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人街故事- 第18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全球第一,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4%。马来西亚各个州都有锡矿,其中锡资源蕴藏最丰富的是霹雳州。由于它的锡产量能占到马来西亚全国产量的60%,这个州被人们称为“银光闪耀之州”,首府怡保更是享有“世界锡都”的美誉。怡保坐落在近打河畔;是一座山城。早年的怡保并不叫怡保,从中国下南洋来锡矿场当矿工的华工当年把这个地方叫“坝罗”,也就是许多人目前所称的怡保。今天的怡保是马来西亚第三大城市,有30万人口,其中大部分是华人。在华人聚居的唐人街上可见成片的中式房屋,许多店铺都使用中文招牌。怡保的发展见证了华人锡矿业的兴衰。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的大公司占有最好的锡矿,华人往往仅能拿到一些零星的小矿场。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有些华人矿主还可以发展起来。但也有许多华人,大约有40%的人,由于资本不够而破产。为了同英国的公司进行竞争,保护自己的利益,1935年5月5日在怡保成立了霹雳州华人矿务公会。在马来西亚锡矿业的鼎盛时期,这个矿务公会有300名会员。 
     


第二部分
锡矿血泪——马来西亚华人的故事(2)
    1850年人们在霹雳州的太平发现了锡矿,在此之前仅有非常少的华人住在这里。1850年以后,华工移民迅速增加,到1897年霹雳州的华人已经占全州人口的半数,达9万余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在怡保从事锡矿生意。由此可见,华人对整个马来西亚的锡矿产业有过一段不可磨灭的光荣历史。华人介入马来西亚锡矿业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他们带来了采矿技术和生产经营方法。像“金山沟”、“水笔”、“洗琉琅”这些约定俗成的名词,概括了华人开采锡矿的方法。 
    在怡保郊外,我们参观了一个由华人经营的锡矿场。这里采用的是华人经常使用的沙泵采锡法。还未走进矿场,刺鼻的泥浆腥味便扑面而来。地面上是灼热坚硬的沙石,头顶上是无情酷晒的烈日,艰苦的环境足以令人望而却步。一百多年来,无数华工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出奠定马来西亚经济基础的锡。在这里,记者遇到了一位姓林的经理。林经理今年68岁了,从前在吉隆坡做过矿工。他只知道自己的祖先是客家人,但不知道祖籍在什么地方。 
    记者采访:“林经理,您做锡矿多少年了?” 
    林经理:“我本人差不多是做了40年。这里以前比较原始,现在几乎全部机械化了。这里我们有两条金山沟,华工大约有30多位,还有巫籍(马来)同胞20多位,印度裔同胞10多位。” 
    据林经理介绍说,他的老板在生意最兴旺的时候有33条金山沟,而现在这个行业已经没落了,整个矿场也仅剩下两条金山沟了。他们用这两条金山沟开采锡苗。从矿底把含锡的泥土挖出,用水冲洗,再用沙泵抽到金山沟上边去,分离沙子和锡。经过几天的开采,如果金山沟内各横木处堆积的锡苗达到相当高度,就会塞住水流,于是就需要清沟。清沟的这一天可以说是日夜劳作的华人各个满怀喜悦的一天,因为这是采锡收获的一天。收集的锡米会再运到洗锡房去进行进一步过滤和冲洗。这些工序以前全是用人力来干,非常辛苦。沙泵采锡是华人一直沿用的旧方法,但它却给马来西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采锡的方法一直到现在可以大致分为铁船法、露天法、矿井法、沙泵法和琉琅法等等,而琉琅法是最原始的方法。早在明朝就有关于华人在怡保“洗琉琅”的记载。干这一行的通常是客家女性。她们用一个被称为“琉琅”的凹型木盘,在水沟中淘洗锡米。在酷暑中,她们往往站在没膝深的水里弯着腰工作4到6个小时之久,因此在马来西亚的锡矿开采史上便有了“琉琅女”这个闪烁而辛酸的名词。 
    在距怡保不远的瓜拉光村,住着600多户华人。据说这里凡是上了年纪的华人女性几乎都做过“琉琅女”。一位今年72岁的老婆婆向我们演示了洗琉琅的方法。她年轻的时候,从13岁起就当了“琉琅女”,一干就是20多年。在锡价高的时候,洗琉琅一天就可以赚到100多块(林吉特,马来西亚货币单位。下同),后来锡价暴跌,干一天只能挣到十多块、二十多块钱。迄今她还保留着自己用过的琉琅。 
    另一位老阿婆还珍藏着一张在自己16岁时洗琉琅的照片。摄影师是谁已经无从考证了,照片上的她站在水中,弯着腰正在洗锡米。她现在靠做花盆为生,一个月可以挣到1000多块钱。因为非常害怕坐飞机,所以没有机会回中国大陆的老家看一看。她是在锡矿上谈的恋爱、成的家,一说到过去那段虽然辛劳,但又非常有收获的日子,老人的眼中就流露出怀念的惆怅。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连续开发,马来西亚含量最丰富的锡矿已经即将开采殆尽。特别是1985年10月24日国际锡市崩溃以来,大量矿场倒闭,采锡业从此一蹶不振,马来西亚也从世界上最大的产锡国转变为锡的消费国。从1984年到1986年,在短短的两年期间,马来西亚的沙泵矿场从353处锐减为122处,到2003年5月只剩下12处。锡产量也从1970年的7万吨下跌到如今的不到5000吨。 
    在整个20世纪,马来西亚的华人经历了锡价的大起大落。1925年的时候,一担(也就是中国的100市斤)锡的价格是100多块钱。到了50年代,主要由于朝鲜半岛战争的影响,锡价上涨到500多块。在80年代,锡的平均价格曾经飙升到2152块,后来又跌落到目前的700块钱左右。 
    锡矿业日薄西山,霹雳州华人矿务公会的会员也只剩下52名。坐落在怡保客栈街71…72号的公会大楼变得落寂空荡,再也没有往日的蓬勃生气。“世界锡都”的四周,到处可见废弃的矿场。放弃锡矿业的华人企业家和华工早已纷纷转行到橡胶业或者其他产业上去,继续他们的奋斗。但无论如何,作为曾经享受锡矿业繁荣成果的一代又一代华人,他们的心中会永远珍藏着那一段的经历……。。 


第二部分
佤邦双雄(1)
    如果相信命运的诅咒,解释佤邦的历史就变得简单。 
    最早的那个诅咒叫做“战争”。整个二十世纪,中缅泰边境上的这块土地一直笼罩在各种战争的硝烟里,直到2003年佤联军才平息了内部的最后一次叛乱,成为这个3。5平方公里缅政府特区的统治者。另一个诅咒叫做“罂粟”。1886年英国人带给缅甸的礼物,这种艳丽无比的花朵,在战争的催生下,开遍了缅北的崇山峻岭。战争和罂粟,这两重致命的诅咒最终把佤邦造就成当今世界最主要的鸦片产地,美国人眼中众所周知的与全世界毒品贸易有联系的恐怖主义组织。15年前佤联军向世界媒体宣称,2005年的春天,佤邦境内将收割最后一季罂粟,从此全面禁毒,不种植、不交易、不加工,现在这个漫长的许诺终于接近终点,而全世界都在将信将疑,佤邦真的能改变100年来的积重难返,从此和罂粟一刀两断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或许是佤邦现在的领导人物。中国孟连县边境检查站的身后是南卡大桥,过了桥,就是佤邦的首府邦康。迎面的大宣传牌上,有佤邦政府主席,佤联军总司令鲍有祥和国际禁毒组织官员的头像,表明佤邦禁毒的决心。1996年,鲍有祥和金三角另一位领导人彭家声签署了《联合禁毒宣言》,以自己的人头担保从2005年开始全面禁止种植罂粟。此举震惊世界。鲍有祥被人称为‘铁腕司令’,是佤邦的一号人物。 
    鲍有祥,佤族头人鲍岩嘎的儿子,1959年出生于中缅边界的佤族山寨,因为鲍岩嘎亲共,导致全家被国民党残军追杀多年。鲍有祥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长大,“你带着十个人我带十个人,就拿那种水果有这么大,你背一包,我背一袋,就互相敲看谁打得赢,从小时候就这样锻炼了。”16岁 ,鲍有祥组织了4个人的游击队,“因为我看了一下,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剥削哪里就有斗争,我不服气啊,给那些部落一下派粮,一下派钱,一下派款,我头都疼了。他妈的,这些人来派我们粮,连我自己都不够吃,为什么要给他们?我就咬着牙要对付他们,那个时候,佤族仍然相信猎取敌人的头颅,可以增加武士的威力,“我们两个同志,最后被他们砍了头,他们砍完了头就想跑掉。第二次我就在邦桑领着部队一个连,把他们堵住,我砍了他们十二个人的头。后来我就写了一个标语,从此开始,谁砍我部队里的一个头,我就砍他一百个一千个,你砍我两个头,我砍你一万两万个头。结果他们不砍了,我们也不砍了,就是要针锋相对。”1969年,鲍有祥联合其他佤族游击队加入缅共,此后佤兵一直是缅共最能征战的军人。1989年,鲍有祥发动兵变,和平解散缅共,成立佤邦联合军,自任总司令。 
    当年辅佐鲍有祥兵变,至今仍然称得上是鲍有祥得力合作伙伴的是佤邦的二号人物,大权在握的佤邦政府副主席,佤联军副总司令李自如。李自如与鲍有祥相识于1972年,其时两人都是缅共的低级军官,而李自如得势后,更对鲍有祥有知遇之恩,提拔当时受排挤的鲍有祥作了中部军区的副司令。1989年40岁的李自如审时度势,参与兵变,辅佐自己的副手鲍有祥夺取了缅共政权。同年,他们和缅政府实现了和谈,成为缅甸最重要的地方割据势力。 
    李自如外表平和,几乎永远在微笑,而传说中,他是战场上的辣手将军,34年戎马生涯中杀人无数。 1956年前李自如出生于中国云南保山一个穷苦农民的家庭。“我在小时候读书学习就特别好,我是全校的标兵,我们有六百多个学生,我一直到小学毕业都是全校的标兵。”“文革”中李自如成为红卫兵头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