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建伟国学精要讲稿:汲取国学精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连建伟国学精要讲稿:汲取国学精华-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性和紧迫性。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6%的学生支持国学进校园,大学生也普遍认为应该要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只是缺乏渠道而已。
引言(4)
    目前,重振国学已成为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关注的文化热点。为促进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凝聚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国学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台湾相对来说在国学的研究上还是比较深的,特别是陈立夫先生,陈立夫先生曾经当过国民党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到了台湾以后,他就研究儒家文化。他后来就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把儒家的四书一以贯之,编成了一本书叫《四书道贯》。很厚的一本,我在北京琉璃厂买到过。近年来,一般的书店也能买到。

    当时我就提了四点建议:

    第一,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应在中央以及各个省(区、市)电视台、报刊上定期开辟国学讲座与专栏,积极有力地宣传国学,并使之深入人心。这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向全世界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风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所以像《光明日报》现在就有专门的国学专栏,还包括《人民政协报》。

    第二,应在国内各大专院校开设国学的必修课程,将国学经典引入大学课堂,也应将国学精华的章句引入中、小学的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朗读活动,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趋完善,人文素养得到提高。中国人民大学专门成立了国学院,有几个大学也有,但还是很少,凤毛麟角。

    第三,鉴于目前研究国学的专家大多年事已高,应该抓紧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中青年国学研究专家和国学师资队伍,才能对各级各类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研究国学的人真是越来越少了,所以我说为什么大学开不出国学课,也并不是不想开,主要还是缺少老师。你开课是要有一批人的,这批人哪里来呢?像现在,60岁一刀切,切光了。实际上,中医到60岁才刚入门。所以我觉得我们老师60岁一刀切、切光了,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们现在的校园里,很少能碰到高水平的中医教师。为什么?因为60岁退休走人。那么,学国学的人呢,看过几本传统文化的书啊?而且要融会贯通,要付出自己的汗水,等到你有点通了,就年纪大了。所以最近我在看季羡林的一些文章,在看启功的一些文章。启功自己号称大熊猫,大熊猫是国宝嘛,但是反过来,大熊猫老了嘛,启功也过世了,国宝也越来越少。

    第四,就是中华传统文化是海峡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所以有关部门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大力推动海峡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使之参与范围更广,参与层次更高,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这一篇是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的提案,我今天先讲一下,我觉得有一定的好处,使大家知道,什么叫“文化”?什么叫“国学”?我们应当怎么对待它。

    下边我讲编写说明,就是我为什么要编写《国学精要》。
引言(5)
    据李朝全先生的考证,中国的著作最早被翻译介绍到西方去的书籍,就是现今在中国已濒临失传的《明心宝鉴》。我实际上给大家讲的就是这本书。“明心宝鉴”这个题目就使得我们的心光明起来,明亮起来,所以叫“明心”,这个明就是“光明的”、“明亮的”;“鉴”就是镜子,它使人的心能够明亮起来,犹如一面宝镜。照照这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脸上哪里有污垢啊、该要洗的啊,实际上是教化你这个人,修你的道德。所以这个“鉴”就是镜子,称人善于识别事务叫做“明鉴”。

    《明心宝鉴》这本书,成书于明初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93年)。洪武就是明代第一个开国皇帝,朱元璋那个年代。公元1393年,由武林也就是现在杭州的一个人,叫范立本辑集的。他把明以前的文、史、哲包括儒、释、道诸家的格言警句,他认为最好的一些东西收来,分为20篇,分别叫继善、天理(这个“天理”就是人所生的本性,就是天性,也就是良心)、顺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劝学、训子、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义、遵礼、存信、言语、交友、妇行(就是妇女需要做到哪一些贤德的行为)。千言万语,它的主旨是教人立德为善。*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国学主要就是儒、释、道三家。“儒”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相传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天下治理得很好。后来他去世了,家人在箱子里发现有半部《论语》,所以叫“半部《论语》治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就在儒家的著作中,所以国学受儒家的影响很多。同时,受道家的影响更深。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老子写了《道德经》。老子实际上跟孔子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孔子问道于老子”,是说孔子向老子讨教过。我们杭州有个黄龙洞,就是道教的。孔子曾经说老子“其犹龙乎!”好像是一条龙。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专门写了一部《中国科技史》。他在《中国科技史》里讲到:“中国人的特性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多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包括我们中医,也是受道家的影响,《黄帝内经》就是道家的著作。所以《黄帝内经》第一篇是《上古天真论》,把道家的理论进行了很好的传扬。包括我们中医辨证的方法,这个阴阳啊、五行啊,最基本的都是道家的理念。
引言(6)
    我们中国人不自觉地把外来文化先引进、再结合、然后再融合。比如古印度佛教中的禅,传到中国以后,中国人进行了研究与发展,结果就形成了我们中国式的佛教。佛教的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就是如来。释迦牟尼真有其人,是古印度的一个王子,他后来经过研究,苦苦地修炼,把佛教弘扬到一个很好的高度。现在和尚念的经,好多都是释迦牟尼的经,都是释迦牟尼讲的。所以中国的佛教是融合而来的,也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主要是由儒、释、道这三个部分构成。儒、释、道三家文化,造就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使得中华文化形成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随时发展的、善于融合的生命力量。所以中华文化越来越庞大,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博大精深。但是贯穿中心的总方向是绝对不变的,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美好和谐、摒除邪恶,希望全人类一起走向和谐社会,也就是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范立本把明以前有关儒、释、道的好的格言警句进行了编纂。他这个书为什么叫“明心宝鉴”呢?就是“鉴固可以照形,而理尚可以明心”之意。镜子可以照我们的形体的,而这些道理啊,大道啊,可以使我们的心地明亮,所以是一部“集群圣之大成,萃诸贤之蕴奥”之作。明代后期有一个万历皇帝,在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也就是过了两百年以后,在《明心宝鉴》的基础上,命令儒臣稍加删订,间有增损,就编成了《御制重辑明心宝鉴》。

    万历皇帝有一篇御制序,说:“夫以鉴照形,则妍媸辨;以古照心,则淑慝明。”就是用镜子照这个脸,长得难看、长得好看一下子就辨别出来了。有的人被火烧了以后面目全非,一照镜子吓了一跳,不照镜子不知道,所以“以鉴照形,则妍媸辨;以古照心,则淑慝明”。这个“淑”就是善良、美好的意思。“慝”就是邪恶。用古人的这些警句格言,来对照我们自己,善良美好或是邪恶,都可以自己心里有数。所以“刻而广之”,在明代的万历、嘉靖年间,有多种版本的《明心宝鉴》。说明这个书在明代是流传极广的一本国学读物。《明心宝鉴》不仅盛行于中国,还迅速向中国的周边各国传播,长期广泛流传于韩国、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到了清代以后,这本书在我们中国的流传,反而慢慢地衰减,目前在国内基本上见不到这本书。
引言(7)
    到了公元16世纪前后,西方的天主教教士陆续东来,他们开始研读大量的中国经典,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法国汉学家柏希和1929年在通报上撰文,首次介绍天主教教士高母羡。在1592年前(有种说法认为是1590年),他在菲律宾将明初刊行的《明心宝鉴》译成了西班牙文,所以这是中国著作中最早被翻译介绍到西方去的书籍。高母羡的原意是将《明心宝鉴》作为自己研读汉语并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本读物,就在他研习的过程中,把这本书翻译成了西班牙文。高母羡的这个翻译本是一个手抄的双语作品。正面是高母羡翻译的西班牙文,背后是中文。译本中提到了本书的辑录者范立本。这个书名就音译为“BengSimPoCam”。高母羡的手抄本在1595年就带回到了西班牙,献给了王子斐利三世,该抄本现收藏于马德里的西班牙国立图书馆。2006年初,经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赵振江先生的推荐和支持,北大的文学硕士李朝全副研究员,从北大图书馆借到了西班牙2005年版的《明心宝鉴》一书。李朝全先生查考了各种版本,花了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句读、校勘、语译,并由华夏出版社于2007年1月出版。d米d花d在d线d书d库d ;http://book。mihua。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