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作霖传- 第3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腾笑中外,杀人越货,苦我人民,秽德腥闻,众所共见。”在摆出奉军的种种劣行后,接着斥道:“时至今日,传芳纵可忍,而士兵不能忍。士兵能忍而人民不能忍,并宣布惟张作霖一人是讨。”把打击面缩小到张作霖一个人身上。  向南京进击的孙军一路顺风。19日,孙军抵达镇江,胁迫南京。20日,孙军迅速进抵南京下关。  在孙军兵临南京城下时,杨宇霆慌了手脚,连忙在督军署召开苏军将领会议,参加的有陈调元、白宝山、马玉仁等师长,这些师长平时都遭到过他的训斥。这一次,杨宇霆放下架子,虚心讨教。但是,由于杨宇霆对苏军将领以前的轻藐表现,使他们心怀二志,同孙传芳早已暗通款曲。这些来往,杨宇霆一概冥蒙不知。会上,苏军将领一言不发,都在暗中庆幸。会议不欢而散。  杨宇霆只好同他的参谋长臧式毅商量办法,臧式毅建议尽快把奉军守军丁喜春师撤离南京,以免遭灭顶之灾。杨宇霆立即下令丁喜春师向城外集结,但丁师刚一启动,就被陈调元师侦知,迅速把丁师缴械。原来陈调元以江苏帮办的名义,时常宴请奉军师长丁喜春和其他高级军官。此时,陈调元又在宴请丁喜春和团营长们,觥筹交错之际,突将该师包围,以致一枪未放,全被缴械,军官均被俘。  杨宇霆一看大势已去,就顺着密室暗道逃出南京。后经江北浦口,乘火车北遁。杨宇霆逃出后,立即通告姜登选北撤。  当时由东北到安徽上任的旅长刘翼飞,刚到上海,就遇到孙传芳大军的偷袭。他在丹阳和孙军打了几个小时,实力不支而撤退。后部队被打散,他化装为僧,才躲过一劫。辗转回到沈阳,进见张作霖。张作霖朗声说道:“你回来了,好极啦!听说你化装当和尚啦。他妈的!在江南只有你跟孙传芳打了八个钟头的仗,别人他爹妈少给他装个胆,一枪没放,全投降了!”①说明张作霖对杨宇霆、姜登选是不满意的,但他还是偏袒他们。  孙传芳军一路追击,直达徐州,把奉军逐出江苏,即停了下来。奉军退到山东境内。彼此以鲁苏边境为界,停止战斗。就这样,江苏、安徽两省又交给了直系军阀。至此,浙奉战争结束。孙传芳返回驻地杭州,以浙闽苏赣皖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名义,领有长江下游五省,形成了直系军阀的一支独立的势力。  21日,孙传芳凯旋进入南京。关于杨宇霆和姜登选的败退北归,著名历史学家金毓黻论道:“是时,奉军乘胜而南,绝兖徐,逾江淮,孤军深入,本为兵家所忌。孙传芳方握重兵,虎视于浙西,随时可蹑奉军之后。宇霆非不知兵,乃竟不顾一切,毅然南来就职,以为乘奉军方张之势,可安坐鞭笞江南也。江南士夫素轻视辽人,为宇霆所知,故峻崖岸以临之。奉军与江苏军,又主客异势,互相猜防,传芳从而乘之。以故莅任曾不两月,而呈摇摇欲坠之象。初撤上海军,继则南京亦不能守。遂偕郑谦北返。传芳不费一兵,连获苏皖两省,此宇霆急切轻进之所致也。”②这个分析评价真是入木三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松龄崛起(1)
这一节,我们要着重介绍奉军后起的将领郭松龄。因为浙奉战后,奉军内部爆发了人们意想不到的郭松龄倒戈反奉事件。  郭松龄,字茂宸,奉天沈阳人,1883年生。祖籍山西省汾阳县。其远祖戍边来到东北,后一支流落到沈阳东郊鱼樵寨落户。鱼樵寨现在是沈阳市东陵区深井子乡赵家铺村,郭松龄就诞生于此。其祖父是一位粗通文字的农民。其父名复兴,字恢原。自幼苦读,终未得志,只得在乡镇做私塾先生。他好学不倦,教书认真,受到学生的爱戴。郭松龄的母亲是一位性情温和、明达事理的女性。郭松龄的父母对他的影响很大,初步奠定了他为人处世的品德基础。  郭松龄家境贫寒。他从小就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穷困生活。有时青黄不接,他们母子不得不到邻村乞讨。童年的痛苦生活在郭松龄的心里打上了深刻的印痕,使他对贫富不均的社会非常不满。  9岁时,他的父亲回村设馆授读,郭松龄才得以入馆念书。入学前,他的父亲曾经抽时给他讲过启蒙读物。他背诵过《三字经》《百家姓》等书。入学后,他学习努力,勤奋刻苦。加之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很快就熟背下了一些儒家经典。三年的私塾生活使他具备了相当深厚的中文知识,并且练就了一笔好字。  12岁时,又逢中日甲午战争,辽东百姓流离失所。私塾馆倒闭,家里失去生活来源。作为长子的郭松龄提出外出做工,以贴补家用。靠亲戚帮忙,找到给地主当“半拉子”的工作。所谓“半拉子”,就是只能算半个劳力赚钱。从13岁到16岁,一干就是4年。据当地老人回忆,一提起郭松龄的名字,人们还是管他叫“郭半拉子”。  他给地主做工是实实在在的重体力劳动。后来尽管他已经做了一个整劳力的活,地主还是不给他长工钱。为了养家糊口,他只得忍气吞声。但在这段时间里,他拼命学习,挑灯苦读。读书很杂,阅读了很多中国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之类。后来,地主家失窃,诬陷郭松龄。郭松龄被迫辞了工,到外边去打零工维持生活。此时,他的父亲盼望儿子能有一个好前程。就在郭松龄劳动之余,指导他学习科举考试的有关课程。郭松龄更加刻苦攻读,渐渐地人们发现,郭松龄已经可以为他们写一些各种文契了,因此管他叫“农民秀才”。直到19岁,才结束了打工生活。这段苦难的人生经历,使郭松龄产生了憎恨富人、同情穷人的爱憎分明的情感。从而,使他后来走上了革命道路。  19岁时,郭松龄的父亲在城里找到一份工作,有了收入,就不让郭松龄打工了。利用同窗的关系,把郭松龄送进了书院学习。这个书院是沈阳城南常王寨的董汉儒开设的。书院是高级塾馆,是董汉儒私费开设的。因为他和郭松龄的父亲有同窗之谊,所以免费接受郭松龄就读。董汉儒是一位坚持操守的清末举人,反对八股考试,提倡“致用之学”,培养“真正之才”。他经常用中国历史上的治世文臣、爱国武将来激励他的学生。在两年的学习中,郭松龄在思想和学业上都大有长进。董汉儒成为了郭松龄的恩师。郭松龄不忘师恩,在当上高官后,经常去探望董汉儒。并用自己的钱,把董汉儒的小儿子送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郭松龄是知恩图报的人。  1904年,日俄两国为了瓜分中国东北,爆发了日俄战争。日俄两军在奉天地区展开大会战,建筑化为废墟,人民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生灵涂炭。热血的爱国青年有的入伍参军,有的出国学军,一时形成“尚武”的风潮。  1905年赵尔巽出任盛京将军,节制东三省。他为了训练军事人才,遵照陆军部章程,锐意创办了奉天陆军小学堂。这是“培养陆军将校之初基”,是培养陆军初级军事人才的新式军校。学制三年。课程参照保定军官学校预备班来设置,中西兼顾,内容实用,分为基础课和军事课两种。基础课开设国文、修身、历史、外语(日语、英语),此外还有算学、物理、生物、地理、测绘等近代科学基础知识。军事课设步兵操典、射击教程、兵器学、地形学、筑城学、战术学等。学堂总办由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蒋方震担任。教官都是国内军官学校毕业或留日、留德学习军事的人才。  郭松龄看准机会,抓住机遇,报考了这所军校。虽然已经超龄,但由于总成绩最优,被破格录取为正班生。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他学习非常勤奋,极其刻苦。各科成绩都是最优,受到学堂总办的特别嘉奖。适逢1906年,赵尔巽又在该学堂内增设了一所陆军速成将弁学堂,通称为“老速成”。学制一年,与以后成立的东三省讲武堂相同。因郭松龄成绩突出,被推荐到速成学堂学习。这是一所全新型的中等军事学校。教官思想活跃,各种新思想可以半公开地传播。青年教官方声涛是留日回国的同盟会员,经常在课堂上宣传爱国思想。郭松龄同方声涛接触甚多,也接受了方声涛宣传的反清革命的思想。  1907年郭松龄从速成学堂毕业,因考试成绩名列优等,被选送到北洋陆军第三镇见习。期满后调回奉天,升任盛京将军衙门哨长。哨长就是新军的排长。他很快把散乱无序的部下训练成纪律严明的队伍,得到奉天陆军统领朱庆澜的赏识。朱庆澜便把郭松龄调到自己身边,倚为亲信,加意培养。  

松龄崛起(2)
1909年,郭松龄随同朱庆澜调往四川成都驻防。先任新军连长,后升任卫队营长。朱庆澜是同情反清革命的爱国将领,他的周围集聚了一批同盟会员,如方声涛、程潜、姜登选、叶荃等。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介绍,加入了四川新军的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四川各地宣告独立。郭松龄等积极拥戴朱庆澜为大汉四川军政府副都督。后来四川巡防军以“川人治川”的口号,排挤外来的新军。朱庆澜被迫离开四川,郭松龄等计议离川返奉以策应革命。  在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时,他对军士连的学员说道:“我小时家贫给人当雇工,没有念多少书。后来故宫招考站岗的,只要能写出姓名和住址就行,我被录取了。以后陆军武备学堂(奉天陆军速成小学)招生,我也考上了。我没有念过几年书,全靠自学;以后考陆军大学,也完全是靠自学的。一个人不学习不行。”①郭松龄酷爱学习,追求进步,其思想完全站在革命一方。  郭松龄于1911年11月上旬返回奉天。他积极参与了张榕领导的联合急进会的活动。其时,在奉天女子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员的韩淑秀,也积极参加革命。据李坚白的回忆录记道:“公乃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