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人应该知道的历史往事- 第40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日军攻占平壤,中国守军弃城而逃,最后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同时,日本通过和中国海军的黄海一战,夺得了黄海控制权。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随后攻占旅顺。在战争的第三个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1*5年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

    威海卫失陷后,清廷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签字,甲午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



………【第三十五节 百日维新】………

    1*5年4月,《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一些有志之士认为必须进行资产阶级的改革,否则中国无法自强。当时,康有为就发动了在北京应试的*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这就是历史上的“公车上书”,它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为了把维新变法推向*,从1*5年到1*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分别在北京、上海、天津《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等报刊宣传维新变法。同时,一些推动变法的学会也纷纷成立。1*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发起成立保国会,为变法维新作了直接准备。

    在维新人士和帝党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富国强民的诏书和谕令。

    但是,这些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慈禧太后在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的第五天,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准备发动政变。

    1*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将谭嗣同等六人杀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外,全部都被废止。从6月11日至9月21日,进行了103天的变法维新,以戊戌政变宣告失败。



………【第三十六节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长期流行于山东、直隶(约今河北)等地的民间秘密结社。甲午战争后,各地反教会斗争接踵而起。义和拳遂成为反对外国侵略势力的重要组织形式。

    义和团采取设立神坛的方式发展组织,*练拳术,吸引群众。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坛。参加者绝大部分是农民,其次是手工业者、旧式交通运输工人、和尚道士、散兵游勇,也有少数封建知识分子、中小地主和官吏,还有地痞、流氓卷入。义和团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用画符念咒、请神附身等“术法”动员群众,广泛宣传持符念咒、神灵附体来鼓舞斗志。信奉的神祗除佛、道以外,还有小说、戏曲、民间故事中的神怪的人物。义和团散发各种传单、揭帖,进行驱逐侵略者、保卫国家的宣传,还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1*9年在美国示意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山东巡抚。在袁世凯的*下,山东义和团实力遭到重大摧残。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两派意见交互影响清政府,使它举棋不定,对义和团的*忽松忽紧。1900年5月27日义和团进驻涿州城,接着又破坏涿州到长辛店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逼近北京。

    住在北京里的外国公使被义和团吓坏了,遂举行会议,调军队保护各国使馆。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五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攻打大沽炮台,八国联军侵华正式开始。

    后来,义和团组织了一系列的抗击活动,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后来,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夹击下失败了。



………【第三十七节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了2000年的封建*制度。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名中山市)翠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孙中山在学校期间,广泛研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历史、军事、科学书籍,并结识了不少有志革命的青年朋友。

    1*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要求改革时政,却被置之不理。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及结果,使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清王朝的**无能,愈发坚定了救国的信念。遂赴檀香山,在华侨中宣传革命。这年11月24日,他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次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成立了香港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因事泄而失败,被迫逃亡海外。此后他在海外16年,先后5次环游世界,在华侨中广泛宣传革命,建立革命组织。

    1905年8月,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义的政治纲领。

    同盟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发动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却唤醒了中国人民,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的政策,引起湘、鄂、川、粤四省各阶层人民的反对,出现了广泛的保路运动。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是四川。四川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直接导火线。

    四省保路风潮兴起时,湖北武昌的文学社和共进会便积极准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士兵,打死*革命士兵的排长,攻占楚望台军械库,打响武昌起义的枪声。随后,革命运动席卷全国,清朝就这样覆灭了。

    辛亥革命*了2000多年的封建*制度,开辟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篇章。



………【第一节 中华民国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从10月10日到11月27日的1个多月里,先后有湖北、湖南、陕西、江西、山西等全国各地14个省和上海、重庆两市宣布独立,占当时全国24个省的半数以上。

    武昌起义的胜利和14个省的相继独立,建立统一的中央*就成为革命的首要任务。1911年11月,以黎元洪为首的武昌集团和以上海都督陈其美、江苏都督程德全为代表的上海集团,同时展开了争夺筹组中央政府的活动。

    11月9日,黎元洪以湖北军政府都督的名义,向独立各省发出通电,要求速派代表到武昌开会,商组中央政府事宜。这一通电遭到上海、江苏、浙江军政府和上海资产阶级的抵制,他们要求在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总机关,并提出有两省以上代表到会,即行开议。

    11月11日,江苏、浙江、上海的3个都督电邀各省派代表到上海开会。11月15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代表在上海开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但武昌集团不肯退让,仍坚持会议要移到武昌召开。因为武昌是首义之区,多数省的代表已抵达武汉,同盟会主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也在武汉。最后,上海方面让步,议决各省代表赴武汉商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但每省仍须留1人以上在上海,为通信联络机关。

    11月27日,汉阳失守,武昌城处于清军的炮火之中。11月30日,各省代表不得不在汉口英租界举行会议,讨论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会议除制定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外,还确定临时政府为总统制共和政府。

    12月2日,革命军江浙联军攻下南京。黄兴、宋教仁也从武昌到了上海,使上海成为革命党人活动的中心。12月4日,宋教仁、陈其美等出于维护同盟会革命领导权的目的,组织留在上海的各省代表开会,以投票的方式选举黄兴为革命军政府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并由大元帅主持中华*临时政府。对此,黄兴一再推辞,黎元洪却不甘居于黄兴之下而反对。12月14日,武汉、上海两地的代表齐集南京开会,决定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总统,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12月15日,会议获悉袁世凯的议和代表唐绍仪已抵汉口,袁世凯有赞成共和之意,立即决定暂缓选举总统,虚位待袁。

    而由大元帅暂行大总统的职权,并选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当时黎元洪在武昌,由黄兴代行大元帅职权,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这时,黄兴接到孙中山即将回国的确切消息,留在上海等候孙中山的归来。

    12月25日,长期在国外领导反清革命的革命党人公认的领袖孙中山,从美国经英国伦敦、法国马赛回到上海。全国各界一致要求选举孙中山为总统。由于他的崇高威望,12月29日,17省代表在南京举行临时大总统选举,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上午,孙中山从上海乘专列到南京赴任,下午抵达南京,一时欢呼声震天,军乐齐奏,长江江面的军舰鸣礼炮21响。傍晚,孙中山到达总统府。晚上11时,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中华*成立。



………【第二节 袁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