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味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滇味文化- 第17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七关,说明他品行和素质好,他的美名就会在远近传播。以后,小伙子到任何一个青春棚,都会受到姑娘的热情款待。

第三章 彝族文化(4)
小伙子找的第一个姑娘最重要,如果小伙子没有出什么错误,这个姑娘就要把他负责到底,成全他的美名,为他在本村找7个姑娘(包括姑娘自己)。如果凑不足,她就得凭自己的关系带着小伙子到其他村寨找姑娘,直到包括自己在内凑足7个姑娘为止。
  作为回报,小伙子的阿哥要找足包括小伙子在内的7个好小伙子领来让这个姑娘挑选。过七关时,如果小伙子压抑不住*,图谋越轨,他就会被姑娘蹬下床铺,赶到门外去。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会受到乡亲们和姑娘的鄙视,而且很难找到对象。姑娘要是和小伙在接触中动了春心,也免不了会被人看不起。
  姑娘和小伙子过了七关后,就取得了与异*往的资格,他们就能自由交往。不管两人认识的时间是长是短,只要姑娘愿意收留哪个小伙子为自己青春棚的男主人,其他人都不能干涉。只要两情相悦,青春棚中发生什么事情,其他人也不去理会。
  四、“二彝人”的婚俗
  云南的鲁鸡彝人,称自己为“二彝人”。每到节日,二彝人的男女就整天整夜地对歌。其中以每年火把节的对歌最为隆重。在对歌中,二彝人男女不仅交流了思想,联络了感情,有的青年还通过对歌定下了终身。
  二彝人的婚俗包括定亲、认门户、辞亲人、攮“麦戳”、“廊长酒”、哭嫁、再难“麦戳”、送喜神等程序。
  当地的青年男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双方确定关系后,男方就请媒人带上几十斤酒送给女方的族人。如果女方的亲戚喝了酒,这门亲事就算定了。定了亲后,两家要互相走访认门户。这时,男女青年都要被女方的亲友请去吃饭。通过认门户,两人的感情可进一步加深,并多认识一些亲朋好友。
  结婚时,姑娘要出门了,得向伯伯和叔叔磕3个头,并边磕头边唱“气无摩”:“侄女要出嫁,不能照顾大爹,请大爹原谅。”伯伯和叔叔忙劝慰:“姑娘别哭了,这可是你一生的好事,快快起来吧。”这就是辞亲人。
  攮“麦戳”是婚俗中最有趣味的。“攮”是捉弄的意思,“麦戳”是牵马的人,这个人必须是逗人喜爱、福分好、脾气好、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人。在结婚的前一天,他受男方之托,牵一匹马带着两个背箱挑担的助手,到女方家去娶亲。到了之后,女方家要在门外放上张桌子,桌上放一碗水、一碗酒和几支小木棍,让“麦戳”辨认水和酒,然后“麦戳”取出20斤米、2瓶酒、1包烛交给女方。
  女方接下这些礼物后,就把桌上的小木棍悄悄拿走。姑娘们把木棍的皮剥去,让“麦戳”辨认这是什么树的木棍,如果他认不出来,姑娘就把大门堵得严严的。这时候,小姑娘站在最前面,第二排是少女,第三排是大姑娘。这些人组成一个人墙,然后唱道:“牵马的麦戳,你敢过来?你不敢过来,就来给姑娘们磕3个响头。”
  一般这个时候麦戳都是一直向上冲,但结果往往是败下阵来。姑娘们则以胜利者的姿态,编出一些俏皮话来挖苦“麦戳”。此时,“麦戳”忙拿出好烟来招待附近的小伙子,并倒出好酒让他们喝,请小伙子们给自己帮忙。
  于是,小伙们把“麦戳”抬起来,高高地举过姑娘们的头顶,向着人墙冲去。“麦戳”在忍受姑娘们的捏手、揪耳之后,最后被按坐到一个水盆里,这样他就取得了胜利,围观的人都捧腹大笑。这时麦戳站起身来,拜天地、祖宗,再拜女方父母,然后被请去入席喝酒。

第三章 彝族文化(5)
女方在出嫁的前夜,还要吃“廊长酒”,一般都是在当晚10点以后,家人会置办一桌酒席来请来全村的老人。大伙围坐着酒席,一边吃一边唱着祝贺姑娘。这天晚上,青年姑娘和媳妇都要陪着新娘,一起唱哭嫁歌。半夜三更时唱一次,鸡叫头遍又唱一次。
  姑娘离家之前,年轻媳妇和姑娘们还要为难一下“麦戳”。一般都是在“麦戳”的脖子上挂一串马铃铛,然后大伙手拉手围着八仙桌跳舞,“麦戳”则带着铃铛跳起舞来,声音特别响。他要是跳累了,铃铛不响了,“照顾”他的姑娘还会帮他摇铃铛。
  最后就是送喜神了,大家闹了个通宵达旦后,新娘会被扶上“麦戳”牵来的马上。这时,她会拉着兄弟和亲人的手,哭着不愿意离开。“麦戳”则要用钱、烟、酒把自己的马铃铛赎出来,挂在马脖子上。他的帽子会被姑娘们挂上花布条、辣椒、草绳,脸上会被涂上很多锅底灰。可他还要笑着牵上马匹在门口绕一圈,之后送亲婆骑上马绕桌子一周,“麦戳”就把新娘接走了。
  五、父子连名制
  彝族现在还保持着父子连名制,它是一种把父名与子名相连的命名制度,历史非常悠久。据考证:它产生于母系氏族解体、父系氏族确立之后,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母系社会转入父系社会后,世系由按母系计算被改换为按父系计算。在这样的情况下,采用父子连名可以确保父系血统按直系血亲进行传承,而且还能区分出直系亲与非直系亲。另一个原因是,这时候出现了私有财产,男性成为父系直系亲属中享有财产继承权的人,所以父子连名制也就出现了。
  父子连名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正推顺连父子连名,也就是把父亲的名字放在前面,儿子的名跟在后面,一般都是用祖父名字的最末一个字或二个音节放在儿子名的前面,以后又用儿子名的最后一个或二个音节再加在孙子的名字的前面,世代相连。第二种方式是逆推反连法父子连名,即儿子的名字在前面,父亲的名字在后面,用父名的一个字或二个音节放在儿子名的后面。最后一种是冠姓连名法父子连名,即在名字之前或名字之后加上父亲的姓氏。
  彝族人都使用正推顺连法父子连名的方式,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通常都是儿子名字开头的一个字。他们就是这样父子连名,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传宗接代中,他们每隔九代要进行一次大祭祖,然后从第十代开始,各个家族支系之间就可以通婚了。通婚后,各氏族家支又以长子为首,将连名向下传。
  六、摔跤的传说
  撒尼族是世代居住于石林的彝族支系,有着风格独特的语言文字、绚丽多彩的服饰、风姿豪放的民间歌舞、古老的诗文传说、传统的斗牛斗羊。直到现在,他们还保存着古朴粗犷的摔跤竞技传统。而关于摔跤,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撒尼村寨里有一个青年叫若格帕。父母很早就死了,也没有兄弟姐妹。有一天,他正在犁田,看见远处来了一个异乡的客人。这个客人走近之后,看见若格帕犁田行走如飞,感觉很新鲜,就和他攀谈起来。若格帕通过交谈,知道这个远方来客就是流落到这里的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和他说了一会儿话后,就在田头歇息,突然觉得肚子很饿。若格帕就把自己带来的苦荞粑和蜂蜜拿出来招待他,皇帝越吃越爱吃,就问若格帕:“这样好吃的东西是谁帮你做的?”若格帕家中养有*十群蜜蜂,他听到这话之后,就和建文皇帝开了个小玩笑,说自己养着*十万兵马,手下管着*十个王子。皇帝听了很吃惊,瞪大眼睛说:“你的兵马比我的还多啊!”接着,两人越说越投机,竟然到了无话不说的境地,还结拜为兄弟,长期吃住在一起。

第三章 彝族文化(6)
有一天,建文皇帝和若格帕到山上放牛,一头大牛突然得了病,肚子胀得像鼓一样,倒在地上动不了。他俩急忙去东山、西山、南岭、北峰找草药,终于找到一棵。他们把药捣成汁水,灌进牛肚。牛吃了草药后,拉出稀屎便好了。两人见状,高兴得跳了起来,并互相拥抱着在地上打滚。
  这事被附近一个牧羊人看见了,还以为他们在打架,就上前去劝解。可当知道具体原因后,就笑着说这可是好事啊,你们应该互相抱着使劲摔,多跌几跤才痛快!这样就能把那些病魔摔掉了!
  从此,撒尼村寨的人们为了保佑人畜能够安康,经常举行摔跤比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七、彝族“阿哩调”
  彝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过年过节、举行祭祀、欢庆丰收、婚丧嫁娶,彝族人都要请来民间歌手弹四弦、唱长诗,叙述本民族的历史,颂扬英雄豪杰。在彝族歌曲中,“阿哩调”最为出名。
  “阿哩调”是彝族各种情歌的统称,也是彝族男女青年表达自己感情的一种形式。其种类很多,具体可以分为:男女相互试探的“试心调”、赞美情人的“夸夸调”、倾诉自己衷情的“分别调”、表达永世相爱的“真情调”、歌颂真挚爱情的“迎花调”、失恋后唱出自己忧怨的“失恋调”。
  “阿哩调”中的每种小调,曲子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唱词却不固定,大多都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唱。唱词多用五言和七言,用词自然朴素、耐人寻味。
  每当到了传统节日,彝族青年男女就开始自编自唱,倾诉自己的衷情。许多青年男女都是由“阿哩调”作引线而缔结的姻缘。
  最近几年,“阿哩调”又有了新的发展,文艺工作者综合了彝族民歌音调,并融入唱词、韵白、动作,用以表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创制出了“白话腔”,与原来的“阿哩调”相比更加动听。
  八、彝族“跳乐”
  跳乐在彝族语中叫“扎拉作”,也叫“烟盒舞”、“跳弦”、“跳三步弦”,是峨山彝族各支系中流行最广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在彝族村寨中,男女老幼人人会跳,而且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见四弦响,脚杆就会痒。”说明彝族人十分爱好跳乐。
  彝族人为什么会喜欢“跳乐”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