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三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查三农- 第35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昔日试验田今朝新农村(2)
富裕后的七里营镇加大了科教、卫生、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学、贫困者衣食无缺的总体目标。记者看到,在这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在节日、休闲时节自排自演、自娱自乐;没有封建迷信、赌博现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人们讲文明、讲礼貌,邻里团结,和睦相处;定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去年视察七里营镇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重新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把七里营镇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梁常运告诉记者。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
  七里营镇的农业,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粮棉双高产而闻名;如今七里营镇的农业,更是一派勃勃生机。
  “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信息进万家、节水灌溉工程、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这些词不时从七里营人的嘴里迸出来。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龙泉高效农业观光园区、肉牛饲养园区为主的3大园区;以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0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为主的3大基地;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子产业化基地、中国农科院小麦育种试验基地……这是七里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成果。
  建设新农村,不仅是生产发展,更要环境优美,七里营人站得高。
  造纸、制药这些产业在为七里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在一些村庄,可以闻到刺鼻的味道。为保护家园,七里营在河南首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的口号,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并把治污的“利剑”直指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先后关停不合格的造纸厂39家,减轻了造纸废水的污染压力;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按照‘规划科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镇有33个村完成了新村规划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完善,全镇公路里程达到100多公里,形成三横五纵、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发旅游建设,形成以刘庄、毛主席视察田、龙泉‘三点一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线路。”七里营将继续走向发展的康庄大道。
  七里营大事记
  1982年,七里营人民公社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1月7日,挂了25年的“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悄悄地被摘下,静静地放入了历史浩卷里,七里营撤社建乡。
  1984年,全乡基本实现了土地承包到户。
  1996年2月18日,经济的发展使七里营更上一层楼,撤乡建镇。
  点评
  坚持经济发展是七里营的主旋律
  农村“人民公社”作为一种理想化了的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在中国农村大地延续了25年,农村的“一大二公三纯”式的穷过渡也搞了20多年……作为“人民公社”滥觞之地的“七里营”,在曲折中,本能地对冒进的“人民公社”机制进行了“修正”,“按劳分配”,“生活资料永远归社员所有”,允许社员私人养殖家禽家畜……20多年里仍在七里营潜行:畜牧业在发展,兴修水利平沙治碱、粮棉以双高产而闻名于全国,农机化在进步,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今日的七里营更是一派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将近50年的历史,七里营里的主旋律是“发展”的强音。
  七里营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埋头苦干,发展首先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从七里营的经验来看,至少在三方面是先进的。一是坚持以工兴农。七里营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兴办了一批社队企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七里营又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年增长率达到35%,到2005年全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位居全市首位。二是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撑,先进生产力的一个显著要求就是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七里营与科研单位联合,在新科技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用新科技成果培育了多个品种的高产作物,连年获得农业丰收。三是生产组织化,先进的生产组织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又一个要求,七里营坚持推进产业化经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公司(基地)+农户”,使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发展经济”都是第一位的。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工作才能有发展的基础。
  

“中原首富村”与时代同步(1)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刘庄,一座座居民楼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一群群穿着时髦的人奔向工厂,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里只是一个村庄。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乡的刘庄村——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50年来始终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在通向文明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城市化。
  刘庄名片
  人口:355户,1641口人
  耕地:1050亩
  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第一产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和科学种田
  第二、第三产业:畜牧养殖、加工、医药、造纸、机械、淀粉、车队、商业及宾馆等9个产业
  新蓝图:投资3亿元,将华星药厂建成全国最大的青霉素原料生产基地;投资12亿元建设大型电厂;力争3~5年内使刘庄经济总量超过30亿元
  铁锄刘庄造豆腐刘庄产
  解放前的刘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蛤蟆窝”“长工村”,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是土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
  如今82岁的毛玉亭老人回想起当年的刘庄,感慨万千。他对记者提到1952年秋季的洪涝灾害,由于连降大雨,刘庄收割的小麦全都发霉生芽,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积水浸泡而死。眼看颗粒无收,村民们都准备外出逃荒。
  一天,村里的木匠黄玉广和杜学礼二人,背着包袱来向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辞行,他俩说,天下饿不死手艺人,靠我俩双手,兴许能挣点钱,养活两家人。听了这话,史来贺沉思了一会儿,说:“凭你们的手艺肯定能养起两家人。如果把村里木、铁、泥、瓦等工匠都组织起来,不是也能挣钱养活全村人吗?我看你俩别走了,和村里的匠人一起做手艺,把村里的副业搞起来吧?”第二天,史来贺就把村里的木匠、铁匠召集到一起,成立了刘庄铁木小组。从此,周围村庄的锄、镰、靶、锨、犁,都打上了“刘庄制造”的字样。
  刘庄村原党支部副书记、62岁的张秀贞老人回忆说,当时男的靠手艺挣钱,她便带领几名妇女找到史来贺,表示要把远近闻名的“刘庄豆腐”继续做下去,搞个刘庄豆腐生产组,史来贺爽快地同意了。很快全村就开了6个豆腐坊,周围村庄的豆腐几乎被刘庄“垄断经营”了。
  小村庄搞起了生物工程
  刘庄人告别了逃荒的历史,但刘庄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不能光靠土里刨食,正如当地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要想肚子饱,粮食堆满仓;要想日子富,工商林牧副。
  在史来贺纪念馆,现任村委会副主任刘俊荣告诉记者,刘庄不靠山,不靠水,也没有地下资源,交通也不便利。听说城里人爱喝牛奶,村里花90元钱买了3头小奶牛,这就是刘庄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如今,刘庄已有奶牛300余头,村民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
  说起刘庄的工业起步多少还有点传奇色彩。1974年,村里的拖拉机喇叭坏了,想换新的却无法买到,两名司机试着把坏喇叭拆下来修理,居然修好了。这下可乐坏了史来贺,咱能修喇叭,为啥不能造喇叭呢?无数次试验后,刘庄的小喇叭开始投入生产,并很快响遍大江南北。借着这股东风,刘庄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随后又成立了农业、畜牧业、工副业、运输业等4个专业队,真正走上了一条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方考察,刘庄最终决定生产我国短缺的、属高科技生物发酵产品的药品原料——肌苷,并为之创办了华星药厂。如今,华星药业已进入全国医药销售排行前100名,年产值占到了刘庄年总产值的80%以上,旗下已拥有10个分厂,能生产肌苷、红霉素、青霉素等几十种成品药和原料药的外向型企业,青霉素第五期工程也即将竣工投产。
  2005年年底,刘庄已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昔日的“盐碱洼”“蛤蟆窝”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
  提早享受城市生活
  如今,刘庄的村民都在村办企业工作,过着拿工资、奖金,享受一系列福利待遇连城里人都会羡慕的生活。在刘庄,男满65岁,女满55岁就能退休回家,除本村各项福利外,每人每月再发200元退休金,儿童、学生每月发20元补助金。。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原首富村”与时代同步(2)
在刘庄,村民享有从吃水、用电、住房、医疗到孩子入托儿所、上学等40多项免费福利待遇。
  记者来到村民陈顺珍家时,客厅里34英寸大彩电里正播放着文艺节目,陈顺珍告诉记者,她家是今年1月30日刚搬进来的。她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她的新家,这里中央空调、宽带网、现代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