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味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滇味文化- 第51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昂族妇女喜欢头裹黑色包头或戴花色头巾,脖子上戴银质项圈,家庭状况越好,银项圈越大,而且下面都系有多对银须。此外,她们还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一般身着蓝色或黑色的对襟短衣,襟边镶有两道宽5厘米的红布条,衣服下摆的边沿系有红、绿、黄三色的小绒线球,衣服的扭扣则是银质的方块牌。她们所穿的裙子,上遮乳房,下及小腿,以黑色为主,中间有红线横纹,色彩比较和谐。
  德昂族姑娘成年后,会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几圈甚至几十圈藤蔑制的“腰箍”。这些腰箍宽窄不同,一般漆成红、黑、黄、绿等颜色,上面还用铁针烧烙成各种花纹图案,有的还包有银或铝皮,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就说明这个姑娘越勤劳、聪明。德昂族妇女喜欢在小腿上套黑布套筒。近年来,中青年妇女多带彩色的头巾,小女孩则戴小花帽,衣扣也改用布条扭扣。
  德昂男子多头裹黑色或白色包头,包头两端饰以各色绒球,身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子较短而宽大。德昂族男子有文身的习俗,他们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出虎、鹿、鸟、花、草等图案。他们还喜欢戴银项圈、大耳环、银耳筒、耳坠等。过去,成年男子外出时,随身携带一把长刀和弓弩,多数人喜欢赤足而行。如今,除少数老人外,中青年服饰和汉族相同,而且大多穿着鞋子。
  六、德昂族水鼓舞
  水鼓舞是德昂族独有的民族舞蹈,德昂语称其为“嗄格楞当”,一般多在喜庆时表演。舞蹈中使用的水鼓,德昂语称之为“格楞当”。它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乐器,以前在众多民族中都有流行,现在仅德昂族还保存着它。水鼓一般用直径30厘米左右、长约70厘米的圆木挖空,两边蒙以牛皮制成,因使用时要注入一些清水而得名水鼓。
  敲击时,先把鼓绳挂在脖子上,把水鼓抱在胸前,然后用右手持锤击打大鼓面,左手以掌拍小鼓面,两手相互配合,击出节奏。表演水鼓舞时,领舞者需打着水鼓或大钹、大芒率众起舞。水鼓是整个舞蹈中的主要道具,在敲打之前,从鼓身中间一小孔注入一斤左右的清水或水酒,鼓皮潮湿后能发出更有特色的音响。
  跳水鼓舞时,领舞的人、执鼓和使用乐器的人都是男性。他们头戴直径约3尺的大草帽,穿着短大裤脚,露出虎、草等各种文身花纹。妇女尾随在男人后面,或者在外圈进行表演。她们可以手执毛巾边舞边自然甩动,一个善于唱歌的人在圈子内唱古歌,每唱完一段就高喊“唷啦唷啦!”其他人则大声呼应“哦!哦!”水鼓舞的动作套路很多,常见的有“鸡跳舞”、“四方舞”、“脚步舞”、“公鸡打架”、“各显神通”、“蹲跳”和“对蹬”等。跳舞时,他们都按“十”字逆时针方向行进,主要是为了表现德昂族先民从东方向西迁徙的艰辛历程。舞蹈中一些套路还展现了人们从播种、耕耘到收割的农事过程。在进行这些舞蹈时,都是按一定的程序跳完所有的套路,再把每个套路反复表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二十章 德昂族文化(5)
七、德昂族泼水节
  德昂人和傣族人一样也过泼水节,时间在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虽然他们两个民族都过这个节日,但却有不同之处。德昂人关于泼水节的传说也与傣族不同:在古代,一个德昂族寡妇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把儿子抚育成人,最后眼睛都瞎了。儿子见妈妈不能像以前那样干活,很不满,经常打骂她。一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儿子上山砍柴,看见羽毛刚丰的小乌鸦找回虫子喂一只老乌鸦,被感化了,觉得自己以前连禽兽都不如,于是下决心以后要好好服侍母亲。这时,病中的母亲上山给儿子送饭,走到半路昏倒了。她醒后,想到儿子一定很饿了,就挣扎着向山上爬。儿子看到母亲,大喊着向山下跑去接她。妈妈听见儿子的声音,知道自己来迟了,担心会遭到打骂,就绝望地撞死在一棵树上。儿子本来想向母亲认错,没想到妈妈却被自己吓死了,真是伤心欲绝。后来,儿子埋葬了母亲,用一棵树雕刻成妈妈的像供奉在家里。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他都用清泉水洗像,这一天逐渐成为德昂人的泼水节。
  泼水节期间的歌舞表演
  每年临近节日时,德昂族人就忙着制新衣、打粑粑、做好水龙和水桶等泼水工具。老年人都信佛教,聚集在佛寺里搭建为释迦像洗尘的小屋,并架一条新的水龙。水龙用一根粗竹子制成,长约5米,上面有精美的彩绘,一边开有槽口。泼水节时,姑娘提桶把水倒入槽中,流向小屋里的佛像,为佛像洗去尘土。然后,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持鲜花蘸水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这时,人们开始互相祝贺新年。年轻人把水桶举过头顶,把水倒在老年人的手上,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老人们则双手捧着水,口里念着祝词祝福年轻人。
  这种仪式之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河边,尽情地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泼水节还是德昂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寻找对象的好时机。节日前好多天,小伙子会砍来竹子编制竹篮,并乘夜深人静串姑娘时把精心编好、装有二至四个竹筒的竹篮送给自己喜欢的姑娘。这时每个姑娘都能收到几个竹篮,而她到底喜欢的是谁,到了节日那天才可见分晓。节日这天,姑娘背着谁送的竹篮,就表明她接受了谁的爱情。这时小伙子们都很着急,睁大双眼盯着姑娘们的竹篮仔细辨认,看她们背的是不是自己送的竹篮。然后,一对对情人相遇后,就互相尽情地泼水、嬉戏,表达自己激动和喜悦之情。
  整个泼水节历时三天,最后一天人们还要再次向老人手上泼水,祝他们长命百岁。年轻人还要背新水到家,为自己家的老人洗手洗脚,请他们吃泼水粑,祝福他们身体健康。
  八、洗浴心身的节日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三台山乡“鼠冬瓜”村德昂族人,在清明节后要举行一个隆重的浴佛节。在节日的前一天,村里的姑娘上山采野花,为节日使用做好准备。节日这天早上,喜庆的气氛充溢着整个山寨,小伙子身着黑色蓝滚边的短衣,缀着红色的大绒扣,大披肩领上挂着一串串毛绒绒的红球;姑娘们则带着银项链,穿着缀有彩色绒球的紧身短衣,欢欢喜喜地出现在村寨里。姑娘们背着竹筒到山里背回清泉水,然后提着盛满泉水的竹筒,在水面上撒一些昨天采摘的野花花瓣,相约着一起去寨门口。如果碰到客人,她们就用花枝蘸一些山泉水,往客人的前后轻洒一些,以示美好的祝福。
  德昂族村寨
  德昂族人都信仰佛教,村寨中最好的建筑物就是供佛的奘房(佛寺通称,源于缅语)。在奘房前,每个妇女带来一个背篓,用一根根小竹棍撑裱着自己做的剪纸画,把它们插在背篓上,并在背篓的盖子里放一些泼水粑粑和其他食品。然后,她们守在奘房前,一边嚼槟榔,一边等吉时到来,以把自己的心意“赕”给神佛。
  村里的成年男子则怀抱金佛像或玉佛像、木雕佛像,组成队伍,敲锣打鼓,带着佛像在寨子里*,然后把佛像请到用松柏和鲜花装饰的亭子里。亭子里有鲜花和盛着清水的容器,旁边有一个木雕彩绘巨龙水槽。在龙身靠近亭子的地方接一个分槽伸进亭子,人们把清水倒进这里,清水就慢慢流下去,浇洒在佛像身上,这就是“浴佛”仪式。接下来是所有的佛教信徒用供品开始赕佛,默默地祈祷和祝福。浴佛时,家家都把自家供奉的佛像请出来,送到仪式场地去“浴佛”。在“浴佛”过程中,信徒们都要守候在这里,一直到仪式结束。
  在村寨平地上,年轻人敲着象脚鼓、铓锣,围成一个大圆圈,伴随着鼓点的节奏跳起“嘎光”舞。整个舞队秩序井然,舞蹈中女人和男人神情庄重,舞蹈的动作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所有人都很专注,因为他们是在舞蹈中追忆先祖的迁徙路线。
  节日这天的晚餐很丰盛,大家都要吃团结饭。届时,全寨的人聚在一起,客人也被邀同座。几个人围成一桌,每桌都是平等的几碗几碟菜,菜都是当地特产的腊肉、野芫荽、野薄荷、野芹菜、野山椒等,喝的是德昂族自家酿造的酒。在宴席上,大家相互敬酒,但都依自己的酒量饮用。德昂族人从不酗酒,如果谁在酒席喝醉,大家就会取笑他,而且会在他清醒后罚他为全寨人扫街道。晚上吃完饭后,年轻人继续跳“嘎光”,这时的舞蹈已经和白天的庄重气氛有所不同,娱乐的成分更多了。大家围着彻夜不熄的篝火,民歌手开始亮起嗓子唱世代流传的老歌,其他人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
  浴佛节这天,德昂族还有一个固定的仪式: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这一天,晚辈要把温水端到长辈面前,向长辈合掌叩头,陈述自己在过去一年中对长辈不尊敬的地方,或者一些没想周到的地方,然后恳请老人原谅自己。同时,长辈也要反省自己在一年中的过错和不足之处,希望晚辈谅解自己。然后,晚辈就为长辈洗手、洗脚,并给他们献上泼水粑粑和茶叶,祝福老人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十一章 摩梭人文化(1)
摩梭人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地,至今仍保留着母系家庭对偶婚的残余。子女从母居,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男不娶,女不嫁,只缔结“阿夏”(情侣)关系。摩梭人习惯依山傍水而居,传统风味食品有猪膘肉、腌酸鱼、苏理玛酒等。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祭牧神节、祭土地节等,其中以春节和朝山节最为隆重。摩梭人的原始宗教为“达巴教”。摩梭人能歌善舞,舞蹈多姿多彩,内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