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碳之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以碳之名- 第1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辨出他们究竟存在何种政策分歧。因此,给人印象爷俩比*一个鸟样,是“不存在一毛钱价值差别”的两个竞选组织。其实这是误解,无论内政还是外交上,这两党的政策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一般认为共和党是右翼政党,政党基础来自中产阶级,精英阶级,代表有钱人利益。受到大企业、财团、军工石油联合体和金融寡头的支持。他们的精英如大小布什、切尼、道格。费斯赖丝、沃尔福威茨等被认为代表石油军工联合体的利益,所以领导推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而*党则是一个左翼政党,政党基础来自基层老百姓、有色人种、少数民族、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相对来说比较草根,受到下层广大民众以及环保、同性恋、女权以及其他思潮左倾的一些团体的支持。不过,*党人和金融寡头过从也甚密,掌握美国人钱袋的犹太裔选民,大部分选票都投给*党,而奥巴马的上台,据说就受到高盛公司和索罗斯等的鼎力支持。
  正因为各自代表不同利益说话,所以美国人有句谚语,叫“*党人属于摩根,共和党人属于洛克菲勒”
  注:摩根士丹利,金融史上的传奇人物,华尔街金融寡头的化身;洛克菲勒,洛克菲勒石油帝国的缔造者,石油军工联合体的象征
  另外,两者在价值观和施政理念上也存在明显差别。*党人较理想主义,推崇*、*等“普世价值观”,主张推动社会变革;共和党人相对保守,坚守新教伦理、自由市场、个人主义等传统价值观。*党人主张加强对社会和经济的控管,共和党人则强调自由竞争的重要性,当好“守夜人”。在国际关系上,两党都在追求美国利益,但*党重协调,而共和党喜欢奉行单边主义,美国利益至上的行事风格表现的更*裸一些……。
  也正因为各自代言利益上和政治理念上的差别,使得美国在出现政党轮替后,无论内政还是外交上的政策都会作出相应调整,在暖化这个重大问题上更是这样

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立场和利益所在(2)
由于*党人左派色彩浓,在施政理念上和欧洲国家相似,也就烙上了环境政治的印记。比如前面说过的*党人副总统戈尔,他本身就是一个狂热的暖化推动者。*党人克林顿主政期间,他们推动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在*党人主导的众议院获得通过,但却遭到参议院的否决。因为当时的参议院为共和党人把持,共和党人对所谓的暖化不感冒,认为它是危言耸的蛊惑,甚至是极端环保势力用于摧毁现代工业文明的阴谋。
  紧接着,共和党人小布什上台后,2001年6月11日,突然单方面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他的这项决定,在国际上饱受诟病,被谴责为美国一贯秉承的本国利益至上主义,罔顾人类危亡,是导致各国不能落实减排指标的元凶。国内也是嘘声一片,说他代表了石油集团的利益。其实,这件事本身所体现出的,正是驴象两党在气候问题上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另外,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行为,也不能单纯认为是迎合石油军工联合体的利益。说实话,作为一个总统,政治信念坚定,颇具原教旨主义色彩的小布什,在维护美国整体国家利益上,还是相当不含糊的。就退出《京都议定书》这件事来看,他所作出的决定,很大程度上还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因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一旦走上强制减排的轨道,在被允许的排放指标内,美国无法做到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所以布什认为,这会损害美国经济,甚至将环境保护主义视为苏联解体后共产主义者的新动向。
  同时,对于全球暖化的说教,布什个人是非常不以为然的。认为气候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最理智的方法不是试图改变它,而是努力适应。在被问及对戈尔那部电影(难以忽视的真相)时印象时,他回:“不相信”(Doubt it)。其后补充说:“我认为我们必须辩清这些温室气体是由人类活动,抑或是自然现象造成,一面致力发展既改善我们的生活,同时又保护环境的技术。”
  尽管因不买《京都议定书》的账,而备受舆论挞伐,说他一心考虑石油公司的利益。但也就是这个不接受强制减排的布什政府,接连出台了《国家能源政策法案》(2005)和《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2007),规定了可以减排温室气体的能源替代方案,如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近年来,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幅度,其实远低于鼓吹减排最积极并且确定了减排目标的欧盟各国,2006年更首次出现减幅。
  2008年,在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片沮丧情绪中,美国人将来自伊利诺州的*党人奥巴马簇拥上台。这个政治光谱上具有明显左派色彩的黑人总统,一*和党政府在气候问题上的消极态度,大幅提升了关注的调门。
  2008年11月19日,奥巴马在当选后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毫无疑问是美国和世界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这已被科学证明是确定无疑的现实。”紧接着,奥巴马政府声明:美国必须重回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轨道,与国际社会紧密合作,以便恢复美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领导地位,特别是恢复美国在绿色能源技术领域的领导作用。奥巴马本人更特意强调:“一个不能掌握自己能源的国家是没有未来的”。这表明,新一届的奥巴马政府,已经敏锐的捕捉到碳游戏中所蕴含的巨大战略利益,并准备自欧盟手中夺取气候议题主导权了。同时也昭示着,在金融泡沫破灭后,大力发展绿能产业,已经被美国政府当作继信息技术后,拉动经济增长并维护其科技龙头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立场和利益所在(3)
这种理念被迅速转化为行动,反映在内政外交的诸多方面。2009年6月,美国参议员外事委员会主席克里的国会演说中,甚至把气候问题与反恐问题一并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紧接着同年6月22日,美国国会通过《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就连中美谈判的重点,也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和货币问题转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这些事件预示着,*党人驾驭下的美国这艘大船,已经迅速调整国家战略航向,由原来的阻扰力量,转变为全球“碳政治”的积极推动者。
  还有一个动向不能忽视,即早于奥巴马政府上台前,美欧合流,联合压发展中国家减排的苗头已经很明显。就如前面说过的,2008年8月,西方G8领导人会议上就温室气体减排长远目标达成一致意见,八国领导人在一项声明中说,八国将与《气候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2050年温室气体至少减半的长期目标,在相关缔约方谈判中与其他国家讨论并通过。这项声明以2050年的远景减排目标,绕开《京都议定书》中约束发达国家近期减排量的相关规定,并刻意强调“与《气候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他已明确透露出这样的信息,要实现减排目标,不能仅发达国家减低排放量,发展中国家也必须被纳入这一框架内,大家一起减。这已经露骨的表明:欧美国家要合谋撕毁《京都议定书》了。
  《京都议定书》 (英文:Kyoto Protocol,又译《京都协议书》、《京都条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参加国三次会议制定的。其目标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该气候条约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当时共有84国签署,议定书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个国家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超过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至今美国仍未签署该协议。
  为什么要特意介绍这个《京都议定书》,因为它是气候谈判进程中的里程碑式文件。此前的气候框架公约缔约国会议上只表达了减排温室气体的意向,并没有明确减排量。而正是这份《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对发达国家的减排份额开始作出明确要求。
  即规定2008—2012年期间,主要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其中欧盟將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消减7%,日本削減6%。
  之所以说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也就是以上的减排指标的明确化,它表明欧盟集团所导演的大减排游戏,已经实现由设想到执行的转化。该议定书还有一个特点,即它根据《气候框架公约》所确定的“共同但区分责任承担”的原则,它只明确了发达国家的具体减排指标,没对发展中国家作具体要求。
  也正是因为没被要求明确减排量,中印等国都签署了《京都议定书》,自己不承担具体责任嘛,我签你减排这事倒不坏。美国一开始也签了,但后来退出,原因前面已经讲过。当然,对于不签的理由拿中印作挡箭牌,紧咬着两个温室气体大国不放,言之中印不承担减排责任,自己签了不起多大作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美国在气候问题上立场和利益所在(4)
其实,对二氧化碳战争推动者欧盟来说,《京都议定书》只是一个跳板,战术性设计。最终目的还是将发展中国家套进来,拿他们当最主要被牺牲对象的。否则如就此止步,固守《议定书》的框架,仅明确发达国家的减排指标,自己苦心设的局就失去意义。打个比方,这就如同几个骨干在设计了一套传销理念后,却只有他们几个在上窜下跳一样,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