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鲁迅传- 第24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众看去,为仇为友,了了分明。不要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滓,却故意瞒了起来,演戏似的指着自己的鼻子道,“惟我是无产阶级”。(《三闲集?现    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者们,在中国最黑暗的年月中,带着鲜明的战旗,冲上生死搏斗的文化战线,这是极其可贵的。在当时革命正遭受大挫折,中国变得哑然无声的情况下,他们的声音就像寂静的长夜中轰然震响的惊雷一样,使人们振聋发聩,为之奋起。他们的召唤,在许许多多的奔流着革命热血的青年中产生了反响,使大批青年集合到了被鲜血染红的革命旗帜之下。他们在艰苦的年月里,写出了最初的一批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使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像火焰似地烧向整个黑暗的旧中国。这种革命文*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破天荒的伟大运动,它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气魄,突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封锁,宣告中国无产阶级将独立地建设本阶级的文学艺术,中国的劳苦大众将开始占领文艺阵地。他们的功勋应当充分地记录在中国革命文学史册中。但是,他们的教条主义和“左”倾幼稚病也是明显的。他们当时刚从日本回国,受到日共内部福本主义“左”倾幼稚病的影响,在国内,又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因此出现了混淆革命对象的错误。总之,他们从书本上学到的条文还没有消化,鲁迅后来很中肯地指出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他们对于中国社会,未曾加以细密的分析,便将苏维埃政权之下才能运用的方法,来机械地运用了。”再则“把革命使一般人理解为非常可怕的事,摆着一种极左倾的凶恶的面貌,好似革命一到,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令人对革命只抱恐怖。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窃火者(6)
由于上述原因,同样真挚地追求着革命的鲁迅,就无法实现和创造社的联合,而且在后来还发生了这样一场相当牵动感情的论争。在历史前进的路程中,常常会出现许多人们预料不到的事情,历史似乎是有点儿神秘的,为什么它会这样复杂和充满变化呢?不过,如果透过这些纷繁的现象,就会发现在这里有着各种深刻的原因。而且拿鲁迅与创造社的关系来说,当人们惋惜着在这场论争中出现了不少误会的时候,同时却发觉了它也有着多么重大的收获啊!
  历史总是这样曲曲折折地前进的。因此懂得了历史的人们,就往往不会迷失方向,也不会沉溺在过度的叹息和悲痛之中,而是永远从这里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永远向着更为光明和美好的未来跋涉。历史是会使懂得了它的人们异常欢乐和开朗的。
  事实上,这场论争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文学阵营更成熟地掌握*主义的序幕。
  论争,逼着论争的双方更深入地学习*主义,以更大的热情去获得这一照亮世间黑夜的伟大火把。
  鲁迅坦率地说:“我有一件事要感谢创造社的,是他们‘挤’我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三闲集?序言》)
  革命文学倡导者们带着一种*主义初学者的锐气,他们的理论武器虽不够齐全,使用得也不熟练,但重要的是他们却开始拿着这种新的思想武器上阵了。他们根据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把文学看成是—种总是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上层建筑,所以他们主张文学艺术都有阶级性,一切文学都是宣传,都可以作为阶级斗争的武器。这种情况逼着鲁迅也必须进一步去了解和掌握这种武器。任何事情鲁迅都是认真对待的,对于革命文学倡导者提出的问题,他认真地钻研着,思考着。他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在这个工农大众已经成为时代重心的大时代里,对代表工农大众最大利益的学说缺乏深刻了解怎么行呢!因此,他努力地学习马列主义学说。他在翻译介绍了几本*主义文艺理论之后,说明了自己这种寻求真理的崇高的动机。他说:人往往以神话中的Prometheus比革命者,以为窃火给人,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其博大坚忍正相同,但我从别国里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以为倘能味道较好,庶几在咬嚼者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我也不枉费了身    躯。  (《“硬译”与“文学的阶极性”》)      崇高的动机可以化成行为的巨大前进动力。鲁迅是出于崇高的动机来学习*主义的,所以,他用功之勤和涉猎之广都令人惊叹。这从他所买的书中就可以窥知一二。1928年之前,他购买的马列主义书籍数量很少,而1928年以后,这类书籍却源源不绝地涌流进他的书房,在这一年的二百多笔书账中,有关*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文化的书籍就有六十多种,仅上半年中,就有如下这些重要书籍:
  1月15日《布尔什维克之表里》
  1月16日《列宁给高尔基的信》
  2月1日《什么叫阶级意识》
  2月5日《从空想到科学社会主义》
  2月7日《史的唯物论》
  2月10日《俄国劳动党史》
  2月13日《中国革命的诸问题》

窃火者(7)
《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根本概念》
  《辩证法及其方法》
  《论新反对派》
  《辩证法杂书》
  2月21日《唯物史观解说》
  2月23日《文学与革命》
  2月27日《俄国的文艺政策》
  《农民文艺十六讲》
  3月14日《阶级斗争理论》
  《唯物的历史理论》
  3月20日《经济概念》
  《民族社会国家观》
  《社会思想史大要》
  《史的唯物论略解》
  3月30月《辩证的唯物论入门》
  《阶级斗争小史》
  《*的辩证法》
  4月12日《对法西斯主义的斗争》
  4月14日《*主义与伦理》
  4月17日《社会意识学概论》
  《艺术之原始》
  5月1日《*主义的作家论》
  《无产阶级文学论》
  《社会主义文学丛书》
  5月31日《革命后之俄国文学)
  6月26日《列宁的辩证法》
  《苏联文艺丛书》
  《阶级社会的诸问题》
  鲁迅一面大量阅读,一面又着手翻译。当时中国对于*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翻译得极少。鲁迅十分希望能有切实的人,肯译几部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关于唯物史观的书。但是这种切实的人却很少,加以当时的中国懂英文者最多,日文次之,懂俄文者更少,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只好从日文转译。他首先翻译的是苏联的《文艺政策》,该书内容包括《关于对文艺的党的政策》(1924年5月俄共中央召开的关于文艺政策讨论会的记录),《观念形态战线和文学》(1925年1月第一次无产阶级作家大会的决议)和《关于文艺领域上党的政策》(1925年6月俄共中央的决议)等三个部分。6月20日,译稿开始在他与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创刊号上发表。这是他有计划地介绍*主义艺术理论的开始,在这之后,他于1929年又先后翻译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文艺与批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1930年2月15日,鲁迅在他主编的、只出了一期的《文艺研究》上,还译载了普列汉诺夫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艺观》。当时论战的另一方创造社也在努力进行翻译工作。1928年8月,他们创办了理论刊物《思想》,着重介绍*主义理论和苏联情况。同年10月,《创造月刊》还刊载了列宁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创造社作家还先后译介了一些科学文艺论著。与此同时,冯雪峰编辑《科学艺术论丛书》,自己也翻译了《艺术与社会生活》(普列汉诺夫)、《文学评论》(梅林格)等书。于是*主义艺术理论的传播在中国便形成了第一个高潮。
  鲁迅不能从俄文直译,而从日文转译,这是翻译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他初步大量接触*主义艺术理论,其中大量的新概念、新思想、新逻辑,又需要自己准确地把握,这是第二个困难。但是,为了把火光带到黑暗笼罩着的祖国,他坚韧地征服一切困难,以惊人的工作精神,一字一句,一章一节地译下去。后来,梁实秋攻击他“硬译”,但这是多么可贵的“硬译”精神呵!
  鲁迅在这场借火和播火的斗争中,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化的发展立下了特殊的功勋。他所翻译的普列汉诺夫和卢那察尔斯基的美学著作,篇幅很大,翻译时注入了巨大的心血,他真像普罗米修斯那样,不怕钉在岩石上被老鹰折磨的苦楚,硬是要把火窃给人间。
  鲁迅在翻译之后,又对这些论著进行科学的评述,譬如他按照列宁的观点,精当地评价了普列汉诺夫本人及其著作《艺术论》。他批评了普列汉诺夫政治上的动摇,却衷心地赞誉他的美学理论,并抓住这些理论的精髓介绍给我国人民。之后,他又运用这些*主义的美学观解释艺术,许多原来纠缠不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鲁迅和他的同志,是一群无所畏惧的拓荒者,他们平整了荒芜的土地,搬来了他山的巨石,为我国建设*主义美学大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开创了我国美学发展史的崭新阶段。历史是最公正的,它无容置辩地证明着他们是光荣的、有卓越贡献的、普罗米修斯式的中国*主义美学的先躯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点点滴滴(1)
“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1935年6月29日,鲁迅在给友人的信中,表白了这种崇高的志向。鲁迅到上海后,依然为创造中国新文学艺术的大建筑而孜孜努力。他知道,为这个精神的大建筑奠定牢固的基石,需要坚韧不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不能依靠激昂的口号。
  那时,无论是新文学还是新艺术,虽然取得了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