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风情 作者:赵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那种风情 作者:赵凝-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赤裸着白皙的胳膊,走在冬季的海滩,想象着我的家乡北京,此刻可能已是大雪弥漫,我们的身体,正被裹在层层叠叠的羊毛与羽绒中间,我们头戴雪人似的毛线帽子,我们的笑容被零下十摄氏度的北京凝冻在脸上,我们的呼吸是一片片雾状的棉絮,我们的心跳被包在很厚的衣服里,也像冻了冰似的,那么沉,那么硬。
  但是,这里却是另外一个世界,海滩上的阳光烤得我的皮肤吱吱叫,我的泳装迅速变成一件凉快的时装,我与冬天仿佛只有一道玻璃门之隔,站在这边可以看到玻璃外的雪,而在玻璃的这一边,却是真正阳光漫溢的夏天。天空与海面是那样地开阔,海面仿佛是融化的天空,天空又仿佛是海面的倒影,两种蓝色相互交织,相互呼应。
  我在靠近蓝色的同时,皮肤也被染上了一身蓝。那些滚动着的白色泡沫已经快要接近我的脚趾了,可是,当我接近它的时候,那些泡沫又游戏般地向后退去,泡沫以涌动姿态连接起来,结成一条弯弯曲曲白色的线。
  我追逐着泡沫往海的深处走,泡沫忽然变作一只立起的手掌,“腾”地一下推到我身上来,我摇摆着、晃动着,长发已被海水打湿大半,然后,海水吞没了我,它把我抱入怀中,一节节、一寸寸地摩挲我的皮肤,海平面覆盖了我的脸,我潜在魔鬼般碧蓝的海水下面,如躺在云里,如睡在梦中。
  夜晚的下龙湾又是另一番景象。不远处的渔火,变成了星星点点的鬼火,使得整个海滩充满了一股妖娆的鬼魅之气。我和我的朋友在半明半暗的海滩上闲逛,我穿拖鞋和磨蓝牛仔裤,露脐的粉色短袖上装,那身打扮宛若夏天一般。我们聊起远在北京的人和事,听那海水缓缓退潮的声音。在这种声音里,北京变成了一个相当遥远的地名,站在炎热的海边,落雪城市就像被装在玻璃瓶里的景物,因为触摸不到它,所以变得格外美丽。
  我们在海滩上走着走着,眼前忽然出现一道屏障,屏障是用不规则的砖砌起的泥墙,墙上的接缝如一条条小蛇行走过的痕迹。我们退到一边仔细观看,那原来是条用水泥做成的、伸进海里的舌头。那条舌头很长(可能用来停泊小船只),我们在上面行走时,两旁站立着姿态各异的人影,他们不说话,也不动,星光下忽然变作一堆剪影般的纸片人,我和朋友心慌意乱地从那儿退出来,生怕被人施了什么魔法,变成只有影子、没有重量的纸人。

第59节 我爱黄土

  那辆银灰色的依维柯在黄土的沟壑和皱折里穿行的时候,车子里一直放着腾格尔的歌,《八千里路云和月》、《苍狼大地》还有《三毛》。那些歌和车窗外的景色契合得如同诗配画一般,又稳妥又贴切,那些画面是自然流动的,歌声也是流动的,那流淌如水的风景和劈面而来的歌,一阵阵一串串的,让人如同置身于梦幻之中,平淡之中泛出一点点感动。
  我以前并不太爱旅行,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性害怕动荡,怕变故,怕突如其来的事件侵入我的生活。小说写多了人会变得很过敏,常常生出一些怪念头来,想东想西,想到某一个问题时会突如其来地感到冰冷和恐惧。
  旅行使我走出原有的生活磁场,走到自然的天空下,现在我已回到北京,但我总感觉我的一部分精神还在陕北那片神奇的土地上飘荡游移,那条路总是在转弯,一个弯连着另一个弯,道路两旁隆起的黄土像人工垒起的一堵山墙,依着山势婉婉转转地变幻着方向,天空在黄土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高远幽蓝,那种蓝带着点迷蒙的幻感。一路上,我一直都是坐在靠近窗口的那个位子上,看天,看地,看偶尔才有的点点云彩。
  一切都是简单而平静的,无欲无望,与世无争。这时候我听到腾格尔用他那苍凉粗糙的嗓音在唱:
  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一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住了一年又一年,生活了一辈又一辈……男人为你累弯了腰,女人为你锁愁眉。
  还得感谢腾格尔在这通往黄土的路上让我想起三毛,虽然他歌中描绘的那个三毛过于简单和平面化,“温柔的夜晚”、“沙漠和大海”、“留下天真的稻草人”等等,只不过是三毛书名的简单串联,但用腾格尔那微带撕裂的雄浑嗓音唱出来,别有一番苦涩苍凉的意境。
  无休无止的黄土,一道道的山梁,行走在其间使人心思渺茫,我忽然想起这样一句歌词来:“人间已过几百年,你现在在哪里?”是啊,我现在在哪儿呢?在黄土的皱折里我们显得很渺小,虫蚁一般地微不足道。尽管我们一直在往前走,可是相同的黄土梁梁容易使人见忘,我们好像总在原地兜圈子,走完了一程又一程,回头望望,却还在老地方。
  在黄土里穿行的最大好处是,心是空的,意念是空的,人却是实实在在的,离大地很近,听得见黄土下面怦怦心跳的声音。

第60节 月牙泉的暖沙

  去看月牙泉,需要先骑上骆驼翻越敦煌鸣沙山。
  这举动有点像神话传说里的情节,但却是真事。驼队排成长长的一列,丁丁当当地往前走。有人骑在骆驼上打手机,有人尖声惊叫。我紧紧地握住驼峰上的那个铁环,看骆驼慢慢从沙地上站起来。
  这时候,我看见有个用头巾裹住半张脸的当地女人,用一截鞭子轻轻轰着她的骆驼,双腿一夹,她的骆驼如马儿一般快跑起来。
  觉得很惭愧,自己如此胆小。
  都市人已经养成了习惯,就是骑到骆驼上,也还是要打手机,如果骆驼再大一些,他们有可能把传真机也搬上去。
  骑骆驼翻过鸣沙山,我们看到了月牙泉,四面是山,月牙泉像一颗明珠似的,静静地躺在中间,形似月牙。
  “可以躺下来吗?”我问旅途中的一个伴侣。
  “当然可以。”他说。
  我就像一弯月牙似的,弯起身体,躺了下来。
  沙地很宽阔,有人坐,有人躺,有人按动快门,不断地给四周美景拍照。
  月牙泉的沙地,被太阳晒了一整天,就像一块海绵,饱饱地吸足了水,沙地吸足了一天的阳光,变得又暖又软。人躺下来,皮肤紧贴着地面,把原先弯曲的身体伸直,脊背被温柔的沙依托着、轻抚着,就像整个海平面都变做一只手掌,那有力的手掌托起一个柔软的女人。
  我们就这样平躺着,天空就在我们上方很近的地方,淡金色的沙子颜色已变深,山峰的轮廓已变得有些像剪影了。
  我在这片暖沙的怀抱里睡去。月亮就要升起来了。

第61节 蒙古包印象

  在去内蒙古之前,我便知道我无法看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了,因为季节不对,而且又在城市里。但是对草原的那种梦幻般的感觉还是被一路上的蒙古歌给钩了出来,腾格尔的歌只有在这通往草原的路上才会真正让人心动。
  我们在呼和浩特只呆了三天,有两次机会走进蒙古包,城市里的蒙古包已被改良得跟间屋子差不多了,但我们还是被门口小黑板上那句暖人的话吸引进去,那句话是说:“包里暖和。”
  我从没见过这么亲切稚拙的广告语。“包里暖和,”大家跺着有些被冻木了的脚说,“咱们快点进去吧,包里暖和。”
  这间蒙古包很大,老实说给我的印象并不算太好。一挑门帘子走进蒙古包,迎面便撞见那台被金属支架固定在半空中的大彩电。那台彩电真的很时髦,少说也有29寸或者更大。蒙古包里的内部墙壁是用带棱角的银白玻璃装饰成的,一进去明晃晃的一片,转着圈的圆弧里哪儿哪儿都是你的脸,这不像蒙古包,倒有些像太空舱,像一间正准备飞往火星或者别的什么星球的圆形飞碟。
  我们这一伙远道而来的人,围坐在“飞碟”中央惟一的一张大圆桌旁,等着上菜。这儿的节奏很慢,和我们心急火燎的性情有些不符。第一道奶茶上完之后,领了菜单的小姐就不见了,仿佛是从“飞碟”的某个出口消失了。奶茶由另一个女孩负责倒,一杯又一杯,茶杯不能空,你刚一喝完就有人给你续满,体现出蒙古人热情好客的民族习惯。
  奶茶的颜色呈淡褐色,有点像冲得浓淡适宜的麦乳精,味道可不像,味道是淡中微咸,我们同来的有的人不适应这种味儿,只用嘴唇碰碰杯子边儿,就再也不敢问津。伊沙便是最秀气的大汉,闻不得那种味道,鼻子一皱一皱的,一脸很为难的样子。徐江对这种蒙古奶茶则有一种久旱逢甘雨的感觉,徐江当时正在感冒,手捧热乎乎的奶茶,一股暖流直往上冒。送茶的小姐就立在他旁边,像是在给他灌药,一杯接一杯,一气喝了八大杯。再不敢把那杯子喝空,生怕喝空了人家再倒。
  菜上得很慢,手抓羊肉赤条条地上来,颜色很白,抓起一块来尝尝,味道极好,是一种很纯粹的肉味,那种鲜不是放了味精以后的鲜,而是食物本身诱人的鲜美,吃起来很直接也很干脆,肉就是肉,别让花椒胡椒之类的来捣乱。
  大彩电里放着最常见的MTV,而不是蒙古歌,这好像和吃手抓羊肉的氛围不太搭调。我们请那个蒙古女孩唱个蒙古歌,歌词我们听不懂,声音很高亢。
  第二回进蒙古包是在某一天的晚上。我们出发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内蒙古的夜晚显得很神秘,幽静中略带一点沙沙的风声。车内的灯光很暗,把车窗外的城市衬托得剔透玲珑,每一座房子都好像是用透明的冰雕琢出来的,让人看着忍不住喜欢。
  内蒙古的街道都是又直又宽的那种,很少有弯来弯去的羊肠小道,所以车子走得特别畅快。我搞不清方向,只觉得汽车一直往远开。伊沙一直坐在我旁边谈诗歌和小说,当时好像是在热烈地争论着一个什么问
  蒙古包。题,但是等到后来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