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小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中小憩- 第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里我们已经没有“原谅”这个概念了。如果说要嫉恨的话,那也只是国家队在输球的那几分钟。

  主持人说主教练朱广沪应当负主要责任,看到白岩松,他好象已经很麻木了,他说朱广沪也只是有个替罪羊.象这样的情况出现了那么多,说了那么多,有反思了那么多到最后不还是这种情况?感觉最有意思的是李乘鹏的一句话,

  “应该让国家足协的主要负责人出来在媒体向球迷道歉!”

  我在想真正错的是谁?谁最有资格出来说这三个字——“对不起”

  我在想,如果谁要出来对着媒体想球迷道歉,结果可能就向有了外遇的男人回家向妻子说,“我错了,我保证。。。。。。”一样。别的我就不多说了,这三个字,我想如今谁也没有资格来说,不管谁说了,我想,

  作为球迷你也未必能承受的起呢!

  我想问问,从事足球事业的那些人,你们知道足球的含义吗?你们又真正为足球做了些什么?白岩松说的对,应该把足球行政部门变管理为服务.试问,你们舍得吗?

  白岩松说的好,象这样的情况我们反思了又反思,思考了又思考?我们最后得到了什么样的结论?他摇摇头,这里我想帮他(白岩松)说一句是,麻木!

  球员在输球的最后几分钟内能麻木的去进行比赛,为什么我们就不能麻木去反思呢?

  输了,累了,是教练,是球员,还有我们这些铁杆的球迷.这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拿出一个正确的,积极的想国外那些球迷一样的心态去支持我们的国家队呢?

  

留给明天
高三,到底被怎样定义着,不知道。踯躅在高三数个不眠之夜,我所体味到是另一种拥有。仰望夜空,还有明月,不知情的展示她的妩媚,房东家的那棵樱树已经开了很多很多的花,粉白,也纯的可爱。小小的书桌真的很难负荷书的重力。想想自己不争气的成绩,想想老师留下的不屑一顾的语言——有些学生已经放弃,因为不能给予他本科的名誉。孩子的心,从这一刻开始堕落,且很多。他们崇拜八十年代的语言,他们迷茫。本来可以的。但是父母的万千叮咛,乡邻的难解的眼神,给他留下的却是死一样的挣扎。很多的故事就是从美丽的死亡开始,所以给予死的定义,就是解脱。也曾是,多少个夜,伫立在楼上。想想那年少的心被感情的折磨的痛不欲生,我?也想到了纵身一跃的结果,可能很美丽,可能很狼狈。但被赋予的生命却不廉价的。日日夜夜,我做着反复的动作,站在窗口。高三,也给了我太多的思考。有人说高三的经历就是成熟,我责打那该忘却很多的东西。但世间没有忘情水,也没有超人的魔力。还在梦呓中吟诵那写不懂的诗。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写,或该怎么去写,高三、年轻、心还是稚嫩的。思绪却翩翩纷飞。我想我不能,所以决定留给明天!

  ——写给高三不眠的夜

  知道了把得不到的幸福、还有言不完的伤痛留给明天。也把所有没划上句号的故事留给明天。哪怕那个圆圈留下的笔迹太深——故事就予以这样的完结。

  灿烂的笑,是儿时演绎的烂漫,于今依旧。青青草地,小池塘边,和踏过的每一个足迹,叫我怎么可以忘却?春水荡起的涟漪还有夏荷的幽香。阵阵扑鼻。荷叶上的青蛙。冰凉的水珠还在荡漾。叫我怎么可以忘却?秋叶纷飞。却是数不尽的点点滴滴,像满天的繁星,但空中的明月依旧饶过所谓孤单的身影。冬,是不是皑皑白雪情结。村庄、小城、郊野并着白衣萦绕的衣衫,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所有已被太阳彻底融化。

  每个季节的每一天,每个人都写着自己的故事。笔只是在纸上留下蒙胧的字迹。我伧然若失、我无能为力、我任凭悲情伤感的万千思绪为生活的无助作惨白的序言。

  高三的第一天,老师问我们有什么打算,很多的朋友只留下的却是北大、浙大、复旦,对我,那只是些可望而不可及的名字,我失落。一只小小鸟在林子里穿梭。我对自己说,高考之后的那一天,你要么安静的等待大学的通知书,要么从很高的地方作匀速下滑运动。让青春留下像流星一样的轨迹,在最员处滑落。我不留痕迹,只有一点殷红的颜色而已。

  呵呵,原来,原来对于生命的否定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

  留给明天是海子的诺言。留给明天是花样少年在十七楼下用生命拼揍的乐章。不留痕迹、不带杂念、更没有悬念的把所有都付诸与稍纵即逝。

  夜途中,笑问明月,能否记起岁月的碎片。车鸣声,依然在夜途中忙碌不停。蓦然回首,那些叮咛的嘱咐还在耳边作响。今夜,我又做了一件傻事,只是不明白在沉默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独处与深夜,为什么要一定沿路向东,注定那儿就一定有黎明时的旭日吗?

  黄昏,度步与操场的环道上,才知道,生活已被校园诠释得淋漓尽致。透过缝隙,看见斜阳,记忆中的点滴再次涌现。但我不能——

  想起昨夜。伫立在楼上。我知道日历上的页码,已寥若晨星。不知道是不是就像我说的那样——选择另一条路,我不后悔的路。就在那一刻,我很想尽快的结束茫茫未知路。但我还是不能——斜阳的微笑,还是那样的温柔,我值知道她很喜欢枕着晚霞的柔情。她留恋她珍惜的每一天。

  有一首歌,我知道可以记起很多——岁月难得沉默秋风厌倦漂泊/夕阳赖着不走挂在墙头舍不得我/昔日伊人耳边/话已和潮声向东流/再回首往事也随枫叶一片片落爱已走到尽头恨也放弃承诺/命运自认幽默想法太多由不得我/壮志凌云几分愁知己难逢几人留/再回首却闻笑传醉梦中/笑谈词穷古痴今狂终成空/刀钝刃乏恩断义绝梦方破/路荒遗叹饱览足迹没人懂。

  高三的心,还是崇拜那些奇幻的世界。我喜欢逍遥,我喜欢自在,但都不在生活的范围之中。

  留给明天,海子已经忘记了春暖花开。

  留给明天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面向大海的诺言

张干:一个文人的沉没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来记下那个时代的文人的生活,苦于自己的学识,及各方面的不足,我不敢妄下结论来议论那个时代的什么。谁有错?但我想老天在忘记谁同时,他也在努力的做另个比忘记还要痛苦的事。张干的一生,苍白、但岁月与命运没有掠取他的正直与气节,他一生以一个平民的身份从事他的教育事业,一生疾苦。他一生以一个平凡的世人活着,不问政事,留给我们的却是却让后人思考着那个时代文人的最终归宿。谁又在他的身上想到了什么,挖掘到了什么?

  他不是什么学术名人,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历史贡献。如果硬要在他的头上加点什么,那就是他在培养一个开国元首(毛泽东)的同时,却被他的学生驱赶辞职。

  但,他身上给我们思考的东西是多元、有教育的使命、有学术的态度、有文人的心态、有社会的良知,那就是气节,还有什么,对他本人而言,那就是一个中国文人最率真的追求。

  ————   晓晖手记

  “我知道我很苛刻、不近人情,我也知道学生们讨厌我,包括很多老师都觉得我太过于保守迂腐,但这是我的本意吗?孔校长(孔昭绶)满腔爱国之情,更有兼济天下之心,可到头来却只得到了一张通缉令,不得不背井离乡,甚至差点给一师带来灭顶之灾,这都是因为现实太黑暗了啊!抵抗既然无用,便只好委曲求全了,我不能拿学生的命运开玩笑啊!我让学生们死读课本,两耳不闻天下事,只是想让他们在乱世中保全性命,等到时机到来之际再去施展他们的才华和抱负啊!

  ……”

  这是毛泽东的一位校长对毛泽东的另一位老师杨昌济在被免职后告别一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所说的话。

  张干在接任湖南一师校长之职时,一个公文包,一把油布伞。他和一师前任校长孔昭绶分处两个极端:孔昭绶温和大度,笑容常挂在嘴角,很有魅力;张干严厉,不苟言笑,不招人喜欢。孔昭绶思想开明,注意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品德方面颇为重视,他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鼓励学生参与到救国行动中去,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张干却不然,他古板守旧,要求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禁止学生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给老师和学生们制定了繁琐苛刻的校规,还开创了“月考”的新制度。自然而然地,学生们乃至很多老师敬重孔昭绶,排斥张干。

  1915年6月,湖南省在军阀汤芗茗的控制下,湖南省议会公布一项决定:要额外征收师范学生十元学杂费,校长张干坚决执行。但这一决定遭到家境贫寒的大多数学生的激烈反对,斗争的矛头自然对准校长张干。湖南一师的学生纷纷罢课,在校内外掀起了声势洁大的“驱张运动”。

  一天,毛泽东和挚友萧子璋(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萧三)路过“布告栏”,仔细阅读传单后,毛泽东说:“子璋,我看这些传单并没有击中张干的要害。”于是二人来到古色古香的君子亭,毛泽东奋笔疾书,一张四千余言的《驱张宣言》立马挥就。子璋一看,《宣言》上写着:“张干自到我们一师任校长以来,对上逢迎,对下专横,教学无方,贻误青年……”

  小小的10元是他和毛泽东矛盾激化的导火线,也是他结束一师校长的主要原因。可谁有知道在这10元钱的背后的故事呢?

  为了不让学生出这10元,张干深知学生穷苦,一个大洋都交不起,他数十次往返于都督府和学校之间,只为求姓汤的拨款,可惜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来学校连伙食费都拿不出来,张干自掏腰包(其实他也很穷),甚至连怀表都变卖了,给学生买米。他向长沙巨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