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稻盛和夫- 第1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谓参悟就是提高心智。心智磨练的最终、最高境界就是参悟。所谓开启参悟的方法,就是释迦牟尼所提倡的“六波罗蜜”。
把释迦牟尼的“六波罗蜜”铭记在心
所谓“六波罗蜜”,是指佛道中,为了一点点接近醒悟的境界必须进行的菩萨道。即为了磨练心智、提高灵魂不可或缺的修行。主要有以下六项:
1. 布施
具备为世间为他人的利他之心。为他人谋利,对他人有怜悯之心。人需要经常有意识
的培养这种精神。
所谓布施,一般用于施舍(喜弃)的意思。本来是指即使牺牲自我普及众生的意思。即使做不到这一点,也要有这样善良的心。
由于有对他人怜悯之心,人类才能提高自己的心智。
2. 持戒
说的是一个人所不为的恶行,强调遵守戒律的重要性。正如已经讲到的那样,人类是
各种各样烦恼的载体,很难离开欲望、愚痴、愤怒三大毒素。所以必须自我抑制这样的烦恼,控制自己的言行。将贪婪、猜忌、妒嫉、怨恨~~~~~这些烦恼、欲望抑制的本身就是持戒。
3. 精进
全心全意应对任何事情,也就是指努力。所谓努力,我认为必须是“不服输于任何人”
的精神。通过前言中介绍的二公尊德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只有这样的努力精进才能提高心智、砥砺人格,古今中外伟人们的人生就如实地证明了这一点。
4. 忍辱
不屈服苦难、忍受苦难。人生在世,波澜万丈,将遭遇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是,不屈
服,不逃避,忍耐并不断努力才能锻炼我们的心智,磨练我们的人性。
5. 禅定
在喧嚣嘈杂、忙忙碌碌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时间追逐,没有功夫深刻思考,每天步
履匆匆。尽管这样,有必要每日至少静心一次,宁静的凝视自我,集中精神,安定摇荡迷乱的心。不一定打禅或冥想,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点时间,是心灵宁静是很重要的。
6. 智慧
通过以上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个修养的努力,就可以达到宇宙的“智慧”,
即参悟的境界。那个时候,就可以靠近制约天地自然的大本理和掌管宇宙的真理,换言之就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智慧。
通过每天的工作磨砺心智
六波罗蜜的六个修养就是指达到参悟的修行之道。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容易实践、而且作为提高心智的途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精进”—不惜努力拼命工作。
换句话说,当我们希望提高自己的人性时,并不需要困难的修行。只是再平常生活中赋予自己的角色,或者求学,都要谨慎的、孜孜不倦的坚持。这本身就是为磨练人格所作的修行。或者说,正是在每天的劳动中才能够磨练、提高心智,并一点点走上参悟的道路。
像修建神庙的木匠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的规划为一种职业、一个领域、并长期反复地勤勤恳恳地劳动,磨练自己的技能和人性,我强烈地感受到自己这些人身上掌握了不可动摇的哲学、厚重的人格和优秀的洞察力等都与我的内心深处相呼应。
从青春年少一直干到七八十岁高龄,专心致志别无境鹜,其人格的厚重与存在感,无需言表就已凸现出来了。
“树木有生命,树木有语言”,这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木匠说的一句话。在我看来,一个说出这样话的木匠,其风貌比任何伟大的哲学家、宗教家都崇高。
不断努力,力尽艰辛,精益求精,由于这样的精进,他们所达到的心灵的高度和人那个的深度,为之折服的应该不止我一个人吧。
从这件事里我不得不再次想到劳动的尊贵 。我深切体会到“醒悟就在每日的劳动中”这句话。不仅手艺人的世界如此,体育世界也如此。棒球联赛的选手一郎先生也是反复精进达到专业领域顶峰的人。从小学时期开始,他就做棒球大联盟的梦,一天也没有休息,反复进行打球动作的训练。
在玩兴正浓的年代,他就已经确定自己的目标,并朝着目标默默地钻研。据说高中时,他就说“你要我打安全打,我就能打。”他能这么说,是因为背后有足够的努力与精进,所以,我认为这话听起来并没有傲慢自夸的感觉。最终,如此精进的结果就是成为现在的一郎。
没有人能够不通过勤恳的精进而成为名人的。我们衷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工作中,通过这些——仅仅通过这些——我们就能够学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磨练心智、砥砺人格,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劳动的意义和勤勉的自豪感
在本章的开头提到了谦虚地美德,现在讲到勤勉带来的美德,这些不都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恢复的精神吗?
近代以来,特别是战后,劳动者个行为的意义和价值有点过于“唯物”了。劳动最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物质上的丰富,所以,我们习惯于认为所谓工作,就是提供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换取相应报酬的手段。
从中理所当然产生一种想法,即:因为劳动是为了获得金钱而不是不得不从事的苦差事,所以尽可能轻松的赚到更多的钱,大家认为这种想法是“合理的”。这样的劳动观在日本社会广泛蔓延,甚至也渗透到教育领域中。
但是,教育界人士与成长期的孩子人格形成息息相关,他们指导和帮助孩子们的人格成长。正因为如此,教师职业道德超越了单纯劳动的范围,教师是须以自己的完全人格面对学生的令人尊敬的职业,亦即神圣的职业。
但是现在,教师们自己抛弃了这种自豪感,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劳动者,为了从事传授知识的劳动,而把自己的实践切开零售,以便获取等价值的报酬。他们贬低自己的地位,从而逐步丧失了作为教职人员的自尊和真挚感。我总以为,现在,象征教育荒废的课堂教学无法继续进行等问题的间接原因就在这里。
尽管如此,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以前,我们还是具备了不厌恶工作的勤勉精神。但是,一旦遭到欧美批判日本人劳动过度、应该更多的游完以后,日本国内官民一起连忙缩短劳动时间,增加娱乐时间。
经历了热心工作好像是犯罪时代以后,勤勉的美德降至非常低的地位。我不像否定把业余时间用来娱乐的欧美派的劳动方式,但是我认为,无批判的接受、轻视劳动价值的行为是大错特错的。
同样,把劳动当作只是为了获取生活所需要食粮的物质手段也是错误的劳动还有我一纪念馆说过的磨练心智、锻炼人格等精神方面的意义。原本在日本、或者在东洋,劳动所具备的精神性——将劳动作为磨练人格的手段——早就牢固的存在着。
统治战后日本的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曾在关于远东政策的议会证言中说到日本人的劳动观。他说日本所拥有的劳动力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逊色于其他国家,日本的劳动者认为工作比游玩更幸福,也就是说他们找到了“劳动尊严”。
我们日本人曾经到了劳动的深刻含义和价值,甚至勤勉努力态度与自豪感和生存的意义一脉相通,并能创造丰富的内心世界,甚至也从劳动中体会到人生的意义。
劳动时所感受到的精神的愉悦,在单纯劳动中加进自己的创意机巧,使工作更愉悦、不是被他人强制的“被动工作”,而是自己成为劳动行为主体,这些精神我们确实曾经拥有。
曾经拥有,却又丧失殆尽。难道我们不应该再次审视日本人劳动观的意义吗?
人在工作中成长起来。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丰富内心而专心致志于工作。这样,就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美好。
第四章 以利他之心生活
托钵化缘遇温暖 
1997年9月,我在京都得一个名叫圆福寺的寺院得度,被赐法号“大和”。原计划6月出家,可能在这之前的体验中,被诊断为癌症,于是,匆忙进行了手术。术后两个多月过去,身体还未完全康复,9月7日,我以俗家之身加入佛门。
两个多月以后,我入寺庙进行了短期修行。也许因为大病初愈,修行相当艰苦,但我且经历了今生难以忘怀的事情。
初冬饥寒之时,我头带着竹斗笠,身着青布袈裟,裸脚穿草鞋,站在每家每户门前诵经、请求布施。托钵化缘对我这病后躯实在是一种极为艰苦之事,而从草鞋里露出来的脚趾头被沥青划破渗出了血。我强忍着疼痛行走了大半天,身体像用久的破抹布一样,累得几乎要散架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坚持和前辈修行僧一起化缘了好几个小时。黄昏时,我拖着筋疲力尽的身体、迈着沉重的脚步走在返回寺庙的路上,路过一个公园时发生了一件事。正在打扫公园身着工作服的老婆婆注意到我们一行人,她一只手拿着扫帚一路小跑过来到我们跟前,向我的行囊里丢进了500日元的硬币。
这一瞬间,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贯穿我的全身,心里顿时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虽然她看上去生活并不富裕,却丝毫不迟疑、也不见丝毫傲慢的给了我这一介修行僧500日元。她新鲜和纯真的美好心灵,是我在迄今为止的六十五年里从未感受到的。通过她自然而然的慈悲行为,我深感触摸到了神佛的爱。
把自我利益置于一旁,首先对他人流露出悲悯之心——老婆婆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认为它是人世间思想和行动中的最善最美。这个自然的德行教会了我“利他之心”的精髓。
所谓“利他之心”,佛教里是指“善待他人”的慈悲之心,基督教里是指爱。更简单一点说,是“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这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或者像我这样的企业人士在经营公司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说起利他,听起来好像有点过于伟大,其实一点也不。给小孩吃美味的食物,希望看见妻子喜悦的表情,让劳苦一生的父母过得舒适,像这样对周围人的一点体谅、关心就已经是利他的行为了。
为家人工作、帮助朋友、孝敬父母——虔诚、细小的利他行为一点点延展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那样大的规模的利他行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