊朗独立和领土完整。伦敦方面明确表示,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的石油地位是该公司皇冠上的明珠,将不惜任何代价来保住它。面对这种局面,吸收美国石油公司更直接地卷人伊朗石油业是有重大价值的。政治和商业的现实情况为英伊石油公司和两家美国石油公司——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及纽约美孚石油公司——之间的交易奠定了基础。1947年9月,这三家石油公司签订了为期20年的合同……
  第二十二章 五五平分:石油交易的新协议
  (原稿35页第三段) 战争期间,赚大钱的欲望逐渐逝去。战争的结束重新呼唤起格蒂对巨额金钱的渴望。起初,他深信制造可在各类公路上行走的活动房屋,必定可以发一笔横财。不过经过一段努力之后,格蒂放弃了这一计划,还是转回到驾轻就熟的石油业。早在他认真研究中立区沙特租让权之前,格蒂便向往那块土地。他说:“要是想在石油界成为大人物,必须能在中东站住脚。”他的机会来了……
  第二十三章 “老摩西”与伊朗
  (原稿47页倒数第三段) 哈里曼立即意识到受到威胁,他抿起嘴唇,强压怒火,以坚毅的声音回答道;“阁下,你必须明白,我一生中经历过不少危险局面,不会被轻易吓倒。”
  阿亚图拉耸一耸肩膀,说:“那好啊,不妨试试看……”
  第二十四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
  (原稿59页第三段) 其实,美国的决策人并不是杜勒斯,而是艾森豪威尔。这位总统对于美国应当采取的立场,早已胸有成竹。在他看来,诉诸武力既无取胜把握,亦无开战理由。美国对策的实质就是防止英、法的军事干预。他认为,欧洲国家没有能力在埃及建立一个有生存能力的驯服政府……
  第二十五章 “发现大象了”
  (原稿73页第三段) 1957年春季,正当苏伊士运河危机行将结束,而马太正在与伊朗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时候,有消息说,一家日本公司正在为从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取得租让地以便勘探中立区海域而纠缠不休。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因为,由壳牌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石油公司组成的实力强大的集团也已对同一区域发生了兴趣……
  第二十六章 复杂局面中的欧佩克
  (原稿84页第二段) 在最初几年,欧佩克事实上只取得了两个成就,它使各石油公司不敢轻易地单方面采取重大步骤。再就是各石油公司不敢再降低标价。除此之外,许多理由使欧佩克在最初的10年里没有多少建树。除伊朗外,所有成员国的地下石油储备都通过合同属于特许权所有人——即各石油公司,因而限制了这些国家的控制能力。再者,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石油出口国彼此都是竞争者;他们必须考虑占有市场,以维持收入。因此,他们并不敢疏远他们赖以走向市场的石油公司……
  第二十七章 碳化氢人的时代
  (原稿95页第二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顺利发展的几十年间,一场新的战斗一直在进行着,这场战斗虽然没有在报纸头版的新闻公报中反映出来,但在每日的贸易新闻的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这是一场反映现代工业社会伟大变革的战争,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后果,对国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组织和方式也造成了深远影响。这就是煤炭和石油为争夺消费者的心及钱袋的战斗……
  第六部分 争夺世界控制权
  第二十八章 相互交织的年代:国家VS。公司
  (原稿114页倒数第二段) 1969年12月,卡扎菲粉碎了一次未遂政变,巩固了政权,现在可以腾出手来解决石油问题了。1970年1月革命指挥委员会要求提高石油标价,卡扎菲警告在利比亚的21家石油公司,如有必要将禁止生产以达目的……
  第二十九章 石油武器
  (原稿132页第二段) 尼克松最后向沙卡夫保怔:将派基辛格谈判。尼克松还要沙卡夫和其他外交部长放心,尽管基辛格有犹大血统,但他“不会屈从于国内犹太人的压力”。同阿拉伯外长会谈结束后,基辛格告诉他的助手,他对会谈中没有提到石油问题感到吃惊,而且阿拉伯人不大可能用石油武器来对付美国……
  第三十章 “以生存作赌注”
  (原稿138页中间段) 在美国,能源不足直接动摇了美国资源用之不竭的信念。这种观念已经成为美国的一种特性和经验,直到1973年10月,大部分公众甚至不知道美国进口原油。但开车人在几个月时间里,莫名其妙而又无可奈何地看着汽油零售价上涨40%……
  第三十一章 欧佩克对石油的统治地位
  (原稿151页第二段) 不管出于政治和经济上何种考虑,沙特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欧佩克会议上有目的地和坚决有力地贯彻他们反对继续提高石油价格的政策。他们坚定不移的立场曾一度迫使欧佩克接受两个不同的价格:一个为沙特及其盟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制订的低价和一个为另外11个成员国订的高价。当别的石油出口国寻找提价理由时,沙特相反却提高产量,试图削弱市场。但这样一来,他们困窘地发现,他们的生产能力并不如预先设想的那么高……
  第三十二章 各国石油政策的调整
  (原稿159页最后一段) 日本国内发生了争夺能源决策权的激烈斗争。尽管如此,日本仍从各方面大幅度调整其能源方面的立场。这一立场是以60年代初以来一直能取得廉价和可靠的中东石油为基础的。现在中东石油再也谈不上廉价可靠了……
  第三十三章 第二波震荡:大恐慌
  (原稿177页第四段) 接下来便是真正的石油短缺。伊朗毕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但若以全球需求量为5 000万桶计算,短缺量也不过4%一5%,为什么4%—5%的供给短缺会使价格上涨150%呢……
  第三十四章 “我们命在旦夕”
  (原稿188页第一段从而史威夫特开始) 而史威夫特仍以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职业口吻向美国一端震惊的听众继续叙述着眼前所发生的情况。“我们命在旦夕,”是她的最后一句话。随后一个衬衫上别着霍梅尼画像的伊朗年轻人就从她手中抢走了话筒。美国人都被蒙住眼,被带走并关押起来……
  第三十五章 石油成了极端重要的商品
  (原稿204页第三段) 当然,早在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当石油还处于它商业时代的初期,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油价大起大落时,石油就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了。而且,人们也认为石油不同于其他商品。经过第二次石油冲击的风波之后,国际原油交易的一半以上是在现货市场或以现货市场定价出售的……
  第三十六章 让人冷汗直流:石油价格会下跌到什么程度?
  (原稿220页第三段) 石油世界的普遍反应是震惊。欧佩克发生了痛苦的分裂。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希望欧佩克采纳新的更低的定额以把价格恢复到每桶29美元。高产的国家,主要是沙特和科威特,坚持恢复市场份额的立场。同时,欧佩克的两个主要成员国,伊朗和伊拉克,已陷入一场殊死搏斗之中,而且伊朗对阿拉伯石油出口国的敌意也丝毫没有减少……
  尾声
  (原稿232页第一段) 1990年8月2日凌晨2点,幻影破灭了。10万伊拉克部队发动了对科威特的入侵。伊拉克的坦克沿着六车道高速公路向科威特城驶去。于是,冷战后的第一场危机以地缘政治性的石油危机形式出现了……
  致谢
  大事年表
  译后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我们的计划”:约翰?洛克菲勒和美国石油联合体(1)
1865年2月的一天,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发生了一场奇特的拍卖活动。该城最为成功的一家炼油厂的两个高级合伙人又一次为扩展的速度发生了争吵。更为谨慎的一方,莫里斯?克拉克以散伙相要挟,而作为合伙另一方的约翰?洛克菲勒出乎意料地表示同意。接着两个人同意举行一次私下拍卖,出价最高的一方取得公司。
  报价从500美元开始,但很快上升。莫里斯?克拉克很快出到万美元。洛克菲勒不动声色地提到5万美元。克拉克举起双手,说道:“约翰,我不加了。这买卖归你了。”洛克菲勒提出当场开出支票,克拉克说不必着急,于是两人握手告别。
  那次握手标志着现代石油业的开始,并使宾夕法尼亚近乎疯狂的繁荣所造成的混乱状况出现了秩序。这种秩序的代表形式即美孚石油公司。在力图完全支配和控制世界石油贸易的过程中,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