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社会的启示:谁能拯救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个体社会的启示:谁能拯救日本- 第2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么书。当代金融界宗师也是著名哲学家的乔治?所罗斯认为,人们的思想观点必然会影响到现实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的这种互动的世界观使我们更有理由确信要了解当代日本人的思想行为,最好还是去看一下他们正在读的书。通过他们正在读的书籍来看一看他们的价值取向。
  除了畅销书排行榜,还有流行语、流行商品和流行思想,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日本人的思想行为。当然这里还有不可或缺的部分,就是我们必须把所有以上信息,放在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大背景中,才能更清楚地理解日本和日本人。
  日本正处一个历史性巨变时期。本书只能算作一种尝试,这种尝试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人去弥补中日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不想方设法地介绍当代日本人的真正想法,那么,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导论 从群体社会到个体社会(1)
一、日本的群体社会
  对现代日本影响最大的事莫过于泡沫经济的崩溃。这是《日本经济新闻》在2005年7月18日公布的一项问卷调查的结果。泡沫经济崩溃对日本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结束日本战争状况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对日本的影响。在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之后,日本迅速走上了高速成长的道路,奠定了今日在全球经济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基础。但是泡沫经济时代更是把日本送进了“最完善的”工业社会 ,日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光。然而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本一下子跌进了“消失的十年”的深渊,日本社会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这个变化,经济方面用“新自由主义”一词,而社会学方面则用“个人化”一词来捕捉时代变迁的脉搏。
  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专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以来,把日本人看作是具有集体主义特征的一个群体成了一种固定思维。东京大学的心理学专家高野阳太郎教授彻底批判了这种观点,他认为所谓日本人属于集体主义范畴的观点是一种错觉,根据高野的案例分析,在全部十九个案例中,有十三个案例没有显示出日本人和美国人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方面太多的差别,有五个案例还显示了美国人比日本人更加具有集体主义的特性。他认为简单地把日本人归属于集体主义,欧美人归属于个人主义的这种固定观念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集体主义一般理解为要求把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个人主义则主张国家等群体对个人人格的独自性和自律性应予以充分的尊重,但是在日本人与人之间却呈现非利益关系、受缘分限定、相互依存性等特性,这些显然都不是集体主义的特性,当然很明显日本人的特征也不属于个人主义范畴。日本人具有抑制自我主张而首先考虑调和自己所属的集团内部意见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日本社会中是如此的普遍,以致日本人自己对这种倾向的存在如同对空气的存在一样毫无意识,只是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才突然意识到日本人和欧美人的不同。
  按照西方的概念,不属于个人主义范畴,那么就应该属于集体主义范畴。但是,这些概念恰恰不能适用于日本人。对此日本学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日本著名的哲学先驱和辻哲郎曾经根据日本人的这些特性而新创了一个概念:“人间”,按照精神医学专家木村敏的解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我。大阪大学教授浜口惠俊则把这个词的序列颠倒过来,用“间人”来分析日本人的特性。浜口指出:日本人不具有欧美的个人世界观,也没有建立个人之间的“取”和“与”的契约关系。日本人是在与其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确定自己的存在的。比如说日本人所说的“我”并不是以自我为基准的“我”,而是在“你”眼中的“你”。所以说日本人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自我,而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自我。浜口提倡“间人主义的日本人”的学说,解决了日本人既不属于个人主义的范畴也不属于集体主义的范畴的问题。
  浜口的观点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美国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的缘约原理,另一个是来源于日本精神分析专家土居健郎的娇宠理论。缘约原理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一共同的目标,在共同的意识形态下采取共同的行动、遵守共同的规定并自发地结合在一起。娇宠理论则说明了日本人具有依赖周围人的娇宠的感情特征。这种依赖也是相互依存的,即要求得到被人宠爱的同时也需要给被人宠爱。在这样的感情氛围下,日本人认为最大的罪恶是出卖自己所属群体的成员。这两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了日本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存在。浜口的观点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明确化。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论 从群体社会到个体社会(2)
日本社会人际关系中相互依存的另一个表象是“场”。这是社会人类学家中根千枝教授在更早的时候提出来的概念。中根认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个人都是以“资格”和“场”归属于某个社会集团或者社会阶层。在日本,“场”尤为重要。“场”是日本人显示自己存在的场所,是一种群体。这种群体由传统的道德所支撑,其规模大小视社会认知度而定,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但是内外意识非常明确。一旦成为群体的成员,就必须公私方面都要属于这个群体,并且还必须忠于这个群体。“场”显示的是一种单一社会的形态。而整个日本社会是由无数的“场”这种群体组成的。
  不过,“场”、“间人”虽然都是汉字的词和词组,但是其含义却与汉语似是而非,直接拿来使用非常勉强,本书把具有“间人”特征的“场”这一概念用群体概念来表达。群体是指复数的人以一定的形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组织。虽然成员对群体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明确的内外之分,但是加入群体通常并不是以契约为标志。群体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但却不是用正式的文本来规范。群体是一种非正式但是明确存在的社会形式,维持这种群体持续存在的是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和志愿,而群体必须对成员起到保护和照顾的作用。无数的群体组成了群体社会。所以用群体社会的概念是可以说明日本社会的特征的。
  泡沫经济的崩溃之所以成为对现代日本产生影响最大的事,正是因为泡沫经济的崩溃引起了日本这个具有数百年传统的群体社会的崩溃。同时对日本国民来说,脱离这种历史的习惯走进一个新时代,必然伴随着着巨大的危机和风险。
  二、群体社会崩溃
  日本传统群体社会的崩溃有三大原因:第一是经济环境的变化,第二是内部关系的变化,第三是行为方式的变化。
  1,经济环境变化的因素
  从经济方面的原因来看,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以致达到破产的境地,日本政府在经济上已经无力对国民继续承担保护和照顾的责任。这样,群体社会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出现危机,群体所需的各项活动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支持从而导致群体的瓦解。地处日本西部山区的小板部落事例能够非常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一个名叫见浦哲弥的部落退休领袖在自己的主页 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2006年春,小板部落总会通过了一个废除“同行”的决议。这个决议敲响了数百年来的村社会(群体社会)的丧钟。但那时候,投赞成票的人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决议将给他们带来怎么样可怕的结果。他们只知道这是历史的潮流,除了接受、适应之外毫无办法。
  “同行”就是当知道邻居死了亲人时,部落中人马上主动集合起来,帮助这家人组织葬礼的习俗。从联系寺庙和尚到屋前屋后的打扫,不用人吩咐,部落的人都会全部按部就班地做好。因为地处偏僻,生活条件很差,没有大家的帮助,可能连葬礼也无法举办。“同行”的出现虽然是生活的逼迫。但其性质是在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大家毫无吝惜地出钱出力给予帮助。这是非常明显的群体社会的特征。
  见浦父亲的故事能很清楚地说明“同行”的互相护持的本质。1942年冬天,见浦的父亲进山烧炭,为了准备一些工具去找铁匠,到了铁匠铺,铁匠的老婆出来说铁匠已经死了两天,妇道人家没了主意,也没有个可以商量的地方,正愁着不知如何是好。见浦的父亲二话没说回到部落,集合“同行”准备给铁匠办丧事。部落里有人反对,说这不是部落中的事,不应该管这样的闲事。见浦的父亲怒火中烧,说不需要没有怜悯心的人帮忙,就算只有他一个人也要帮铁匠办丧事。结果,“同行”全部出动,成功地办完了这个丧事。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导论 从群体社会到个体社会(3)
四百年前形成的小板部落之所以到现在还存在“同行”的习俗,是因为小板部落地处深山老林之中,生活非常艰苦。不靠互相帮助难以继续为生。部落里的居民以“户”为单位出钱出力,形成了互助性质的“同行”,运作部落中红白喜事等各种需要大家帮助的事。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代。小板部落成立了由每户平摊出资的管财组织财团法人小板振兴会,具体的运作“同行”事宜。
  但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小板部落的年轻人大量外流,出生率下降,部落成员年龄结构日益老年化,以致部落成员不能维持一定水平的生活。小板振兴会支撑到新世纪之后终于出现了财政不足的问题,同时部落成员的老龄化也使每户出劳力也成了问题。在既无资金也无劳力的情况下,“同行”变得如同形骸,2006年小板部落不得不决议放弃“同行”的习俗。放弃“同行”之后,部落中葬礼将有自治会长直接联系葬礼公司,但部落将不再承担任何费用,也不用出劳力,各家的事将由各家自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