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 第3节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章 身世之谜
                1.纯属讹传的“郑三发子”或“拖油瓶”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凡是领袖群伦、创下经天纬地之业的人物,其身世、
家族、籍贯等项无一不是明明白白地为世人所知晓。因为他们是“伟人”,既使罪
恶昭彰,并不“伟大”,至少也是“大人物”,是青史留名的——无论是美名抑或
恶名。举凡这样的人物,他们的出身,他们的父母乃至更上一代祖先的情况,都是
后代史家考据研究的兴趣所在,那是想隐瞒也隐瞒不成的。但是,在中国现代史上
鼎鼎大名、统治中国大陆达20余年,在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表演”了
近半个世纪的蒋介石,其身世居然至今众说纷坛,这实在是一大奇观!
    如今刊行于世的有关蒋介石的传记文字浩如烟海,海峡两岸的史学家、政治家,
包括许多曾经随侍蒋介石多年、对许多事件有过亲身经历的世纪老人,他们言及历
中重大事件、言及蒋介石政治手腕的毒辣时都能“保持一致”,都可以据实以言。
却惟独在谈到蒋介石本人的身世时莫衷一是,各说各的理。而且,每一种说法都貌
似真实却又经不起推敲。笔者以为,造成这种混乱局面的催一原因就只有一条:蒋
介石这个人“不够伟大”(此语系前“国民政府财政部”次长、“内政部次长”、
“立法院”秘书长吴尚鹰所言,语见吴尚鹰所著《谈蒋介石这个人》),对自己的
身世隐晦而不敢实言。正因如此,直到今天,世人对这个“大人物”的身世家族仍
有诸多说法。
    其实,蒋介石之所以“隐晦不言”自己的身世,主要是因为他的生母王采玉是
孀居后再嫁的。公允地说,蒋介石这个人是侍母极孝的,他深爱自己的母亲,不愿
披露母亲曾经再嫁的真实经历。正是由于这一可以理解的原因,才出现了迄今流传
于世的有关蒋介石身世的种种传闻。
    传闻中,最广泛也是最能使人深信不疑的是“郑三发子”说。此说源于唐人
(严庆澎)所著《金陵春梦》。这是一部旨在揭发蒋介石真面目的大书。唐人为写
这部书,广征博引,用力至勤,其立言有根有据,活龙活现,一时被世人疑为正史。
唐人的子女们也说:“充实、丰富和补充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以提高《金陵春梦》
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植,是父亲这几年来的奋斗目标。父亲也为此耗尽了心血。他
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搜集各方面的资料。他的资料之多也是惊人的,两米高
的文件柜,足足装了三大柜。”有如此丰富的史料为据,唐人遂以小说笔法对蒋介
石的身世进行了具体而翔实的描述,且指说蒋介石并不姓蒋,而是姓郑,说蒋介石
的祖籍并非浙江奉化,而是河南许州(今许昌)繁城镇后郑庄。
    按照唐人的说法,蒋介石的生父姓郑,共有兄弟三人,蒋排行第三,故名“郑
三发子”。他的母亲早年带着他嫁给浙江奉化人蒋肇聪,“郑三发子”遂改姓更名
为蒋中正。据说这“中正”还隐含“宋郑”或“中州郑家”之意。这种说法曾经风
靡一时,而且,事实上也确曾有过一位名叫郑绍发的老农、祖籍河南许州繁城镇后
郑庄,此人曾在40年代辗转来到陪都重庄,自称是“郑三发子”——蒋委员长的大
哥,前来兄弟相认。关于这一史实,沈醉先生在《我所知道的戴笠》中曾有叙述:
    当时在重庆曾经闹得满城风雨,许多人都听到过的一件新闻:蒋介石的亲哥哥
郑绍发从河南家乡到重庆找蒋介石,而蒋介石不认亲兄的丑事,便是由戴笠一手来
替他处理的。蒋介石随母下嫁到蒋家当“施油瓶”之前,他母亲所生的大儿子仍然
留在河南郑家。几十年后,他的大哥弄清了这一底细,想到重庆见见这位当了委员
长的同胞弟弟,叙一下骨肉之情。蒋介石哪肯承认有一个异姓的乡下上老儿是自己
的亲哥哥,不但不接见,并立刻叫戴笠来替他处理这一件大不违的“冒充领袖亲兄
案”。当戴笠派特务把这位老头抓去亲自进行了一番询问之后。不用说,一看面孔
身材,完全像是一母所生,而所答的一切都是确确实实有根有据。这样,当然不敢
公开严办,而一向标榜奉母至孝的蒋介石,也不便无端地叫部下杀害骨肉。最后只
好听从戴笠贡献的两全之策,将这位哥哥交戴笠软禁在军统局望龙门两湖会馆的看
守所里,不久又移住在磁器口丝厂,不准外人和他接近,免得被外国记者知道了宣
扬出去。我多次去看过这个老头,他一谈起这件事,便滔滔不绝地叫冤,希望蒋介
石不承认就算了,快点让他回家去。以后戴笠便禁止军统特务去和这个人谈话,怕
不留心传开出来,便把他送往息烽软禁了几年。抗战胜利后,还是把他送回去了。
    沈醉先生以亲历亲见者的身份所作的叙述,当是确凿无疑的。但既使如此,也
还不能证明唐人所说的是事实或史实。综观沈醉先生的描述,只能说明当时确曾有
一个叫郑绍发的人称是蒋介石的大哥,而且此人长得与蒋介石极为相像。但郑绍发
是否确系蒋介石的大哥,就再也无从考据了——天下人相貌相似的巧事很多,当初
的“蒋委员长”名扬天下,则难免有人以相貌酷肖之利而行“冒称领袖兄长”之事,
这也是极有可能的。
    至于蒋介石系“拖油瓶”,从理论上讲倒有几分令人相信,也只有这样解释,
才能使蒋介石本人对自己身世的这一部分一直讳莫如深的作法容易被理解。这也是
蒋介石个人经历的一个悲剧,也许正是这种身世经历,导致了蒋介石其后政治生涯
中的“异秉”。孟绝子在《蒋介石的爹》中说:蒋介石小时候逃荒讨饭的贫贱境况,
像朱元璋,“拖油瓶”的境况,像秦始皇。贫贱而又兼“拖油瓶”在蒋介石内心中
所织成的情结,则远比朱元璋或秦始皇严重,因此反弹出来的力量也比较大。蒋介
石一生,紧抓绝对权力的心理比秦始皇朱元璋强烈,杀人的毅力比二人坚强,爱好
“神圣”、“伟大”、“民族救星”……等尊号的心情比二人热烈,把政权交给儿
子的意志比二人坚定。
    这种心理分析,倒可成为一家之言,然而也绝对不可采信。
    关于《金陵春梦》所说蒋介石是“郑三发子”,史料根据不足,殊不可信。蒋
介石的身世之所以给后人以扑朔迷离的感觉,主要是因为他对生母王太夫人曾经再
嫁的事实讳莫如深,瞒得太紧。比如,在蒋介石的多次自叙中,都只承认他的生母
是“年二十三来归吾先父肃庵公”,而按照当时浙东乡间的民俗,女孩子一般是十
六岁左右就要出嫁,王太夫人直到二十三岁才嫁给蒋肃庵,则多半不是初嫁。另据
张明镐先生所著《蒋介石在溪口》考订,蒋介石的生母王采玉是“先嫁给本地人某
某为妻,夫亡,在娘家茹素念佛,度其寡居生活。那时王氏只有二十二岁。她的哥
哥王贤炬王贤裕都劝她改嫁,庶能终身有靠。”在这种情形下,年轻的寡妇王采玉
经其堂兄王贤栋(当时在蒋介石父亲的店铺里当帐房先生)介绍,才嫁给了新丧妻
的蒋肃庵。又据杨树标先生说,王采玉初嫁是嫁给了溪口曹家田一户姓俞的,俞氏
36岁时去世;石友三《关于蒋氏宗族》中则又考订王采玉“早适曹家田竺某为妻……”
由上述考证可知,王采玉“先适”俞家也好,初嫁竺姓也罢,总之有一点是可以肯
定的:王采玉家是师县人,无论初嫁是俞家还是竺家,反正嫁的是曹家田,而不是
河南郑家。因此,“郑三发子”说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讹传。
 
                          2.蒋氏先祖轶闻
    蒋介石的故乡是浙江省奉化县溪口镇。溪口地处四明山南麓,此地有山有水,
水绕山环,风光秀丽,名胜古迹广为天下闻。相传这里有“溪口十景”,是游客情
系山水,冶游偕趣的绝佳胜地。蒋介石发迹后,又数度在家乡大兴土木,重建十景
之一的文昌阁(蒋介石命名为“乐亭”),扩建祖居丰镐房,亲题蒋家祖业“玉泰
盐铺原址”界石,等等。此外,蒋母去世后,蒋介石又在溪口达北约1.5公里的白
岩山鱼鳞乔中段被称为“弥勒佛的肚脐眼”的地方为其母筑坟,其后又两度修建了
“慈庵”。凡此种种,日后都成了装点溪口胜景的建筑。
    据传说,溪口古称禽孝乡。这里面有一个美丽的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位董姓少
女,极擅女红,她每天在闽阁中倚窗刺绣,窗外恰有两只燕子筑巢而居,无意中与
董姑娘成了邻居。董姑娘每天都用米食喂这两只燕子,为使燕巢免遭风雨,她还特
意用竹篱编成护拦围这燕巢。冬去春来,两只燕子北飞南归,年年往复于此。后来,
董姓少女生了病;不治而殁。两只燕子已经通了人性,悲鸣不已。过了几天,董姓
少女的父母到女儿坟地上去祭扫,却看见那两只燕子已经伏死于女儿的坟上。一时
间乡人争相传颂,都说那两只燕子至情至性,是在为董氏姑娘“尽孝”。因此,乡
人改称此地为“禽孝乡”。到清季末年,溪口仍隶禽孝乡,改称为溪口则是民国17
年的事了。
    溪口镇实际上只是一条长不足3公里的街市而己,蒋家的祖室就在溪口镇,为一
幢二层楼房,有屋10余间,名叫“素居”,后改称“丰镐房”。
    蒋介石发迹后,每每在自叙中称自己是“迁四明第二十八孙”。据《左传》载:
“凡蒋、邢、茅、祭,周公之后也”。那么,蒋姓祖上应当源出于周代。而《武岭
蒋氏宗谱》中,蒋氏祖先是“摩河居士”。这一点,多半是因为蒋氏家族的旧族谱
自“摩河居士”以上散佚或失传,所以蒋家的后人尊“摩河居士”为祖先,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