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与质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存活与质疑- 第16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朝廷永久流放于此开荒拓田的罪臣逆民尽情地报复。可想而知,随后的岁月即是在这种报复与反报复之中,不断地潜行——也许如今的人们在深山老林里各个山头所能看到的山寨遗迹之中会找到些许嘶杀呐喊的身影。

  当然,这种类如拔河似的拉锯,最终是以双方付出身心力竭的代价为其结局划上和谐融合的句号。不是吗?我们至今仍会在独特的闽系方言中惊人地发觉:对某些言辞的表达依旧在残存的印记里折射着中原文字的古韵与南蛮语调的柔美倩影。

  秦汉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在三国魏晋;第二次则在唐末与五代十国间。

  当时中原战乱纷起,大批的庶人与平民,携家带口,落荒而逃,也是顺着这条古道纷纷南迁。当他们在这条古道上以逃命与避难为第一要务之时,是否顾及山高路险去途茫然?是否惊惧于那密林里毒蛇猛蝎虎狼豺豹?是否遭遇匪类暗箭的射杀与明刀的抢劫?是否逢上饿尸横路瘟疫流行的天灾?无庸质疑此等故事无须揣测——但对于他们这种孔雀东南飞似的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远地抛弃沃野千里的中原故土,一无返顾地追寻茫然的南荒家园。着实会让人深思其间的缘由——或许,在他们眼里中原已是蛇蝎虎兽与匪类以及瘟疫横行的天堂!

  这两次的南迁与秦王汉武之时的征服之旅,虽说都顺着同一条路向东南行进,但是目的与方式却大相径庭:一次是中原向东南展示其一种不可一视的桀骜与威严;另一次则是向东南传达一种落魄的逃亡与失去家园的苦楚——尽管每一次的结果都在推动着东南的发展。

  至此,猛然顿悟:呵!一种貌似强悍的文明和进步,居然脆弱到如此的程度——在其内部会孕育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之动荡,并且把它自身所滋养的子民折腾的四处流串。是人祸?!还是天意?!

  据史料记载,明末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在江南的手工作坊里初具规模如花一样悄然地含苞待放,其所积蓄的艳丽与芬芳在满清入关的呐喊声中,同样遭受放逐与流浪,进而消失并湮灭在历史浩瀚的烟波中。

  显然,一种文明与进步——或固步不前或夭折于襁褓,完全是人祸,而非天意! 

  也是在这条古道上另一次较大规模的迁徙却在方向上与以前迥然不同:从东南沿海向内陆逃亡——是由于日寇占领了东南沿海并逐渐入侵内陆,而且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奸淫无恶不作。一种曾经的文明与进步,跌落到再一次选择颜面全无的逃亡之路!不管是谁都会好奇地追问:既是人祸,为何无法摆脱?既是人祸,那么这种文明自身必然存在着某种劣根与懦弱。

  记的庄周梦蝶,那也许是由于他处于战乱困顿的年代不得不在睡梦里寻思一回大胆的浪漫——以求他独特的哲学思辩得到酣畅淋漓的诠释。可恶的是:我幻化为蝶,不是在悠然的梦香之中,而是在千年古道独自攀行之际,追逐于古道千年之足迹,戏弄于悬崖峭壁间激荡着千年之回音——忽然感念战乱之无奈与和平之珍贵,也忽然惊讶并怀疑我们曾经的那种文明对进一步的发展与创造是否就是一种可怕的束缚!?若有点历史知识的人,也许对中日之间的甲午海战并不会陌生——当时的北洋舰队,装备精良,规模号称亚洲第一,但是这种虚胖的强大导致的结果却是全军覆没和一纸耻辱的《马关条约》。

  至此,不禁对时下城里兴起的那股幼童读经热感到某种不可名状的忧虑与惊惧——诚然,经书言辞华丽饱含哲理,但对于懵懂中的幼童,无疑会在熏陶传统文化的同时毫无免疫力地被根植上终身无法删除的传统病毒。

  至此,也不禁对因绕月卫星即将上天而沾沾自喜的人们感到某种同样不可名状的困惑与失落——虽说登天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美俄比对,相去甚远,目前拽在我们手里的仅仅是一张上去下不来的登月单程票。

  至此,也猛然顿悟:呵!我非圣贤不可蝶化而逍遥。

  (二)

  穿越于这条早已被人荒废的千年古道,我所能做的也许大概只有——大胆地狂想,小心地珍藏!然后搁置于今生的展台,随时供自己抑或别人翻阅与观赏。

  2007…10…8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7 游璜溪仙
璜溪仙,又名鹤岩寺,位于永泰下拔乡与闽清省璜乡交界处——两县分别只有尚可骑摩托的蜿蜒山道直达此处,算是偏僻了点。但是,尽管天阴雾重路滑,我抵达时,闯入眼际的是两栋依山第次而建的庙宇,内已是人声鼎沸,香客云集,鞭炮声不绝于耳,在浓雾簇拥下整座寺庙于线香四溢的清香缭绕中,显得异常的肃穆与淡雅,犹如天上宫阙如入仙境……更吃惊的是:寺有三、五个雇工在清扫落叶和剔锄寺内荒坡上与花圃里的杂草。这种井然有序的管理,只有规模宏大的寺院才可常见——此种日常开销,也从另一侧面,足见其平日香火旺,信众广。

  因此,我不禁想起刘禹锡《陋室铭》中的一段经典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见,此处香客络绎,声名远播正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绝唱。

  若是在天晴雾稀,路况善佳的时日,想必热闹优胜于今日;风景之情趣也必定有别于今日——立于寺内上下两栋庙宇间那突出的鹤嘴岩下,人定赫然欲飞,极目远眺,想必是脚下那绵绵千里的叠翠之峰峦,墨绿欲滴;隐秘在沟壑间星星点点的村庄,必定井然列布……

  当然,不同的天气,览阅胜境,定有不同的情趣纷呈而出,大可不必计较讨论天气之阴晴,路况之佳否。只要你有心,必有所获。

  2008…1…22

8 汉字谐音的妙用
在清代一书生毙命断头台,祸缘偶然吟出一句打油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清帝王自卑认为江南的书生在讽刺他们,骂他们满族号称清的,是来自边疆旮旯,野蛮异常,只懂武功征战,不识中原的文化礼节。

  由此可见:谐音在行文中的应用,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试想一下,在清朝“文字狱”盛行的年代,那位书生若能巧妙地运用偕音的作用,或许就能躲过砍头的劫难。

  当然,谐音在行文中的应用,也与汉字本身的特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汉字中,音同而形不同,且意义相去甚远的文字,确实如汗牛充栋,多得很。比如,就一个“你”字,与其同音但又意不同的,顺手一数就有——泥、倪、妮、霓等等不一而足;再举一例,在古代表示我的意思——吾,也有好多——无、舞、武、午……;另举一例,“谁”字与“水”音也相同。相比之下,西洋人就似乎没有这么幸运,在他们的文字里很难寻觅到类似于汉字中的此种奇观——由于西方的文字大多是由音节构成的,读音就决定了这个单词的书写形状。要想找出读音相同意义又不同的单词,实属不易——即使有,也廖若星辰,为数不多。真在行文中运作起来,也无法与汉字相一比高下,做到信手沾来,游刃有余!

  正是籍此,偕音在文学典籍与日常生活中被人们发挥的淋漓尽致。有的用于言表志向;有的拿来传递男女之间幽幽的情思;有的可能仅仅只是为避讳,有的则会暗藏杀机……但不管其中的目的怎样,玄机只有一个:把巨大的秘密或想要表达的意思智慧地掩饰在简单的文字背后,只有足够细心或深谙行文机缘的人,才可一一明了。

  据著名作家刘心武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揭密红楼梦时,就指出在《红楼梦》中有许多用谐音来表达小说中与现实相关的地名、人名甚至暗示某些情节与当时的清朝王子间的权利之争息息相关。至于避讳之类的,在封建时代,帝王的名字总是金贵异常,一般人在不得不使用其中的个别词时,也往往采用汉字的偕音尽力地回避。再有就是封建时代什么教派起义或造反时,也常利用汉字偕音的隐蔽特点做为秘密行动的暗号。

  前不久,一网友北师研究生名曰静女的,即在她新浪个人博客上写了一篇《分析与郑愁予名字有关的两句古诗之愁予》的文章,指出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的名字与宋代辛弃疾《菩萨蛮》词中的一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有某种关联,“郑愁予”与“正愁余” 音同,“予”与“余”在文言文里又都是“我”的意思。“江晚正愁予”实际上是江晚我正愁。也许郑愁予童年所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名字。正如他后来所言:“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国破山河在,战乱纷起,民不聊生——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胸怀与辛弃疾是相同的——愁啥呢?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愁情。

  下面则不仿再举一、二:

  如这样的一首打油诗——明月似霓,清风如舞。何需问水?道在舞霓!看似有点冷僻晦涩,但若把它与偕音用法联系起来,即可迎刃而解。“霓”与“你”音同;“舞”和“吾”则同音——“我”的意思;“水”与“谁”正好也同音。这样足可把整首的打油诗理解为:你若像天上皎洁的明月,我就是那徐徐吹拂的清风。不必再问是谁了,走这条道路上的是你我——清风伴明月!当然那是一条什么道路呢?也许只有当事者明了。显然,这是一首赠诗,写给一位志同道合的人。

  在坊间也流传这么一个故事:在某古道边上,有一石碑,上刻一行文字——黄金即在七里内,孰能觅得富三代。在碑的正对面高耸入云的山巅上有一座破败的寺庙。历代许多寻思发财的人,挖遍了石碑周围七里甚至好几十里认为可疑的地方,统统一无所获。可在那“破四旧”的年代,却歪打正着,在拆除山巅上那座破败的寺庙时,竟然发现就藏在涂着红漆的几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