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下五千年4- 第19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懊恼。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岳州(治所在今湖南岳阳)做官的老朋友滕 
宗谅,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篇纪念文章。范仲淹挥笔写下了 
《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提到,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 
人,他的思想感情应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 
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名言一直被后来的人传诵, 
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而更加出名了。 



                      191 欧阳修改革文风 



    范仲淹被排挤离开朝廷以后,他的同事富弼,因为支持新政,被诬陷 
是范仲淹的同党,丢了官职;韩琦替范仲淹、富弼辩护,也受到牵连。当时, 
有些人虽然同情范仲淹,但是不敢出头说话。只有谏官欧阳修大胆上书给宋 
仁宗说:“自古以来,坏人陷害好人,总是说好人是朋党,诬蔑他们专权。 
范仲淹是国家有用的人才,为什么要把他罢免?如果听信坏人的话,把他们 
罢官,只会让坏人得意,敌人称快!”欧阳修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庐陵(今 
江西永丰)人。他四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带着他到随州(今湖北随县) 
依靠他叔父生活。欧阳修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 

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地上划着字,教欧阳 
修认字。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 
    欧阳修十岁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 
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书,从那家的一只废纸篓里发现一本旧 
书,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来,带回家 
里细细阅读。 
    宋朝初年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的文风讲求华丽,内容空洞。欧阳修读 
了韩愈的散文,觉得它文笔流畅,说理透彻,跟流行的文章完全不一样。他 
就认真琢磨,学习韩愈的文风。长大以后,他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 
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二十多岁的时候,他在文学上的声誉已经很大了。他官职不高, 
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 
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 
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事。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 
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这一回,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 
大为恼火。他们捕风捉影,诬陷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 
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欧阳修到滁州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 
常游览山水。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 
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 
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宋仁宗想起他的文才,才把他调回京城, 
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 
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 
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考试结束以后,有 
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 
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 
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 
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 
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 
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音xún)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 
人们把欧阳修等六个人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192 铁面无私的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 

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 
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 
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里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来,发现牛躺 
倒在地上,嘴里淌着血,掰开牛嘴一看,原来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这个农 
民又气又心痛,就赶到县衙门告状,要求包拯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 
    这个无头案该往哪里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状的农民说:“你 
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 
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 
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 
    那农民回家后,果真把耕牛杀掉了。第二天,天长县衙门里就有人来 
告发那农民私宰耕牛。 
    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 
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 
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 
    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 
主人宰牛。 
    打那以后,包拯审案的名声就传开了。 
    包拯做了几任地方官,每到一个地方,都取消了一些苛捐杂税,清理 
了一些冤案。后来,他被调到京城做谏官,也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宋仁宗正 
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 
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 
顿一下。 
    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还得通过衙门 
小吏传递给知府。 
    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榨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老百姓要诉冤 
告状,可以到府衙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门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 
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有一年,开封发大水,那里一条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包 
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 
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 
贵不肯拆除。开封府派人去催促,那人还强词夺理,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 
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详细一检查,发现地契是那个权贵自己伪造的。包拯 
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那人一看事 
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有个权贵想通关 
节,打算送点什么礼物给包拯,旁人提醒他,别白操心了,包拯的廉洁奉公 
是出了名的。他原来在端州(今广东肇庆)做过官。端州出产的砚台,是当 
地的特产。皇宫规定,端州官员每年要进贡一批端砚到内廷去。在端州做官 
的人往往借进贡的机会,向百姓大肆搜刮,私下贪污一批,去讨好那些权贵 
大臣。搜刮去的端砚比进贡的要多出几十倍。后来,包拯到了端州,向民间 
征收端砚,除了进贡朝廷的以外,连一块都不增加。直到他离开端州,从没 
有私自要过一块端砚。 

    那权贵听了,知道没有空子好钻,也只好罢休。后来开封府的男女老 
少,没有人不知道包拯是个大清官。民间流传着两句歌谣:“关节不到,有 
阎罗、包老。”(“阎罗”是传说里管地狱的神。)包拯对亲戚朋友也十分严格。 
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 
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宋仁宗很器重包拯,提升他为枢密副使。他做了大官,家里的生活照 
样十分朴素,跟普通百姓一样。过了五年,他得重病死了,留下了一份遗嘱 
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 
在咱包家的坟地上。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 
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或者叫他“包待制”、“包龙图”(包 
拯得过天章阁待制、尤图阁学士的官衔)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 
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虽然其中大都是虚构的传说, 
但是也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慕心情。 



                          193 王安石变法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 
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 
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 
子赵顼(音xū)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即位的时候才二十岁,是个比较有作为的青年。他看到国家的 
不景气情况,有心改革一番,可是他周围的人,都是仁宗时期的老臣,就是 
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