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学良全传- 第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29年12月29日,张学良向东北三省发出电报命令,决定于12月29日宣布易帜,东三省同时取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悬挂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要求东北各省秘密赶制青天白日旗。
  这样,经过长达半年的艰苦曲折的外交斗争,1929年12月29日凌晨,张学良领衔发表《东北易帜通电》,全文如下:
  南京中央党部、国民政府主席暨各委员钧鉴,各院长、各部长、各委员会、政治分会、各省党部、省政府、各总司令、总指挥、各司令、各师旅长、各法团、各报馆均鉴:
  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在癸亥甲子之际,先大元帅赞助最早,提携合作,海内共知。自###横施阴谋,流毒海内,不特中外皆为疾首,即中国国民党及总理之主义,亦几为之不彰。先大元帅发起讨赤之师,首先述明与中山先生合作历史,词旨恳切,专注###,本无黩武之意。五月佳日,又有息争通电,临终以力主和平,促成统一为嘱,苦心远虑,益复昭然。现在国府诸公,###清党,与此间宗旨相同,彼此使者往来,一切真相,更加明澈,自应仰承先大元帅遗志,力谋统一,贯彻和平,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伏祈诸公不遗在远,时赐明教,无任祷盼。
  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汤玉麟、翟文选、常荫槐叩
  在同一时刻,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各政府机关、团体、工厂、民居一律悬挂起青天白日旗,降下了代表北洋政府统治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
  通电发表后,东北当局在奉天省政府礼堂举行易帜典礼。张学良在典礼上演说时阐明了易帜的理由:〃我们为什么易帜,实则是效法某先进国(指日本……笔者注)的做法。某方起初也是军阀操纵权力,妨害中央统治,国家因此积弱。其后军阀觉悟,奉还大政于中央,立致富强。我们今天也就是不想分中央权力,举政权还给中央,以谋真正统一。”
  30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张作相、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奉军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改称东北边防军;同时任命翟文选、张作相、常荫槐、汤玉麟分任奉天、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省政府主席。”
   。 想看书来

顶住压力易帜(7)
1929年1月2日,又组成以张学良为主任委员的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有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翟文选、常荫槐、张景惠、汤玉麟、王树翰、刘哲、方本仁、莫德惠、刘尚清、袁金铠13。除方本仁外,全是东北军政要员。
  3月1日,奉天省改称辽宁省,省会改称沈阳市。
  1929年1月4日,在奉天省政府大厅内外行就职宣誓典礼。除日本外,各国驻奉使节均应邀参加。张学良第一次身穿中山装,精神抖擞,在南京国民政府代表方本仁监誓下,正式宣誓就职:“余以至诚,实行三民主义,服从长官命令,捍卫国家,爱护人民,克尽军人天职,此誓。”
  宣誓后,张学良即席发表演讲,说明易帜的目的,并表示今后惟有竭尽智能,效忠党国,务期边防巩固,中央少北顾之忧,内政修明,黎庶具春台之乐。
  至此,中国南北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北洋军阀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
  东北易帜,结束了新老军阀混战的局面,促成了国家的和平统一,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分离东北的野心,是一次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张学良在易帜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反日爱国思想和高尚的民族气节,令人钦佩,值得赞扬。《大公报》后来评论说:张学良“数年来反对内战,促成统一成功,终有其不可湮没者在。其富于爱国思想,实旧军人所罕见者也。
  当然,通过和平易帜,张学良保住了东北集团的地盘和军队,达到了分治合作的目的,并增强了他的权力基础,使他得以在此后将近三年的时间里平稳地掌握东北政权,按照他的理想建设东北。
  日本侵略者是不会甘心失败的。对于东北易帜,中国实现统一,日本侵略者已是气急败坏。1928年12月31日,林久治郎拜见张学良,转达了田中首相30的电令:帝国政府对此颇感意外,今后在此新的情况下,万一无视与帝国之条约协定,或阻碍与东三省进行中的交涉,以及因东三省治安紊乱可能影响我方权益时,帝国政府为维护权益及维持治安,自当断然采取必要的措施。
  果然,三年后,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兵谏部署(1)
12月9日,蒋介石在华清池轮流设宴招待东北军旅长以上的高级将领,多有嘉奖慰勉之词,并表示要钱给钱(要物给物,刻意加以笼络。蒋对他们说:“自从‘九一八’后,国人对你们东北军都很不原谅,现在‘剿共’战事仅剩最后五分钟了,我是给你们东北军一个主动的机会,你们要理解我的旨意,服从命令,努力‘剿共’,方是你们应持的态度。”这些接见和宴会,蒋介石都不让张学良参加,更加深了张学良的疑虑。
  当天,蒋介石还给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写了一个手谕:
  力子主席兄勋鉴:
  可密嘱驻陕《大公报》记者发表以下消息:蒋鼎文、卫立煌先后皆到西安。闻蒋委员长已派蒋鼎文为西北“剿匪”军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晋陕绥宁四省边区总指挥。陈诚亦来谒蒋,闻将以军政部次长名义指挥绥东中央各部队云。但此消息不必交中央社及其他记者,西安各报亦不发表为要!
  蒋的这个手谕表明,蒋介石已经决定撇开张学良、杨虎城,准备由他的嫡系中央军将领来指挥对红军的最后决战。”
  12月9日,是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一周年的纪念日。事前,张学良得知西安学生要举行纪念活动,便同杨虎城(邵力子商量,设法制止。张学良提出几种方案:令学生在学校开纪念会,请邵力子召集,让学生用文字表示;实在不行,非游行不可,由他和杨、邵尽力劝阻,无论如何,不让到临潼去见蒋介石,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这天,西安万余名学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会后,游行示威,先后到西北“剿总”、西安绥靖公署、陕西省政府请愿,要求停止一切内战,一致抗日,均未得满意的答复。游行途中,警察竟开枪打伤了一名小学生,激起众怒,决定到临潼直接向蒋介石请愿。张学良闻讯,急忙驱车追赶,在灞桥与游行队伍相遇。当时,游行队伍与守桥的国民党宪兵队正处在对峙之中。宪兵队在桥上架设了机关枪,扬言有人再往前走就开枪。张学良拼命劝阻学生,让他们返回西安。他说:“我作为一名爱国军人,也想能够奔赴抗日前线,我非常同情你们的请愿行动。我可以代表你们,有什么要求可以由我转达;我也可以代表蒋委员长,酌情考虑你们的要求。”
  一部分学生仍坚持要向前走,高呼口号:“不到临潼,誓不罢休!……我们一定要见蒋委员长!”边喊边哭。张学良也含着泪水,悲愤地说:“请你们相信我张学良,我和你们是一样的心,你们的要求就是我的要求,也许我的要求比你们更迫切。你们的意见,我一定给你们转达到,你们请回去,我保证在一周之内,用事实来回答大家。”学生们见张学良态度诚恳,同意返回西安,这才避免了一起流血事件。
  将游行学生劝回去后,张学良赶到华清池,向蒋介石报告了白天的游行示威情形,并转达了学生们的要求,认为学生请愿的动机,绝对是纯洁的,处置办法只有和平劝导,使学生也可以说使一般民众看到满意的事实或答复。蒋介石大为不满,严厉指责说:一个人绝不能做两方面的代表而站在中间。并指责张学良没有武力镇压,甚至公开明说是他叫警察开枪,假如学生再向前走,他便下令用机关枪打!最后,蒋还恶狠狠地说道:“对于这些青年,除了用枪打,是没有办法的。”
  这时的蒋、张关系,与几年前已大相径庭。过去,张学良手握大军,雄踞东北,兼有华北,居于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的高位,举足轻重,备受尊敬和礼遇。但“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实行不抵抗政策,不仅失去了东北三省的地盘,而且实力也大为削弱,张学良从此便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1934年回国后,他拥护蒋介石,把东北军从华北调到华中,又从华中带到西北,参加“剿共”,人数日见减少,力量逐步削弱,在军饷、粮秣、弹药等方面处处仰赖于南京政府,渐渐丧失了独立的地位和发言的分量,甚至无法进言或不能畅所欲言。蒋介石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尊重、听取张学良的意见,对他的陈述或要求,往往难于满足,甚至不加考虑)并视他为自己的子弟,随意训斥。对于两人关系的这种变化,张学良一时半会还很难接受。他总认为凭借自己与蒋介石的特殊关系,可以说服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所以一次又一次地劝谏,用尽了心机,说得舌敝唇焦,声泪俱下,但屡谏屡败,不见成效。到现在,张学良才彻底绝望,被迫使出最后一招——兵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兵谏部署(2)
当时正在西安城内孙铭九处做统战工作的中###事领导人叶剑英感到,这次蒋介石到来后西安形势已经格外紧张,即按中央指示,准备悄然撤离西安。有一天晚上,张学良突然来到叶剑英的住处,问道:“蒋介石到达临潼,不听我多次苦谏,你说怎么办?”
  叶剑英沉思了一下,反问张学良:“你说怎么办?”张学良连声说:“苦迭打!苦迭打!”(法语音译,即政变——编者注)
  叶剑英立即将这个重要信息报告陕北的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来电要叶剑英迅速返回瓦窑堡汇报情况。
  离开西安前,叶剑英去见张学良辞行,并对他说:“我们很困难,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