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山寨革命-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手机是个人随身携带、把玩的东西,如果世界商品的影响力能够量化,手机行业每年创造的价值恐怕不止1 900亿美元,就像好莱坞在世界的影响力要比它创造的产值大得多一样。以2007年生产出的15亿部山寨手机估算,整个产值也就在1 000多亿元左右,这还比不上联想公司当年的销售额。但它的影响力巨大,山寨手机的成功消除了原来人们头脑中的藩篱,开始去尝试原本想都不去想的事情,就像奥巴马那句响亮的竞选口号:“Yes,We can!” txt小说上传分享

山寨冲击波(4)
继山寨手机成功夺取了一座山头之后,其他行业竞相仿效,山寨产业如星火燎原之势迅速铺开,山寨平板电视、山寨相机等也跃跃欲试。与此同时,山寨也已经跨越了纯经济范畴,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山寨搜索引擎、山寨百家讲坛等一一出笼。总之,凡是比较火的,“我也可以做的”东西都被非正统的人山寨一把,人们不再囿于成见,草根们开始广泛地尝试让自己感觉到比较“爽”的事情。
  据称南京文安街曾出现过山寨一条街,曲同氏、必胜糊、李明、巴克星、哈根波斯、3个门洞的麦当劳等店铺一夜之间冒了出来。遗憾的是,这条具有娱乐特色、比较“雷”人的街不久就被取缔了。以前,你看到一本书写着金庸新著,直觉上会理解成是金庸的新书,而实际上是金庸新这个人的作品。有一次我就买过一瓶冰红茶,一喝不对味,仔细一看才知道这不是康师傅,而是康帅傅。
  山寨生存之道
  显然,包括山寨商品、山寨版明星在内的山寨系列产品确实走的是模仿的路子,山寨手机里面也有基诺亚等模仿名牌名字的产品、模仿名牌形状和功能的高仿机。但我觉得不能把绝大部分山寨手机看成是骗人的,因为人家没有假装是诺基亚卖同样的价格,买者知道是高仿机,只花正品价格几分之一的钱。
  由于山寨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媒体开始竞相报道山寨,分析山寨,炒作山寨。几乎所有媒体都发表评论员文章,探讨山寨现象。我在写作这本书时也搜罗了不少有关山寨的评论,评论大多以批评为主,这里引用两段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时代周报》记者米兰采访了知名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教授。下面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山寨”一词制造了语义学的误会;似乎这种盗版行为中含有民间、草根、侠义和反垄断的光明成分;这也是盗版产品获得社会同情的语义学根源。
  我要在此反复强调的是;“流氓”不是一个负面的司法与道德判断,它是一个中性词语;用以描述华夏社会中身份缺失的社群。作为“流氓文化”的山寨/江湖文化;包含着两种彼此对立的价值:一方面是对现有文化秩序的反叛、解构、颠覆、挑战和嘲弄;由此展示出积极的社会批判意义;另一方面;它也对社会正面价值进行了颠覆。“流氓文化”总是在倒洗脚水的同时;把婴儿也一起倒掉。
  负责手机检测的官方机构、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做客新浪访谈时强调:
  我们认为山寨手机如果这么持续地发展下去,会导致我们正规的企业没有办法健康地生存和发展,会导致正规企业的破产,最后会导致技术的衰退和产品的匮乏。
  还有一个问题,我看到有些深度报道里面谈到,说“山寨手机现象”既然存在,那么就是合理的。但是,我对这个提法有不同的看法。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个是不对的。我举个例子,比方说癌症病毒是一种存在,但是对于我们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来讲,它不是合理的,它的存在是一种现象,但是并不合理。
  《通信世界》在《国产手机5大怪象》的报道中梳理:
  目前国内手机厂商已经进入基带、射频、多媒体环节,但是在内存储芯片、模拟技术领域尚难涉足。显示屏方面还停留于购买国外技术专利授权阶段,其产品基本以组装形式推出。结构件主要是对按键、外壳等手机部件的统称,从近期诺基亚方面宣布的对软质、透明的纳米手机材料研发进展来看,国内厂商在这方面依然有〃代差〃。 软件方面,核心的协议栈上,目前在G*领域,只有中兴一家实现了自主掌握。
  模仿是山寨最初的生存之道,这完全可以理解。广义来说,如果我们不模仿,那现在可能还停留在四大发明阶段,绝大多数的创新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后发企业必然模仿先行者,举世皆然。模仿、抄袭乃至盗版、侵权是一个度的问题,只要不超过这个度,也是可行的。
  媒体对山寨手机、山寨产品、山寨文化、山寨精神等评论大体上分成两派,反对派的主要论据就是模仿、侵权等。人类历史其实是发明加仿效的历史。
  不能简单地认为模仿就是没有骨气的“孬种”。大家乘坐的飞机、汽车等无一不是模仿的产物,飞机的发明人是莱特兄弟,汽车的发明人是卡尔·本茨,灯泡的发明人是爱迪生,现代力学的奠基者首推牛顿。写本书尽管我没有简单地采取复制加粘贴的方式,也搜罗了不少别人的东西和想法,在行文方式上可能也不知不觉地模仿了某些人。当然,模仿应该有个度的问题,但是这个度不是我定的,也不是你定的,而是由被模仿的当事人和法律界定的。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事件不少,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区成立、*南方讲话、香港回归等。在中国,几乎所有大事件通常都跟官方相关联。而这次完全不同,仅仅是一部小小的手机,它只是一阵风还是预示着什么呢?
   。 想看书来

从手机开始
“攒电脑”是中关村的传统行当。1992年我就在中关村的小公司攒过电脑,只是电脑行业把小公司攒的电脑叫做兼容机,尽管普通话也有“山寨”一词,但用于形容一种特殊的生产模式则源于广东、源于手机行业。
  我攒过电脑,大致清楚手机其实本质上和电脑类似。但是,2000年的时候,通讯设备公司的专家告诉我手机虽小,可是一个大系统,研发难度非常大。当时,手机市场被国外的几家公司垄断,我当时并不怀疑这种说法,起码手机不像电脑一样可以买到各种配件。
  相比电脑,手机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没有网络的手机没有用途,而电脑插上电源就可以工作。手机是网络终端,全世界具有网络性质的行业很多都受到监管,比如,自来水网、电网、有线电视网等。
  牌照,牌照!
  不仅仅是技术,要想生产手机,牌照也是一个重要障碍。电信设备行业是一个高度管制的行业,“没有牌照肯定很难搞”,至少人们当初是这么想的。
  有时候,越是控制,人们就越想得到,其情形就像明星越东躲西藏,就越能吸引媒体挖空心思地跟踪追击。唱片公司发行唱片故意限量,反而勾起了人们的购买热情。手机生产许可证就像限量唱片一样,被人为地搞成了一个稀缺物品。
  按照政府的观念,发牌照是为了保护国产手机,停发牌照也是为了保护国产手机,否则会造成过度竞争。
   。。

平民对贵族的挑战
从技术上说,通信产品和计算机产品差不多。两者最关键的区别是通信产品一直被大公司把持,而计算机则是自由的、草根阶层逐步建立的产业。造成这种差别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通信是一张网络,设备的唯一埋单者是像*、*那样的运营商,由于通信的网络属性,所以不管何种监管体制,运营商总体上都是一些大的玩家。
  贵族的生活
  公司采购体系原则上和封建社会的婚姻惯例是一致的,即非常讲究门当户对。通讯设备供应和运营商之间的交道是贵族之间的游戏,小公司、独行侠很难掺和。
  1988年,中国建设了第一个模拟移动网络。1994年,数字移动网络即现在的G*开始放号。从大哥大开始,若干年间手机终端都由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几个通讯设备巨头把持。虽然手机终端也像计算机一样,被摆在电子市场供客户选购,但它像通讯网络一样具有贵族血统,开放性远不及计算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个人和小企业想都没敢想过做手机终端。
  相较个人计算机而言,相对封闭、竞争力比较弱的手机行业一直有比较高的毛利,如诺基亚多年以来一直维持着大约40%左右的毛利率,而戴尔、惠普这些计算机大佬毛利水平都在20%以内。
  维持高毛利的企业通常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销售量比较低。大多数奢侈品毛利奇高,可是销售量比较小,分摊掉高昂的店面成本和广告费后,算下来也赚不了多少钱。这种行业即使进入往往也无利可图。
  第二,具有绝对的领先或者垄断优势。如Google、*、IBM等都通过不同的途径建立了很难仿效的竞争优势。
  手机的高毛利主要靠封闭性维持,它不像个人计算机,起步阶段就是一个开放的、高强度竞争的行业。
  手机的高毛利主要靠封闭性维持,它不像个人计算机,起步阶段就是一个开放的、高强度竞争的行业。这样诱人的行业,一旦竞争壁垒松动,大家立即就会蜂拥而至。第一波的部队是国产品牌手机大军,尽管他们不久就败下阵来,但高昂的毛利仍在;接着,山寨手机很快又杀入这个行业。
  在自然界,一块肥沃的土地,再加上风调雨顺,不久就会长满各种作物,以最大的限度利用这块土地。在企业界,高利润一旦持久,就会产生各种*来消耗多余的利润,这是规律。就像清末那些凭借祖宗福荫的八旗子弟,领着“月钱”,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沾染恶习,腐化沉沦。
  企业的情况要复杂一点,他们可能要假装忙活,其实做的都是自欺欺人的无用功,明明已经人浮于事,还整天喊人手不够,要不然就显得工作量不饱满,没有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